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瑜伽師地論
頁: [1] 2 3 4 5 6 7 8

volk1979 發表於 2014-6-16 03:50 PM

瑜伽師地論

本帖最後由 volk1979 於 2014-6-16 10:27 PM 編輯

《瑜伽師地論》(梵語:Yogācārabhūmi-śāstra),舊名《十七地論》,簡稱《瑜伽論》,是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根本大論,也是佛教行者修行成佛之道所依循的根本論典。

音義


瑜伽意謂「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諸法」,以其「一切並有方便善巧相應義故,亦即相應」,即是在禪定修行中,心境相應。所謂瑜伽行,就是修行種種禪定觀行,其中最常用者,為小乘部派所修之數息觀與不淨觀。

瑜伽師即是自作修行乃至講述傳授瑜伽諸法之師。總括來說,「一切法無不皆是瑜伽師地,以瑜伽師用一切法為依緣故」,也就是說一切法無不皆是瑜伽師用來修行、觀行乃至講述傳授的依止,修習種種觀行的佛教僧侶,被尊稱為瑜伽師或觀行師,這些瑜伽行者,即是瑜伽行唯識學派的前身。

作者

此論相傳為無著經由禪定,上升至兜率天親自從學於彌勒菩薩,從彌勒處得到此論並傳述後世。

^ 《大唐西域記》卷五:「無著菩薩,夜升天宮,於慈氏菩薩所受《瑜伽師地論》、《莊嚴大乘經論》、《中邊分別論》等,晝為大眾講宣妙理。」^


內容

本論的組織,共有五分,以本地分為中心所在,其餘四分是本地分的更詳細補充說明。

[*]本地分,一卷至五十卷。略廣說明三乘根本十七地的意涵。內容可以歸納為境、行、果三相。
[*]攝抉擇分,五十一卷至八十卷。抉擇本地分十七地中的深隱要義。
[*]攝釋分,八十一卷至八十二卷。解說十七地中諸經的儀則。
[*]攝異門分,八十三卷至八十四卷。解釋十七地經典中諸法名義差別。
[*]攝事分,八十五卷至一百卷。解釋十七地三藏中眾要事義。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div></div>

volk1979 發表於 2014-6-16 03:56 PM

本帖最後由 volk1979 於 2014-6-16 03:58 PM 編輯

《瑜伽師地論》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4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0, No. 1579
No. 1579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五識身相應地第一
  
云何瑜伽師地。謂十七地。何等十七嗢拕南曰
 
五識相應意  有尋伺等三 
三摩地俱非  有心無心地 
聞思修所立  如是具三乘 
有依及無依  是名十七地 
 
一者五識身相應地。
二者意地。
三者有尋有伺地。
四者無尋唯伺地。
五者無尋無伺地。
六者三摩呬多地。
七者非三摩呬多地。
八者有心地。
九者無心地。
十者聞所成地。
十一者思所成地。
十二者修所成地。
十三者聲聞地。
十四者獨覺地。
十五者菩薩地。
十六者有餘依地。
十七者無餘依地。

如是略說十七。名為瑜伽師地
  

       云何五識身相應地。謂五識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緣。彼助伴彼作業。如是總名五
識身相應地。何等名為五識身耶。所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云何眼識自性。謂依眼了別色。彼所依者。俱有依謂眼。等無間依謂意。種子依
謂即此一切種子。執受所依。異熟所攝阿賴耶識。如是略說二種所依。謂色非色。眼
是色餘非色。眼謂四大種所造。眼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意謂眼識無間過去識。一
切種子識。謂無始時來樂著戲論。熏習為因。所生一切種子異熟識。彼所緣者。謂色
。有見有對。此復多種。略說有三。謂顯色形色表色。顯色者。謂青黃赤白。光影明
闇。雲煙塵霧。及空一顯色。形色者。謂長短方圓。麁細正不正高下色。表色者。謂
取捨屈伸。行住坐臥。如是等色。又顯色者。謂若色顯了眼識所行。形色者。謂若色
積集長短等分別相。表色者。謂即此積集色生滅相續。由變異因於先生處不復重生轉
於異處。或無間或有間。或近或遠差別生。或即於此處變異生。是名表色。又顯色者
。謂光明等差別。形色者。謂長短等積集差別。表色者。謂業用為依轉動差別。如是
一切顯形表色。是眼所行。眼境界。眼識所行。眼識境界。眼識所緣。意識所行。意
識境界。意識所緣。名之差別。又即此色復有三種。謂若好顯色。若惡顯色。若俱異
顯色。似色顯現。彼助伴者。謂彼俱有相應諸心所有法。所謂。作意觸受想思。及餘
眼識俱有相應諸心所有法。又彼諸法同一所緣。非一行相。俱有相應一一而轉。又彼
一切各各從自種子而生。彼作業者。當知有六種。謂唯了別自境所緣。是名初業。唯

P. 2
了別自相。唯了別現在。唯一剎那了別。復有二業。謂隨意識轉。隨善染轉。隨發業
轉。又復能取愛非愛果。是第六業
  云何耳識自性。謂依耳了別聲。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耳。等無間依。謂意。種子
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耳謂四大種所造。耳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意及種子如
前分別。彼所緣者謂聲。無見有對。此復多種。如螺貝聲大小鼓聲。舞聲歌聲諸音樂
聲。俳戲叫聲女聲男聲。風林等聲。明了聲不明了聲。有義聲無義聲。下中上聲。江
河等聲。鬪諍諠雜聲。受持演說聲。論義決擇聲。如是等類有眾多聲。此略三種。謂
因執受大種聲。因不執受大種聲。因執受不執受大種聲。初唯內緣聲。次唯外緣聲。
後內外緣聲。此復三種。謂可意聲。不可意聲。俱相違聲。又復聲者。謂鳴音詞吼。
表彰語等差別之名。是耳所行。耳境界。耳識所行。耳識境界。耳識所緣。意識所行
。意識境界。意識所緣。助伴及業如眼識應知
  云何鼻識自性。謂依鼻了別香。彼所依者。俱有依。謂鼻。等無間依。謂意。種
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鼻謂四大種所造。鼻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意及種子
如前分別。彼所緣者謂香。無見有對。此復多種。謂好香惡香平等香。鼻所嗅知。根
莖華葉果實之香。如是等類有眾多香。又香者。謂鼻所聞。鼻所取。鼻所嗅等差別之
名。是鼻所行。鼻境界。鼻識所行。鼻識境界。鼻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
識所緣。助伴及業如前應知
  云何舌識自性。謂依舌了別味。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舌。等無間依。謂意。種
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舌謂四大種所造。舌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意及種子
如前分別。彼所緣者謂味。無見有對。此復多種。謂苦酢辛甘鹹淡。可意不可意。若
捨處所舌所甞。又味者。謂應甞應吞應噉。應飲應舐應吮應受用。如是等差別之名。
是舌所行。舌境界。舌識所行。舌識境界。舌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
緣。助伴及業如前應知
  云何身識自性。謂依身了別觸。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身。等無間依。謂意。種
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身謂四大種所造。身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意及種子
如前分別。彼所緣者。謂觸。無見有對。此復多種。謂地水火風。輕性重性滑性澁性
。冷飢渴飽。力劣緩急病老死蛘。悶粘疲息軟怯勇。如是等類有眾多觸。此復三種。
謂好觸惡觸。捨處所觸。身所觸。又觸者。謂所摩所觸。若鞕若軟若動若煖。如是等
差別之名。是身所行。身境界。身識所行。身識境界。身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
界。意識所緣。助伴及業如前應知。
  復次雖眼不壞。色現在前。能生作意。若不正起。所生眼識必不得生。要眼不壞
。色現在前。能生作意。正復現起。所生眼識。方乃得生。如眼識生。乃至身識應知
亦爾

