查看完整版本: 為何冬天打雷是不祥之兆?
頁: [1]

jiunn36 發表於 2018-7-13 12:56 AM

為何冬天打雷是不祥之兆?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的王寳貫主任﹐除了以雲物理的研究聞名﹐也致力於歷史氣候的研究。他從古代文獻中尋找線索﹐了解過去的氣候變遷﹐也發現氣候經常影響著人類歷史。
     
  氣象學家王寳貫﹐從小有個特別的興趣﹐就是閱讀古文。他說﹐小時候父親買了很多古書﹐「他其實自己沒有時間看﹐都是我在幫他看!」於是﹐《史記》這些書在小學就已經讀過了。小時候讀古文﹐王寳貫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冬天打雷不祥?」他始終無法得到解答。後來進入台大地理系氣象組(現在大氣科學系的前身)﹐老師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直到他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留學﹐終於有了解惑的契機。那時﹐他看到中國大陸氣象學者竺可楨寫的一篇文章﹐談中國五千年氣候變遷。其中有條曲線﹐是利用古代文獻中「物候」現象的資料﹐拼湊出的中國歷史上氣溫演變曲線。
    物候現象﹐例如燕子的來去﹑河水是否結冰。通常燕子應該某一天到﹐但今年燕子比較晚到﹐可能就代表今年氣候比較冷。若今年河水異常結冰﹐也表示氣候較冷。
     
  王寳貫看到竺可楨的研究方法﹐覺得非常有意思﹐直接從古代文獻來研究氣候。於是﹐他翻找二十四史﹐將氣象相關的資料找出來。目的就是解答多年的疑惑﹐為什麼冬天打雷是不祥的徵兆?
  整理了史書中關於冬雷的紀錄之後﹐王寳貫把過去2000年中每30年的冬雷次數統計出來。最初猜想﹐冬天打雷應該是在比較溫暖的年份﹐因為溫暖的時候對流比較旺盛﹐產生雷雨﹐就會打雷。
     