P. 3
  復次由眼識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謂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初是眼識。
二在意識。決定心後。方有染淨。此後乃有等流眼識。善不善轉。而彼不由自分別力
。乃至此意不趣餘境。經爾所時。眼意二識。或善或染相續而轉。如眼識生。乃至身
識。應知亦爾
  復次應觀五識所依。如往餘方者所乘。所緣如所為事。助伴如同侶。業如自功能
。復有差別。應觀五識所依。如居家者家。所緣如所受用。助伴如僕使等。業如作用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
  已說五識身相應地。云何意地。此亦五相應知。謂自性故。彼所依故。彼所緣故
。彼助伴故。彼作業故。
  云何意自性。謂心意識。心謂一切種子所隨依止性。所隨(依附依止)性。體能執受
。異熟所攝阿賴耶識。意謂恒行意及六識身無間滅意。識謂現前了別所緣境界。
  彼所依者。等無間依。謂意。種子依。謂如前說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彼所緣者。謂一切法如其所應。若不共者所緣。即受想行蘊無為。無見無對色。
六內處及一切種子。
  彼助伴者。謂作意觸受想思。欲勝解念三摩地慧。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
安不放逸捨不害。貪恚無明慢見疑。忿恨覆惱嫉慳誑諂憍害。無慚無愧。惛沈掉舉。
不信懈怠放逸。邪欲邪勝解忘念散亂不正知。惡作睡眠尋伺。如是等輩。俱有相應心
所有法。是名助伴。同一所緣非同一行相。一時俱有。一一而轉。各自種子所生。更
互相應。有行相。有所緣。有所依。
  彼作業者。謂能了別自境所緣。是名初業。復能了別自相共相。復能了別去來今
世。復剎那了別。或相續了別。復為轉隨轉發淨不淨一切法業。復能取愛非愛果。復
能引餘識身。又能為因發起等流識身。
  又諸意識望餘識身。有勝作業。謂分別所緣。審慮所緣。若醉若狂。若夢若覺。
若悶若醒。若能發起身業語業。若能離欲若離欲退。若斷善根若續善根。若死若生等
  云何分別所緣。由七種分別。謂有相分別。無相分別。任運分別。尋求分別。伺
察分別。染污分別。不染污分別。有相分別者。謂於先所受義諸根成就。善名言者所
起分別。無相分別者。謂隨先所引。及嬰兒等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別。任運分別者。謂
於現前境界。隨境勢力任運而轉所有分別。尋求分別者。謂於諸法觀察尋求所起分別
。伺察分別者。謂於已所尋求已所觀察。伺察安立所起分別。染污分別者。謂於過去
顧戀俱行。於未來希樂俱行。於現在執著俱行。所有分別。若欲分別。若恚分別。若
害分別。或隨與一煩惱隨煩惱相應。所起分別。不染污分別者。若善若無記。謂出離
分別。無恚分別。無害分別。或隨與一信等善法相應。或威儀路工巧處。及諸變化所
有分別。如是等類名分別所緣。云何審慮所緣。謂如理所引。不如理所引。非如理非
不如理所引。如理所引者。謂不增益非真實有。如四顛倒。謂於無常常倒。於苦樂倒
。於不淨淨倒。於無我我倒。亦不損減諸真實有。如諸邪見。謂無施與等諸邪見行。

P. 4
或法住智。如實了知諸所知事。或善清淨出世間智。如實覺知所知諸法。如是名為如
理所引。與此相違當知不如理所引。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者。謂依無記慧審察諸法。
如是名為審慮所緣。云何醉。謂由依止性羸劣故。或不習飲故。或極數飲故。或過量
飲故。便致醉亂。云何狂。謂由先業所引。或由諸界錯亂。或由驚怖失志。或由打觸
末摩。或由鬼魅所著。而發癲狂。云何夢。謂由依止性羸劣。或由疲倦過失。或由食
所沈重。或由於闇相作意思惟。或由休息一切事業。或由串習睡眠。或由他所引發。
如由搖扇。或由明呪。或由於藥。或由威神。而發惛夢。云何覺。謂睡增者不勝疲極
故。有所作者要期睡故。或他所引從夢而覺。云何悶。謂由風熱亂故。或由捶打故。
或由瀉故。如過量轉痢及出血。或由極勤勞而致悶絕
  云何醒。謂於悶已而復出離
  云何發起身業語業。謂由發身語業智前行故。次欲生故。次功用起故。次隨順功
用為先。身語業風轉故。從此發起身業語業
  云何離欲。謂隨順離欲根成就故。從他獲得隨順教誨故。遠離彼障故。方便正修
。無倒思惟故。方能離欲
  云何離欲退。謂性軟根故。新修善品者。數數思惟彼形狀相故。受行順退法故。
煩惱所障故。惡友所攝故。從離欲退
  云何斷善根。謂利根者。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故。得隨順彼惡友故。彼邪見
纏極重圓滿到究竟故。彼於一切惡現行中得無畏故。無哀愍故。能斷善根。此中種子
亦名善根。無貪瞋等亦名善根。但由安立現行善根。相違相續名斷善根。非由永拔彼
種子故
  云何續善根。謂由性利根故。見親朋友修福業故。詣善丈夫聞正法故。因生猶豫
證決定故。還續善根
  云何死。謂由壽量極故而便致死。此復三種。謂壽盡故。福盡故。不避不平等故
。當知亦是時非時死。或由善心或不善心或無記心
  云何壽盡故死。猶如有一隨感壽量滿盡故死。此名時死
  云何福盡故死。猶如有一資具闕故死。云何不避不平等故死。如世尊說九因九緣
。未盡壽量而死。何等為九。謂食無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復食。生而不吐。熟而持
之。不近醫藥。不知於己若損若益。非時非量行非梵行。此名非時死
  云何善心死。猶如有一將命終時。自憶先時所習善法。或復由他令彼憶念。由此
因緣。爾時信等善法現行於心。乃至麁想現行。若細想行時。善心即捨唯住無記心。
所以者何。彼於爾時。於曾習善亦不能憶。他亦不能令彼憶念
  云何不善心死。猶如有一命將欲終。自憶先時串習惡法。或復由他令彼憶念。彼
於爾時貪瞋等俱諸不善法現行於心。乃至麁細等想現行。如前善說。又善心死時安樂
而死。將欲終時無極苦受逼迫於身。惡心死時苦惱而死。將命終時極重苦受逼迫於身
。又善心死者見不亂色相。不善心死者見亂色相

P. 5
  云何無記心死。謂行善不善者或不行者。將命終時自不能憶。無他令憶。爾時非
善心非不善心死。既非安樂死亦非苦惱死又行善不善補特伽羅將命終時。或自然憶先
所習善及與不善。或他令憶。彼於爾時於多曾習力最強者。其心偏記餘悉皆忘。若俱
平等曾串習者。彼於爾時。隨初自憶或他令憶。唯此不捨不起餘心。彼於爾時由二種
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終。謂樂著戲論因增上力。及淨不淨業因增上力。受盡先業所引果
已。若行不善業者。當於爾時。受先所作諸不善業所得不愛果之前相。猶如夢中見無
量種變怪色相。依此相故薄伽梵說。若有先作惡不善業。及增長已。彼於爾時如日後
分或山山峯影等懸覆遍覆極覆。當知如是補特伽羅從明趣闇。若先受盡不善業果而修
善者與上相違。當知如是補特伽羅從闇趣明。此中差別者。將命終時。猶如夢中見無
量種非變怪色。可意相生。若作上品不善業者。彼由見斯變怪相故。流汗毛竪手足紛
亂遂失便穢。捫摸虛空翻睛咀沫。彼於爾時有如是等變怪相生。若造中品不善業者。
彼於爾時變怪之相或有或無。設有不具。又諸眾生將命終時。乃至未到惛昧想位。長
時所習我愛現行。由此力故謂我當無。便愛自身。由此建立中有生報。若預流果及一
來果。爾時我愛亦復現行。然此預流及一來果。於此我愛由智慧力數數推求制而不著
。猶壯丈夫與羸劣者共相捔力能制伏之。當知此中道理亦爾。若不還果。爾時我愛不
復現行。又解肢節。除天那落迦。所餘生處一切皆有。此復二種。一重二輕。重謂作
惡業者。輕謂作善業者。北拘盧洲一切皆輕。又色界沒時皆具諸根。欲界沒時隨所有
根或具不具。又清淨解脫死者。名調善死。不清淨不解脫死者。名不調善死。又將終
時。作惡業者。識於所依從上分捨。即從上分冷觸隨起。如此漸捨乃至心處。造善業
者。識於所依從下分捨。即從下分冷觸隨起。如此漸捨乃至心處。當知後識唯心處捨
。從此冷觸遍滿所依
  云何生。由我愛無問已生故。無始樂著戲論因已熏習故。淨不淨業因已熏習故。
彼所依體由二種因增上力故。從自種子即於是處中有異熟無間得生。死生同時如秤兩
頭低昂時等。而此中有必具諸根。造惡業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陰闇夜。作善業者
所得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又此中有。是極清淨天眼所行。彼於爾時先我愛類不
復現行。識已住故。然於境界起戲論愛。隨所當生即彼形類中有而生。又中有眼猶如
天眼無有障礙。唯至生處所趣無礙如得神通。亦唯至生處。又由此眼。見己同類中有
有情。及見自身當所生處。又造惡業者。眼視下淨伏面而行。往天趣者上。往人趣者
傍。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有得生緣即不決定。若極七日未得生緣死而復
生。極七日住。如是展轉未得生緣。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後決得生緣。又此中有七
日死已。或即於此類生。若由餘業可轉。中有種子轉者。便於餘類中生。又此中有有
種種名。或名中有。在死生二有中間生故。或名健達縛。尋香行故。香所資故。或名
意行。以意為依往生處故。此說身往。非心緣往。或名趣生。對生有起故。當知中有
除無色界一切生處。又造惡業者。謂屠羊雞豬等。隨其一類由住不律儀。眾同分故作
感那落迦。惡不善業及增長已。彼於爾時猶如夢中。自於彼業所得生處。還見如是種

P. 6
類有情及屠羊等事。由先所習喜樂馳趣。即於生處境色所礙。中有遂滅生有續起。彼
將沒時如先死有見紛亂色。如是乃至生滅道理。如前應知。又彼生時唯是化生。六處
具足。復起是心而往趣之。謂我與彼嬉戲受樂習諸伎藝。彼於爾時顛倒謂造種種事業
及觸冷熱。若離妄見。如是相貌尚無趣欲。何況往彼。若不往彼便不應生。如於那落
迦。如是於餘似那落迦鬼趣中生。當知亦爾。如癭鬼等。又於餘鬼傍生人等及欲色界
天眾同分中。將受生時。於當生處見己同類可意有情。由此於彼起其欣欲。即往生處
便被拘礙。死生道理如前應知。又由三處現前。得入母胎。一其母調適而復值時。二
父母和合俱起愛染。三健達縛正現在前
  復無三種障礙。謂產處過患所作。種子過患所作。宿業過患所作
  云何產處過患。謂若產處。為風熱癊之所逼迫。或於其中有麻麥果。或復其門如
車螺形。有形有曲有穢有濁。如是等類產處過患應知
  云何種子過患。謂父出不淨非母。或母非父。或俱不出。或父精朽爛。或母或俱
。如是等類。種子過患應知
  云何宿業過患。謂或父或母。不作不增長感子之業。或復俱無。或彼有情。不作
不增長感父母業。或彼父母。作及增長感餘子業。或彼有情。作及增長感餘父母業。
或感大宗葉業。或感非大宗葉業。如是等類宿業過患應知。若無如是三種過患。三處
現前得入母胎。彼即於中有處。自見與己同類有情為嬉戲等。於所生處起希趣欲。彼
於爾時見其父母共行邪行所出精血而起顛倒。起顛倒者。謂見父母為邪行時。不謂父
母行此邪行。乃起倒覺見己自行。見自行已便起貪愛。若當欲為女。彼即於父便起會
貪。若當欲為男。彼即於母起貪亦爾。乃往逼趣。若女於母欲其遠去。若男於父心亦
復爾。生此欲已。或唯見男或唯見女。如如漸近彼之處所。如是如是漸漸不見父母餘
分。唯見男女根門。即於此處便被拘礙。死生道理如是應知。若薄福者。當生下賤家
。彼於死時及入胎時。便聞種種紛亂之聲。及自妄見入於叢林竹蘆等中。若多福
者。當生尊貴家。彼於爾時便自聞有寂靜美妙可意音聲。及自妄見昇宮殿等可意相現
。爾時父母貪愛俱極。最後決定各出一滴濃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合為一段。猶
如熟乳凝結之時。當於此處。一切種子異熟所攝。執受所依阿賴耶識和合依託。云何
和合依託。謂此所出濃厚精血合成一段。與顛倒緣中有俱滅。與滅同時即由一切種子
識功能力故。有餘微細根及大種。和合而生。及餘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摶生。於此時中
說識已住結生相續。即此名為羯羅藍位。此羯羅藍中有諸根大種。唯與身根及根所依
處大種俱生。即由此身根俱生諸根大種力故。眼等諸根次第當生。又由此身根俱生根
所依處大種力故。諸根依處次第當生。由彼諸根及所依處具足生故。名得圓滿依止成
就。又此羯羅藍色與心心所。安危共同故名依託。由心心所依託力故。色不爛壞。色
損益故彼亦損益。是故說彼安危共同。又此羯羅藍。識最初託處。即名肉心。如是識
於此處最初託。即從此處最後捨

P. 7
  後序    中書令臣許敬宗製
  原夫。三才成位。爰彰開闢之端。六羽為君。猶昧尊卑之序。訊餘軌於襄陸。淪
胥靡徵。考陳跡於懷英。寂寥無紀。暨乎黃軒振武。玄頊疏功。帝道盛於唐虞。王業
著於殷夏。葳蕤玉冊。照耀金圖。茂範曾芬。詳諸歷選。然則基神襲聖衍慶摛和。軼
三代而孤標。掩百王而逈秀。我
  大唐皇帝。無得而稱矣。斷鼈初載。萬有於是宅心。飛龍在辰。六幽於是仰德。
偃洪流而恢地絡。練清氣而緝天維。散服韜戈。扇無為之道。移澆反璞。弘不言之化
。悠悠庶類。葉夢於華胥。蠢蠢懷生。遂性於仁壽。大禮大樂。包曲臺而掩宣榭。宏
謨宏典。澄璧水而藻環林。瑞露禎雲。翊紫空而表貺。祥鱗慶翼。繞丹禁而呈符。歲
精所記之州。咸為疆場。暄谷所謨之縣。並入隄封。廣闢轅宮。被文軌於殊俗。還開
姬弈。均正朔於王會。大業成矣。大化清矣。於是遊心羽陵。寓情延閣。總萬篋於天
縱。資一貫於生知。洞照神襟。深窮性道。俯同小伎。則絢發三辰。降習微毫。則妙
逾八體。居域中之大寶。畢天下之能事。雖則甲夜觀書。見稱優洽。華旦成曲。獨擅
風猷。仰挍鴻徽。豈可同年而語矣。有玄奘法師者。胎彰辯慧。躡身子之高蹤。生稟
神奇。嗣摩什之芳軌。奚初束髮。即事抽簪。逈出蓋纏。深悟空假。研求四諦。嗟謬
旨於真宗。鑽仰一乘。鑒訛文於實相。遂迺發弘誓願。起大悲心。思拯迷途。親尋正
教。幸屬時康道泰。遠安邇肅。裂裳裹足。直趣迦維。闡皇澤於遐方。徵釋教於前域
。越蔥嶺之外。猶跬步而忘遠。遵竹園之左。譬親受而何殊。訪道周遊十有七載。經
途所亙百有餘國。異方之語。資一音而並貫。未譯之經。罄五財而畢寫。若誦若閱。
喻青蓮之受持。半句半偈。隨白馬而俱返。以貞觀十九年。持如來肉舍利一百五十粒
。佛像七軀。三藏聖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二月六日還至長安。奉勅於弘福寺安置
。令所司供給。召諸名僧二十一人學通內外者。共譯持來三藏梵本。至二十一年五月
十五日。肇譯瑜伽師地論。論梵本四萬頌。頌三十二字。凡有五分。宗明十七地義。
三藏法師玄奘。敬執梵文譯為唐語。弘福寺沙門靈會。靈雋。智開知仁。會昌寺沙門
玄度。瑤臺寺沙門道卓。大總持寺沙門道觀。清禪寺沙門明覺烝義筆受。弘福寺沙門
玄暮。證梵語。大總持寺沙門玄應。正字。大總持寺沙門道洪。實際寺沙門明琰。寶
昌寺沙門法祥。羅漢寺沙門惠貴。弘福寺沙門文備。蒲州棲巖寺沙門神泰。廓州法講
寺沙門道深。詳證大義。本地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
無尋無伺地。凡十七卷。普光寺沙門道智。受旨證文。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
有心無心地。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凡十卷。蒲州普救寺沙門行友。受旨
證文。聲聞地初。瑜伽種姓地盡第二瑜伽處。凡九卷。玄法寺沙門玄賾。受旨證文。
聲聞地第三瑜伽處盡獨覺地。凡五卷。汴州真諦寺沙門玄忠。受旨證文。菩薩地。有
餘依地。無餘依地。凡十六卷。簡州福眾寺沙門靖邁。受旨證文。攝決擇分。凡三十
卷。大總持寺沙門辯機。受旨證文。攝異門分。攝釋分。凡四卷。普光寺沙門處衡。
受旨證文。攝事分。十六卷。弘福寺沙門明濬。受旨證文。銀青光祿大夫。行太子左