  沒想到﹐跟竺可楨的曲線一比之下﹐結果跟王寳貫預期的剛好相反。也就是說﹐冬雷多的時候﹐都是冷的年份﹐而且兩者的關係性還好得很!做研究好玩的就是﹐你以為是那樣﹐結果卻跟你想的相反。
  那為什麼冷的年份容易出現冬雷?目前還沒有定論﹐但王寳貫有個暫時的解釋﹕冬天產生雷雨﹐表示對流旺盛﹐但這個對流不一定是「熱對流」﹐而可能是冷鋒的對流。冷鋒附近﹐對流本來就比較強﹐而如果冷鋒後面的冷氣團特別冷﹐冷暖的對比特別強﹐在氣象上「斜壓性」強﹐容易造成「斜壓不穩定」。斜壓不穩定﹐容易造成強的對流﹐比較有可能造成雷雨。
  回到「冬天打雷不祥」的說法﹐古人說「不祥」應是有反常現象﹐而冬雷伴隨的反常﹐就在於該年天氣寒冷。天氣寒冷﹐又對社會與政治有何影響呢?
  天氣乾冷的時候﹐農作物收成相對也較差﹐老百姓沒東西吃﹐只好搶糧倉﹑發生社會動亂。王寳貫舉例﹐明代末年進入了「小冰期」﹐氣候變得乾冷﹐發生大規模的旱災﹐民不聊生。李自成﹑張獻忠成為「流寇」﹐應與小冰期的氣候背景有關。王寳貫說﹐也許明末的皇帝不是真的比較糟﹐而是運氣不好。相反地﹐大家會說唐太宗很英明﹐但現在知道唐代氣候溫暖﹐因此唐代的盛世可能也與此氣候條件有關。
    從整個歷史氣候來看﹐統治體系比較不穩定的時候﹐往往發生在氣候比較不好﹑容易產生動亂的時期。天氣乾冷﹐也與戰爭的頻繁有關。王寳貫曾與一位中國大陸學者合作﹐統計歷代戰爭的次數。他們發現﹐戰爭的次數﹐與冬天打雷的次數﹐呈現統計上很高度的相關。冬雷多的時候﹐戰爭會比較多﹐而且中國歷史上的邊界也會相對南遷。這顯示了天氣乾冷的時候﹐漢人與北方民族可能產生較多摩擦。
  王寳貫還曾經依颱風登陸站點﹐統計過明末清初的颱風路徑。他發現﹐當時的颱風幾乎都停留在廣東沿海一帶﹐不會北上到福建﹑浙江。這個結果和現在的氣象理論吻合﹕颱風需要溫暖的海面才能維持﹐但是明末的小冰期氣候較冷﹐海面也就比較冷。於是﹐颱風只要往北一點﹐就沒有足夠的溫暖海面供應水氣﹑能量﹐很容易消散掉。
  此外﹐王寳貫分享了一個有趣的例子﹐說明從古代詩文裡﹐也可看出東亞季風區的特性。南宋詩人趙師秀﹐在 《約客》這首詩這樣寫﹕「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如果只看了那首﹐會以為黃梅時節每一家都下雨。可是﹐南宋時期另一位詩人曾幾的《三衢道中》﹐又寫道「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看了這首﹐卻會以為黃梅天氣應該都很好。但是﹐南宋時期又有一首詩寫說「熟梅天氣半晴陰」﹐梅子熟的時後﹐天氣半晴半陰﹐出自戴復古的《初夏遊張園》。你說﹐是家家雨﹑日日晴還是半晴陰?都有可能。東亞季風區的特點﹐就是它的天氣變率特別大。
  中研院引以為傲的甲骨文藏品﹐不僅是歷史文獻的紀錄﹐也可以用以進行氣候方面的研究。當中國學者還在關注古文字的意思時﹐德裔美籍學者魏復古(Karl August Wittfogel)從一個很有趣的思路來研究甲骨文﹕試圖從317片有時間記載的甲骨片推斷古代氣候的資訊。
     
  魏復古看了上萬片甲骨﹐蒐集具有天氣紀錄的卜辭。其中一項有趣的推論是現在中國北方冬天不太會下雨﹐然而商代的卜辭中﹐冬天仍然常問未來幾天會不會下雨﹐這表示商代的氣候應比現在暖濕。除此之外﹐魏復古還從打仗的季節﹐推出乾季﹑雨季的時間﹐因為下大雨的時候並不適合打仗。他的結論不能說完全正確﹐但是提供了許多有意思的思路。
  王寳貫幾年前回到中研院之後﹐展開了一個更龐大的計畫﹐把氣象相關的歷史記載﹐製作成資料庫。我們現在把文字記載完全變成電腦編碼﹐降雨﹑下大雨﹑大雪都編一套碼﹐一套歷史的編碼系統﹐把它數位化。
  這套系統﹐將結合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范毅軍研究員製作的中國歷史GIS地理資訊系統﹐讓學者可以很容易地查詢歷史上某時﹑某地的氣候資訊。這個開放資料庫即將上線供所有人使用﹐未來將造福許多領域的學者。例如想要了解古代社會的動亂是否與氣候有關﹐或想了解疾病的發生與氣候﹑環境背景的關係﹐都可以利用這套系統。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div></div>

conductor57 發表於 2018-8-5 11:53 PM

這個研究很有趣 把過去中國地區氣候跟社會型態結合可以讓後人以不一樣的角度分析歷史事件

周澜媚 發表於 2018-8-3 09:44 PM

信則有,不信則無,理智看待就好了

wwchan 發表於 2018-7-14 08:44 AM

從科學而言,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自然的,沒有背後的魔鬼妖怪,更沒有所謂的吉祥與兇惡,因此,若說打雷是不祥的,不是科學的說法。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