P. 8
庶子。高陽縣開國男。臣許敬宗。奉
  詔監閱。至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絕筆。總成一百卷。佛滅度後。彌勒菩薩自覩
史多天宮。降于中印度阿瑜他國。為無著菩薩之所說也。斯固法門極地。該三藏之遺
文。如來後心。暢五乘之奧旨。玄宗微妙不可思議。僧徒並戒行圓深。道業貞固。欣
承嘉召。得奉
  高人。各罄幽心。共稟新義。隨畢奏上。有感宸衷。爰降殊恩。親裁鴻序。情超
繫象。理絕名言。皇太子。分耀黃離。纘基青陸。北搖傳樂。仰金聲而竊愧。東明御
辯。瞻玉裕而多慚。九載勤經。漢儲斯陋。一朝成賦。魏兩韜英。既睹天文。頂戴無
已。爰抽祕藻。讚歎功德。紆二聖之仙詞。闡三藏之幽鍵。載揚佛日。式導玄津。開
夏景於蓮華。法流逾潔。泛春光於貝葉。道樹增輝。冀夫聖藻長懸。與天地而無極真
如廣被。隨塵沙而不窮。凡厥含靈。知所歸矣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volk1979 發表於 2014-6-16 04:01 PM

P. 9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二
  
        復次此一切種子識。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種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闕三
種菩提種子。隨所生處自體之中。餘體種子皆悉隨逐。是故欲界自體中。亦有色無色
界一切種子。如是色界自體中。亦有欲無色界一切種子。無色界自體中。亦有欲色界
一切種子。又羯羅藍漸增長時。名之與色平等增長俱漸廣大。如是增長乃至依止圓滿
。應知此中由地界故依止造色漸漸增廣。由水界故攝持不散。由火界故成熟。堅鞕由
無潤故。由風界故分別肢節各安其所。又一切種子識。於生自體雖有淨不淨業因。然
唯樂著戲論為最勝因。於生族姓色力壽量資具等果。即淨不淨業為最勝因。又諸凡夫
於自體上。計我我所及起我慢。一切聖者觀唯是苦。又處胎分中有自性受。不苦不樂
依識增長。唯此性受異熟所攝。餘一切受。或異熟所生。或境界緣生。又苦受樂受。
或於一時從緣現起。或時不起。又種子體無始時來相續不絕。性雖無始有之。然由淨
不淨業差別熏發。望數數取異熟果。說彼為新。若果已生。說此種子為已受果。由此
道理生死流轉相續不絕。乃至未般涅槃。又諸種子未與果者。或順生受。或順後受。
雖經百千劫。從自種子。一切自體復圓滿生。雖餘果生要由自種。若至壽量盡邊。爾
時此種名已受果。所餘自體種子未與果故。不名已受果。又諸種子。即於此身中應受
異熟。緣差不受。順不定受攝故。然此種子亦唯住此位。是故一一自體中。皆有一切
自體種子。若於一處有染欲。即說一切處有染欲。若於一處得離欲。即說於一切處得
離欲。又於諸自體中所有種子。若煩惱品所攝。名為麁重亦名隨眠。若異熟品所攝。
及餘無記品所攝。唯名麁重不名隨眠。若信等善法品所攝種子。不名麁重亦非隨眠。
何以故。由此法生時所依自體唯有堪能非不堪能。是故一切所依自體。麁重所隨故。
麁重所生故。麁重自性故。諸佛如來安立為苦。所謂由行苦故。又諸種子。乃有多種
差別之名。所謂名界。名種姓。名自性。名因。名薩迦耶。名戲論。名阿賴耶。名取
名苦。名薩迦耶見所依止處。名我慢所依止處。如是等類差別應知。又般涅槃時已得
轉依。諸淨行者轉捨一切染污法種子所依於一切善無記法種子。轉令緣闕。轉得內緣
自在。又於胎中經三十八七日。此之胎藏一切支分皆悉具足。從此已後。復經四日方
乃出生。如薄伽梵於入胎經廣說。此說極滿足者。或經九月或復過此。若唯經八月。
此名圓滿。非極圓滿。若經七月六月。不名圓滿。或復缺減。又此胎藏六處位中。由
母所食。生麁津味而得資長。於羯羅藍等微細位中。由微細津味資長應知
  復次此之胎藏八位差別。何等為八。謂羯羅藍位。遏部曇位。閉屍位。鍵南位。
鉢羅賒佉位。髮毛爪位。根位形位。若已結凝箭內仍稀。名羯羅藍。若表裏如酪未至
肉位。名遏部曇若已成肉仍極柔軟。名閉屍。若已堅厚稍堪摩觸。名為鍵南。即此肉
摶增長支分相現。名鉢羅賒佉。從此以後。髮毛爪現即名此位。從此以後。眼等根生
名為根位。從此以後。彼所依處分明顯現。名為形位。又於胎藏中。或由先業力。或

P. 10
由其母不避不平等力所生隨順風故。令此胎藏或髮或色。或皮及餘支分變異而生。髮
變異生者。謂由先世所作。能感此惡不善業。及由其母多習灰鹽等味若飲若食。令此
胎藏髮毛稀尠。色變異生者。謂由先業因如前說。及由其母習近煖熱現在緣故。令彼
胎藏黑黯色生。又母習近極寒室等。令彼胎藏極白色生。又由其母多噉熱食。令彼胎
藏極赤色生。皮變異生者。謂由宿業因如前說。及由其母多習婬欲現在緣故。令彼胎
藏或癬疥癩等惡皮而生。支分變異生者。謂由先業因如前說。及由其母多習馳走跳躑
威儀及不避不平等現在緣故。令彼胎藏諸根支分缺減而生。又彼胎藏若當為女。於母
左脇倚脊向腹而住。若當為男。於母右脇倚腹向脊而住。又此胎藏極成滿時。其母不
堪持此重胎。內風便發生大苦惱。又此胎藏業報所發生分風起。令頭向下足便向上。
胎衣纏裹而趣產門。其正出時胎衣遂裂。分之兩腋。出產門時名正生位。生後漸次觸
生分觸。所謂眼觸乃至意觸。次復隨墮施設事中。所謂隨學世事言說。次復耽著家室
。謂長大種類故。諸根成就故。次造諸業。謂起世間工巧業處。次復受用境界。所謂
色等。若可愛不可愛。受此苦樂。謂由先業因。或由現在緣。隨緣所牽或往五趣或向
涅槃
  又諸有情。隨於如是有情類中自體生時。彼有情類於此有情作四種緣。謂種子所
引故。食所資養故。隨逐守護故。隨學造作身語業故。初謂父母精血所引。次彼生已
知其所欲。方求飲食而用資長。次常隨逐專志守護。不令起作非時之行及不平等行。
次令習學世俗言說等事。由長大種類故。諸根成就故。此復於餘此復於餘。如是展轉
諸有情類。無始時來受苦受樂。未曾獲得出苦樂法。乃至諸佛未證菩提。若從他聞音
。及內正思惟。由如是故方得漏盡。如是句義甚為難悟。謂我無有若分若誰若事。我
亦都非若分若誰若事。如是略說內分死生已
  云何外分若壞若成。謂由諸有情所作能感成壞業故。若有能感壞業現前。爾時便
有外壞緣起。由彼外分皆悉散壞。非如內分由壽量盡。何以故。由一切外分所有麁色
四大。所成恒相續住。非如內分。又感成器世間業。此業決定能引劫住不增不減。若
有情數時無決定。所以者何。由彼造作種種業故或過一劫。或復減少。乃至一歲。又
彼壞劫由三種災。一者火災能壞世間。從無間獄乃至梵世。二者水災能壞一切。乃至
第二靜慮。三者風災能壞一切。乃至第三靜慮。第四靜慮無災能壞。由彼諸天身與宮
殿俱生俱沒故。更無能壞因緣法故。復有三災之頂。謂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
又此世間二十中劫壞。二十中劫壞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如是八十中
劫。假立為一大劫數。又梵世間壽量一劫。此最後壞亦最初成。當知此劫異相建立。
謂梵眾天。二十中劫合為一劫。即依此劫施設壽量。梵前益天。四十中劫合為一劫。
即依此劫施設壽量。若大梵天。六十中劫合為一劫。即依此劫施設壽量
  云何火災能壞世間。謂有如是時。世間有情壽量無限。從此漸減。乃至壽量經八
萬歲。彼復受行不善法故。壽量轉減乃至十歲。彼復獲得厭離之心受行善法。由此因
緣壽量漸增乃至八萬。如是壽量一減一增合成一中劫。又此中劫復有三種小災出現。

P. 11
謂儉病刀。儉災者。所謂人壽三十歲時。方始建立。當爾之時。精妙飲食不可復得。
唯煎煮朽骨共為讌會。若遇得一粒稻麥粟稗等子。重若末尼。藏置箱篋而守護之。彼
諸有情多無氣勢。蹎僵在地不復能起。由此飢儉有。情之類亡沒殆盡。此之儉災。經
七年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過。彼諸有情復共聚集起下厭離。由此因緣壽不退減儉災遂
息。又若人壽二十歲時。本起厭患今乃退捨。爾時多有疫氣障癘。災橫熱惱相續而生
。彼諸有情遇此諸病多悉殞沒。如是病災。經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過。彼諸有情復共
聚集起中厭離。由此因緣壽量無減病災乃息。又人壽十歲時。本起厭患今還退捨。爾
時有情展轉相見。各起猛利殺害之心。由此因緣隨執草木及以瓦石。皆成最極銳利刀
劍。更相殘害死喪略盡。如是刀災。極經七日方乃得過。爾時有情復有三種最極衰損
。謂壽量衰損。依止衰損。資具衰損。壽量衰損者。所謂壽量極至十歲。依止衰損者
。謂其身量極至一搩或復一握。資具衰損者。爾時有情唯以粟稗為食中第一。以髮毼
為衣中第一。以鐵為莊嚴中第一。五種上味悉皆隱沒。所謂酥蜜油鹽等味及甘蔗變味
。爾時有情展轉聚集起上厭離不復退減又能棄捨損減壽量惡不善法。受行增長壽量善
法。由此因緣壽量色力富樂自在皆漸增長。乃至壽量經八萬歲。如是二十減二十增。
合四十增減便出住劫。於最後增已。爾時那落迦有情唯沒不生。如是漸漸乃至沒盡。
當知說名那落迦世間壞。如那落迦壞。傍生餓鬼壞亦如是。爾時人中隨一有情自然法
爾所得第二靜慮。其餘有情展轉隨學亦復如是。皆此沒已生極淨光天眾同分中。當知
爾時說名人世間壞。如人趣既爾。天趣亦然。當於此時五趣世間居住之處。無一有情
可得。所有資具亦不可得。非唯資具不可復得。爾時天雨亦不可得。由無雨故大地所
有藥草叢林皆悉枯槁。復由無雨之所攝故。令此日輪熱勢增大。又諸有情能感壞劫業
增上力故。及依六種所燒事故。復有六日輪漸次而現。彼諸日輪望舊日輪。所有熱勢
踰前四倍。既成七已熱遂增七
  云何名為六所燒事。一小大溝坑。由第二日輪之所枯竭。二小河大河。由第三日
輪之所枯竭。三無熱大池。由第四日輪之所枯竭。四者大海。由第五日輪及第六一分
之所枯竭。五蘇迷盧山及以大地體堅實故。由第六一分及第七日輪之所燒然。即此火
焰為風所鼓。展轉熾盛極至梵世。又如是等略為三事。一水所生事。謂藥草等。由初
所槁。二即水事。由五所涸。三恒相續住體堅實事。由二所燒。如是世界皆悉燒已。
乃至灰墨及與餘影皆不可得。廣說如經。從此名為器世間已壞。滿足二十中劫。如是
壞已復二十中劫住
  云何水災。謂過七火災已。於第二靜慮中有俱生水界起。壞器世間如水消鹽。此
之水界與器世間一時俱沒。如是沒已。復二十中劫住
  云何風災。謂七水災過已。復七火災。從此無間於第三靜慮中有俱生風界起。壞
器世間。如風乾支節復能消盡。此之風界與器世間一時俱沒。所以者何。現見有一由
風界發。乃令其骨皆悉消盡從此壞已復二十中劫住。如是略說世間已壞

P. 12
  云何世間成。謂過如是二十中劫已。一切有情業增上力故世間復成。爾時最初於
虛空中。第三靜慮器世間成。如第三靜慮。第二及初亦復如是。爾時第三災頂有諸有
情。由壽盡故業盡故福盡故。從彼沒已生第三靜慮。餘一切處漸次亦爾。復從第二災
頂。生第二靜慮。餘一切處應知亦爾。復從第一災頂。有一有情由壽等盡故從彼沒已
生初靜慮。梵世界中為最大梵。由獨一故而懷不悅便有希望。今當云何令餘有情亦來
生此。當發心時。諸餘有情由壽等盡故。從第二靜慮沒已。生初靜慮彼同分中。如是
下三靜慮。器及有情世間成已。於虛空中欲界四天宮殿漸成。當知彼諸虛空宮殿皆如
化出。又諸有情從極淨光天眾同分沒。而來生此諸宮殿中。餘如前說。自此以後有大
風輪。量等三千大千世界。從下而起。與彼世界作所依持。為欲安立無有宮殿諸有情
類。此大風輪有二種相。謂仰周布。及傍側布。由此持水令不散墜。次由彼業增上力
故。於虛空界金藏雲興。從此降雨注風輪上。次復起風鼓水令堅。此即名為金性地輪
。上堪水雨之所激注。下為風颷之所衝薄。此地成已即由彼業增上力故。空中復起諸
界藏雲。又從彼雲降種種雨。然其雨水。乃依金性地輪而住。次復風起鼓水令堅。即
由此風力所引故。諸有清淨第一最勝精妙性者。成蘇迷盧山。此山成已四寶為體。所
謂金銀頗胝琉璃。若中品性者。成七金山。謂持雙山。毘那矺迦山。馬耳山。善見山
。朅達洛迦山。持軸山。尼民達羅山。如是諸山其峯布列。各由形狀差別為名。繞蘇
迷盧次第而住。蘇迷盧量高八萬踰繕那。廣亦如之。下入水際量亦復爾。又持雙山等
彼之半。從此次第餘六金山。其量漸減各等其半。若下品性者。於蘇迷盧四邊七金山
外。成四大洲及八中洲並輪圍山。此山輪圍四洲而住。量等尼民達羅之半。復成非天
宮殿。此宮在蘇迷盧下。依水而居。復成大雪山及無熱池周圍崖岸。次成最下八大那
洛迦處諸大那洛迦及獨一那洛迦寒那洛迦近邊那洛迦。復成一分鬼傍生處。四大洲者
。謂南贍部洲。東毘提訶洲。西瞿陀尼洲。北拘盧洲。其贍部洲形如車箱。毘提訶洲
形如半月。瞿陀尼洲其形圓滿。北拘盧洲其形四方。贍部洲量。六千五百踰繕那。毘
提訶洲量。七千踰繕那。瞿陀尼洲量。七千五百踰繕那。拘盧洲量。八千踰繕那。又
七金山其間有水具八支德。名為內海。復成諸龍宮。有八大龍並經劫住。謂持地龍王
。歡喜近喜龍王。馬騾龍王。目支隣陀龍王。意猛龍王。持國龍王。大黑龍王。黳羅
葉龍王。是諸龍王由帝釋力數與非天共相戰諍。其諸龍眾類有四種。謂卵生胎生濕生
化生。妙翅鳥中四類亦爾。復有餘水在內海外故名外海。又依蘇迷盧根有四重級。從
蘇迷盧初級傍出一萬六千踰繕那量。即從此量半半漸減。如其次第餘級應知有堅手神
住最初級。血手神住第二級。常醉神住第三級。持鬘神住第四級。蘇迷盧頂四隅之上
有四大峯。各高五百踰繕那量。有諸藥叉。謂金剛手止住其中
  又持雙山於其四面有四王都。東南西北隨其次第。謂持國增長醜目多聞。四大天
王之所居止。諸餘金山是彼四王村邑部落。又近雪山有大金崖名非天脅。其量縱廣五
十踰繕那。善住龍王常所居鎮。又天帝釋時來遊幸。此中有樹名曰善住。多羅樹行七
重圍繞。復有大池名漫陀吉尼。五百小池以為眷屬。善住大龍與五百牝象前後圍繞遊

P. 13
戲其池。隨欲變現。便入此池採蓮花根以供所食。即於此側有無熱大池。其量深廣各
五十踰繕那。微細金沙遍布其底。八支德水彌滿其中。形色殊妙端嚴憙見。從此派流
為四大河。一名殑伽。二名信度。三名私多。四名縛芻
  復次於蘇迷盧頂處中建立帝釋天宮。縱廣十千踰繕那量。所餘之處是彼諸天村邑
聚落。其山四面對四大洲。四寶所成。謂對贍部洲琉璃為面。對毘提訶白銀為面。對
瞿陀尼黃金為面。對拘盧洲頗胝為面。又贍部洲循其邊際有輪王路真金所成。如四大
王天。有情膝量沒住大海。若輪王出世。如彼膝量海水減焉。又無熱池南有一大樹。
名為贍部。是故此洲從彼得名。次於此北。有設拉末梨大樹叢林。四生種類妙翅諸鳥
棲集其中。此四大洲各二中洲以為眷屬。復有一洲羅剎所住
  如是器世間成已。有諸有情。從極淨光天眾同分沒來生此中。餘如前說。此皆由
彼感劫初業。此業第一最勝微妙。欲界所攝。唯於此時此業感果。非於餘時。爾時有
情名劫初者。又彼有色從意所生。如是一切如經廣說。彼於爾時未有家宅及諸聚落。
一切大地面皆平正。自此以後由諸有情福業力故有地味生。如是漸次地餅林藤。不種
粳稻自然出現。無糠無。次有粳稻。有有糠。次復處處粳稻叢生。於是有情方現
攝受。次由受用味等資緣。有情之類惡色便起光明遂滅。其多食者惡色逾增身極沈重
。此諸有情互相輕毀惡法現行。由此因緣所有味等漸沒於地。如經廣說。復從此緣諸
有情類更相顧眄便起愛染。次由能感男女業故。一分有情男根生起。一分有情女根生
起。遞相陵犯起諸邪行。遂為他人之所訶呰。方造室宅以自隱蔽。復由攝受粳稻因故
。遂於其地復起攝受。由此緣已更相爭奪。不與取法從此而生。即由此緣立司契者。
彼最初王名大等意。如是便有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吠舍眾戍陀羅眾。出現世間。漸次因
緣如經廣說。又彼依止光明既滅。世間便有大黑闇生。日月星宿漸漸而起。其日輪量
五十一踰繕那。當知月輪其量減一。日輪以火頗胝所成。月輪以水頗胝所成。此二輪
中。月輪行速及與不定。又彼日輪恒於二洲俱時作明。復於二洲俱時作闇。謂於一日
中。於一日出於一夜半於一日沒。又一切所有日月星宿。歷蘇迷盧處半。而行。與持
雙山高下量等。又復日行時有遠近。若遠蘇迷盧立為寒分。若近蘇迷盧立為熱分。即
由此故沒有遲速。又此月輪於上稍欹便見半月。由彼餘分障其近分遂令不見。如如漸
側。如是如是漸現圓滿。若於黑分如如漸低。如是如是漸現虧減。由大海中有魚鼈等
影現月輪。故於其內有黑相現。諸星宿中其量大者十八拘盧舍量。中者十拘盧舍量。
最小者四拘盧舍量
  復次於世間四姓生已。方乃發起順愛不愛五趣受業。從此以後隨一有情。由感雜
染增上業故。生那洛迦中作靜息王。從此無間有那洛迦卒。猶如化生。及種種苦具謂
銅鐵等。那洛迦火起然後隨業有情於此受生。及生餘趣
  如是百拘胝四大洲。百拘胝蘇迷盧。百拘胝六欲天。百拘胝梵世間。三千大千世
界俱成俱壞。即此世界有其三種。一小千界。謂千日月乃至梵世總攝為一。二中千界
。謂千小千。三大千界。謂千中千。合此名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四方上下無邊無際

P. 14
三千世界正壞正成。猶如天雨注如車軸無間無斷。其水連注墮諸方分。如是世界遍諸
方分。無邊無際正壞正成。即此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佛土。如來於中現成正覺。於無邊
世界施作佛事。如是安立。世界成已於中五趣可得。謂那洛迦傍生餓鬼人天及四生可
得。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復有六種依持。復有十種時分。謂時年月半月日夜剎那怛
剎那臘縛目呼剌多。復有七攝受事。復有十種身資具。復有十種受欲者。此如中阿笈
摩說。復有八數隨行。復有八世法。謂得不得若譽若毀稱譏苦樂。復有三品。謂怨親
中。復有三種世事。復有三種語言。復有二十二種發憤。復有六十二種有情之類。又
有八位。復有四種入胎。復有四種威儀。復有六種活命。復有六種守護。復有七種苦
。復有七種慢。復有七種憍。復有四種言說。復有眾多言說句
  云何那落迦趣。謂種果所攝。那洛迦諸蘊。及順那洛迦受業。如那洛迦趣。如是
傍生餓鬼人天。如其所應盡當知。云何卵生。謂諸有情破而出。彼復云何。如鵞雁
孔雀鸚鵡舍利鳥等。云何胎生。謂諸有情胎所纏裹。剖胎而出。彼復云何。如象馬牛
驢等。云何濕生。謂諸有情隨因一種濕氣而生。彼復云何。如蟲蠍飛蛾等。云何化生
。謂諸有情業增上故。具足六處而生。或復不具。彼復云何。如天那洛迦全。及人鬼
傍生一分
  云何六種依持。一建立依持。謂最下風輪及水輪地輪。令諸有情不墜下故起。是
名依持。二藏覆依持。謂屋宇等。為諸有情離流漏等所損故起。是名依持。彼屋宇等
略有三種。或由造作。或不由造作。或宮殿化起。三豐稔依持。為諸有情段食故起。
是名依持。四安隱依持。為諸有情離刀仗等所害故起。是名依持。五日月依持。為諸
有情見色故起。是名依持。六食依持。謂四食。一段食。二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
。為諸有情任持身故起。是名依持。云何七種攝受事。一自父母事。二妻子事。三奴
婢僕使事。四朋友官僚兄弟眷屬事。五田宅邸肆事。六福業事。及方便作業事。七庫
藏事。云何十種身資具。一食二飲。三乘四衣。五莊嚴具。六歌笑舞樂。七香鬘塗末
。八什物之具。九照明。十男女受行
  云何八數隨行。謂諸世間數數隨所行事。一蔽覆事。二瑩飾身事。三威儀易奪事
。四飲食事。五睡眠事。六交會事。七屬彼勤劬事。八屬彼言說事
  云何三種世事。一語言談論更相慶慰事。二嫁娶賓主更相飲噉事。三於起作種種
事中更相營助事
  云何三種語言。謂有法語言。無法語言。及餘語言。有法語言者。謂宣說厭捨離
諸纏蓋趣可愛樂等。廣說如經。無法語言者。謂染污心說飲食等。餘語言者。謂無記
心所起言說
  云何二十二種發憤。一偽斗。二偽稱。三偽函。四邪業方便。五拒鬪。六輕調。
七違反。八諍訟。九罵詈。十忿怒。十一訶責。十二迫脅。十三捶打。十四殺害。十
五繫縛。十六禁閉。十七割截。十八驅擯。十九諂曲。二十矯誑。二十一陷逗。二十
二妄語

P. 15
  云何六十二種有情之類。一那洛迦。二傍生。三鬼。四天。五人。六剎帝利七婆
羅門。八吠舍。九戍陀羅。十女。十一男。十二非男非女。十三劣。十四中。十五妙
。十六在家。十七出家。十八苦行。十九非苦行。二十律儀。二十一不律儀。二十二
非律儀非不律儀。二十三離欲。二十四未離欲。二十五邪性聚定。二十六正性聚定。
二十七不定聚定。二十八苾芻。二十九苾芻尼。三十正學。三十一勤策男。三十二勤
策女。三十三近事男。三十四近事女。三十五習斷者。三十六習誦者。三十七淨施人
。三十八宿長。三十九中年。四十少年。四十一軌範師。四十二親教師。四十三共住
弟子及近住弟子。四十四賓客。四十五營僧事者。四十六貪利養恭敬者。四十七厭捨
者。四十八多聞者。四十九大福智者。五十法隨法行者。五十一持經者。五十二持律
者。五十三持論者。五十四異生。五十五見諦。五十六有學。五十七無學。五十八聲
聞。五十九獨覺。六十菩薩。六十一如來。六十二轉輪王。此轉輪王復有四種。或王
一洲。或二三四。王一洲者有鐵輪應。王二洲者有銅輪應。王三洲者有銀輪應。王四
洲者有金輪應。云何八位。謂處胎位。出生位。嬰孩位。童子位。少年位。中年位。
老年位。耄熟位。處胎位者。謂羯羅藍等。出生位者。謂從此後乃至耄熟。嬰孩位者
。謂乃至未能遊行嬉戲。童子位者。謂能為彼事。少年位者。謂能受用欲塵乃至三十
。中年位者。謂從此位乃至五十。老年位者。謂從此位乃至七十。從此以上名耄熟位
。云何四種入胎。一正知而入。不正知住出。二正知入住。不正知而出。三俱能正知
。四俱不正知。初謂輪王。二謂獨覺。三謂菩薩。四謂所餘有情
  云何六種活命。一營農。二商賈。三牧牛。四事王。五習學書算計數及印。六習學所餘工巧業處
  云何六種守護。謂象軍馬軍車軍步軍藏力友力
  云何七種苦。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
  云何七種慢。謂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云何七種憍。謂無病憍。少年憍。長壽憍。族性憍。色力憍。富貴憍。多聞憍
  云何四種言說。謂依見聞覺知所有言說。依見言說者謂依眼故現見外色。由此因
緣為他宣說。是名依見言說。依聞言說者。謂從他聞。由此因緣為他宣說。是名依聞
言說。依覺言說者。謂不見不聞。但自思惟稱量觀察。由此因緣為他宣說。是名依覺
言說。依知言說者。謂各別於內所受所證所觸所得。由此因緣為他宣說。是名依知言

  云何眾多言說句。謂即此亦名釋詞句。亦名戲論句。亦名攝義句。如是等類眾多
差別。又諸字母能攝諸義。當知亦名眾多言說句。彼復云何。所謂地根境法。補特伽
羅自性差別。作用自他有無。問答取與。正性邪性句。又有聽制功德過失得不得毀譽
苦樂稱譏堅妙智退沈量助伴示現教導讚勵慶慰句

P. 16
  又有七言論句。此即七例句。謂補盧沙。補盧衫。補盧崽拏。補盧沙耶。補盧沙
。補盧殺娑。補盧鎩。如是等。復有施設教勅標相靜息表了軌則安立積集決定配屬
驚駭初中後句。族姓等。立宗言說成辦受用尋求守護羞恥憐愍堪忍怖畏簡擇句。又有
父母妻子等一切所攝資具。應當廣說。及生老等乃至所求不得。愁歎少年無病長壽愛
會怨離所欲隨應若不隨應。往來顧視若屈若申。行住坐臥警悟語默解睡解勞句。又有
飲噉咀味。串習不串習。放逸不放逸。廣略增減。尋伺煩惱隨煩惱。戲論離戲論。力
劣所成能成。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時方數。和合不和合。相似不相似句。又有雜
糅共有現見不現見隱顯句。又有能作所作法律世事資產真妄利益非利益骨體疑慮驚怪
句。又有怯弱無畏顯了不顯了殺害繫縛禁閉割截驅擯句。又有罵詈忿怒捶打迫脅訶責
燒爛燥暑。摧伏渾濁聖教隨逐比度句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volk1979 發表於 2014-6-16 04:02 PM

P. 17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
  復次即前所說自性。乃至業等五事當知。皆由三處所攝。謂由色聚故。心心所品
故。及無為故。除餘假有法。今當先說色聚諸法。問一切法生。皆從自種而起。云何
說諸大種能生所造色耶。云何造色依彼。彼所建立。彼所任持。彼所長養耶。答由一
切內外大種又所造色種子皆悉依附內相續心。乃至諸大種子未生諸大以來。造色種子
終不能生。造色要由彼生。造色方從自種子生。是故說彼能生造色。要由彼生為前導
故。由此道理。說諸大種為彼生因。云何造色依於彼耶。由造色生已不離大種處而轉
故。云何彼所建立。由大種損益。彼同安危故。云何彼所任持。由隨大種等量不壞故
。云何彼所長養。由因飲食睡眠修習梵行三摩地等依彼造色倍復增廣。故說大種為彼
養因。如是諸大種望所造色。有五種作用應知
  復次於色聚中。曾無極微生。若從自種生時唯聚集生。或細或中或大。又非極微
集成色聚。但由覺慧分折諸色極量邊際。分別假立以為極微。又色聚亦有方分。極微
亦有方分。然色聚有分非極微。何以故。由極微即是分。此是聚色所有非極微。復有
餘極微。是故極微非有分。又不相離有二種。一同處不相離。謂大種極微與色香味觸
等。於無根處有離根者。於有根處有有根者。是名同處不相離。二和雜不相離。謂即
此大種極微與餘聚集能造所造色處俱故。是名和雜不相離。又此遍滿聚色。應知如種
種物石磨為末以水和合互不相離。非如胡麻綠豆粟稗等聚。又一切所造色。皆即依止
大種處。不過大種處量乃至大種所據處所。諸所造色還即據此。由此因緣說所造色依
於大種。即以此義說諸大種名為大種。由此大種其性大故為種生故
  復次於諸色聚中。略有十四種事。謂地水火風。色聲香味觸。及眼等五根。除唯
意所行色。一切色聚。有色諸根所攝者。有一切。如所說事界。如有色諸根所攝聚。
如是有色諸根所依大種所攝聚亦爾。所餘色聚除有色諸根唯有餘界。又約相攝有十四
事。即由相攝施設事極微。若約界攝。隨於此聚有爾所界。即說此聚爾所事攝。若約
不相離攝。或內或外所有諸聚。隨於此聚中。乃至有爾所法相可得。即說此聚爾所事
攝應知。所以者何。或有聚中唯一大種可得。如石末尼真珠琉璃珂貝璧玉珊瑚等中。
或池沼溝渠江河等中。或火焰燈燭等中。或四方風輪有塵無塵風等中。或有聚中二大
種可得。如雪濕樹葉花果等中。或熱末尼等中。或有聚中三大種可得。如即熱樹等中
。或動搖中。或有聚中四大種可得。謂於內色聚中。如薄伽梵說。於各別內身。若髮
毛等乃至糞穢是內地界。若小便等是內水界。若於身中所有煖等是內火界。若上行等
風是內風界。如是若於此聚。彼相可得說彼相為有。若不可得說彼相為無。復次聲於
一切色聚中界故說有。相即不定。由現在方便生故。風有二種。謂恒相續又不恒相續

P. 18
。恒相續者。謂於彼彼聚有恒旋轉風。不恒相續者。謂旋風及空行風。又闇色明色。
說名空界及孔隙。又諸闇色恒相續者。謂世界中間。不恒相續者。謂於餘處加是。明
色恒相續者。謂於自然光明天中。不恒相續者。謂於餘處。又明闇色。謂於顯色增聚
應知。又由依止色聚種子功能故若遇相似緣時。或小聚無間大聚生。或大聚無間小聚
生。由此因緣施設諸聚有增有減。如經言。若堅堅攝近攝非近攝執受乃至廣說。堅云
何謂地。堅攝云何謂彼種子。又堅者即彼界堅。攝者謂髮毛等或土塊等。近攝云何謂
有執受。執受云何謂內所攝。非近攝云何謂無執受。無執受云何謂外所攝。又心心所
。所執種子名近攝名執受。與此相違名非近攝名非執受。又隨逐自身故名近攝。執受
如前說。如是水等界如理應知。又於一切色聚中。一切時具有一切大種界。如世間現
見乾薪等物鑽即火生。擊石等亦爾。又銅鐵金銀等極火所燒即銷為水。從月愛珠水便
流出。又得神通者。由心勝解力。變大地等成金銀等。又色聚有三種流轉。一者長養
。二者等流。三者異熟生。長養有二種。一處遍滿長養。二相增盛長養。等流有四種
。一長養等流。二異熟等流。三變異等流。四自性等流。異熟生有二種。一異熟體生
名異熟生。二從異熟生名異熟生。又諸色聚略說依六處轉。謂建立處。覆藏處。資具
處。根所依處。根處。三摩地所行處
  復次於心心所品中。有心可得及五十三心所可得。謂作意等。乃至尋伺為後邊如
前說。問如是諸心所。幾依一切處。心生一切地一切時一切耶。答五謂作意等。思為
後邊。幾依一切處。心生一切地非一切時非一切耶。答亦五。謂欲等。慧為後邊。幾
唯依善非一切處。心生然一切地非一切時非一切耶。答謂信等。不害為後邊。幾唯依
染污非一切處。心生非一切地非一切時非一切耶。答謂貪等。不正知為後邊。幾依一
切處。心生非一切地非一切時非一切耶。答謂惡作等。伺為後邊。復次根不壞。境界
現前能生作意正起。爾時從彼識乃得生。云何根不壞。謂有二種因。一不滅壞故。二
不羸劣故。云何境界現前。謂或由所依處故。或由自性故。或由方故。或由時故。或
由顯了不顯了故。或由全分及一分故。若四種障所不障礙亦非極遠。謂覆蔽障。隱沒
障。映奪障。幻惑障。極遠有二種。謂處所極遠。損減極遠。云何能生作意正起。由
四因故。一由欲力。二由念力。三由境界力。四由數習力。云何由欲力。謂若於是處
心有愛著。心則於彼多作意生。云何由念力。謂若於彼已善取其相已極作想。心則於
彼多作意生。云何由境界力。謂若彼境界或極廣大。或極可意正現在前。心則於彼多
作意生。云何由數習力。若於彼境界。已極串習已極諳悉。心即於彼多作意生。若異
此者。應於一所緣境唯一作意一切時生。又非五識身有二剎那相隨俱生。亦無展轉無
間更互而生。又一剎那五識身生已。從此無間必意識生。從此無間或時散亂或耳識生
。或五識身中隨一識生。若不散亂。必定意識中第二決定心生。由此尋求決定二意識
故。分別境界。又由二種因故。或染污或善法生。謂分別故。又先所引故。意識中所
有由二種因。在五識者唯由先所引故。所以者何。由染污及善意識力所引故。從此無
間於眼等識中。染污及善法生。不由分別。彼無分別故。由此道理說眼等識隨意識轉

P. 19
。如經言。起一心若眾多心。云何安立此一心耶。謂世俗言說一心剎那非生起剎那。
云何世俗言說一心剎那。謂一處為依止。於一境界事。有爾所了別生。總爾所時名一
心剎那。又相似相續亦說名一。與第二念極相似故。又意識任運散亂緣不串習境時。
無欲等生。爾時意識名率爾墮心。唯緣過去境。五識無間所生意識。或尋求或決定。
唯應說緣現在境。若此即緣彼境生。又識能了別事之總相。即此所未了別所了境相。
能了別者說名作意。即此可意不可意俱相違相。由觸了別。即此攝受損害俱相違相。
由受了別。即此言說因相。由想了別。即此邪正俱相違行因相。由思了別。是故說彼
作意等思為後邊。名心所有法遍一切處一切地一切時一切生。作意云何謂心迴轉。觸
云何謂三和合。受云何謂領納。想云何謂了像。思云何謂心造作。欲云何謂於可樂事
。隨彼彼行欲有所作性。勝解云何謂於決定事。隨彼彼行印可隨順性。念云何謂於串
習事。隨彼彼行明了記憶性。三摩地云何謂於所觀察事。隨彼彼行審慮所依心一境性
。慧云何謂即於所觀察事。隨彼彼行簡擇諸法性。或由如理所引。或由不如理所引。
或由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
  又作意作何業。謂引心為業。觸作何業。謂受想思所依為業。受作何業。謂愛生
所依為業。想作何業。謂於所緣令心發起種種言說為業。思作何業。謂發起尋伺身語
業等為業。欲作何業。謂發勤為業。勝解作何業。謂於所緣任持功德過失為業。念作
何業。謂於久遠所思所作所說憶念為業。三摩地作何業。謂智所依為業。慧作何業。
謂於戲論所行染污清淨隨順推求為業
  云何建立三世。謂諸種子不離法故。如法建立。又由與果未與果故。若諸果法。
若已滅相是過去。有因未生相是未來。已生未滅相是現在
  云何建立生老住無常謂於一切處識相續中一切種子相續俱行建立。由有緣力故。
先未相續生。法今最初生。是名生有為相。即此變異性。名老有為相。此復二種。一
異性變異性。二變性變異性。由有相似生故。立異性變異性。由有不相似生故。立變
性變異性。即已生時唯生。剎那隨轉故名住有為相。生剎那後。剎那不住故名無常有
為相。如是即約諸法分位差別。建立四相
  又有四緣。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因緣者。謂種子。等無
間緣者。謂若此識無間諸識決定生。此是彼等無間緣。所緣緣者。謂諸心心所所緣境
界。增上緣者。謂除種子餘所依。如眼及助伴法望眼識。所餘識亦爾
  又善不善性。能取愛非愛果。如是等類名增上緣。又由種子故建立因緣。由自性
故立等無間緣。由所緣境故立所緣緣。由所依及助伴等故立增上緣。如經言。諸因諸
緣能生識者。彼即此四因緣。一種亦因亦緣。餘唯是緣。
  又如經言。善不善無記者。彼差別云何。謂諸善法或立一種。由無罪義故。或立
二種。謂生得善。及方便喜或立三種。謂自性善。相應善。等起善。或立四種。謂順
福分善。順解脫分善。順決擇分善。及無漏善。或立五種。謂施性善。戒性善。修性
善。愛果善。離繫果善。或立六種。謂善色受想行識及擇滅。或立七種。謂念住所攝

P. 20
善。正勤所攝善。神足所攝善。根所攝善。力所攝善。覺支所攝善。道支所攝善。或
立八種。謂起迎合掌問訊禮敬業所攝善。讚彼妙說稱揚實德所攝善。供承病者所攝善
。敬事師長所攝善。隨善所攝善。勸請所攝善。迴向所攝善。修無量所攝善。或立九
種。謂方便無間解脫勝進道所攝善。及軟中上世出世道所攝善。或立十種。謂有依善
。無依善。聞所生善。思所生善。律儀所攝善。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善。根本眷屬所
攝善。聲聞乘所攝善。獨覺乘所攝善。大乘所攝善。又立十種。謂欲界繫善。初二三
四靜慮繫善。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繫善。無漏所攝善。又有十
種。謂十善業道。又有十種。謂無學正見乃至正解脫正智。又有十種。謂能感八福生
及轉輪王善。及趣不動善。如是等類諸善差別。略說善有二種義。謂取愛果義善。了
知事及彼果義。不善法者。謂與善法相違。及能為障礙。由能取不愛果故。及不正了
知事故。無記法者略有四種。謂異熟生。及一分威儀路。工巧處及變化。若諸工巧。
但為戲樂不為活命。非習業想非為簡擇。此工巧處業是染污餘是無記。如工巧處。威
儀路亦爾。變化有二種。謂善及無記。
  復次眼有一種。謂能見色。或立二種。謂長養眼。異熟生眼。或立三種。謂肉眼
天眼慧眼。或立四種。謂有瞚眼。無瞚眼。恒相續眼。不恒相續眼。恒相續者。謂色
界眼。或立五種。謂五趣所攝眼。或立六種。謂自相續眼。他相續眼。端嚴眼。醜陋
眼。有垢眼。無垢眼。或立七種。謂有識眼。無識眼。強眼弱眼。善識所依眼。不善
識所依眼。無記識所依眼。或立八種。謂依處眼。變化眼。善業異熟生眼。不善業異
熟生眼。食所長養眼。睡眠長養眼。梵行長養眼。定所長養眼。或立九種。謂已得眼
。未得眼。曾得眼。未曾得眼。得已失眼。應斷眼。不應斷眼。已斷眼。非已斷眼。
或立十種者無。或立十一種。謂過去眼。未來眼。現在眼。內眼外眼。麁眼細眼。劣
眼妙眼。遠眼近眼。如眼如是。耳等亦爾。是中差別者。謂增三增四。三種耳者。謂
肉所纏耳。天耳。審諦耳。四種耳者。謂恒相續耳。不恒相續耳。高聽耳。非高聽耳
。三種鼻舌者。謂光淨。不光淨。及被損。四種鼻舌者。謂恒相續。不恒相續。有識
無識。三種身者。謂滓穢處。非滓穢處。及一切遍諸根所隨逐故。四種身者。謂恒相
續。不恒相續。有自然光。無自然光
  或立一種意。謂由識法義故。或立二種。謂墮施設意。不墮施設意。初謂了別名
言者意。後謂嬰兒意。又初謂世間意。後謂出世間意。或立三種。謂心意識。或立四
種。謂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或立五種謂五位差別。一因位。二果位。三樂
位。四苦位。五不苦不樂位。或立六種。謂六識身。或立七種。謂依七識住。或立八
種。謂增語觸。相應有對觸。相應依。耽嗜依。出離有愛味。無愛味。世間。出世間
。或立九種。謂依九有情居。或立十種者無。或立十一種如前說。或立十二種。即十
二心。謂欲界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色界有三心除不善。無色界亦
爾。出世間心有二種。謂學及無學

P. 21
  或立一種色。謂由眼所行義故。或立二種謂內色外色。或立三種。謂顯色形色表
色。或立四種。謂有依光明色。無依光明色。正不正光明色。積集住色。或立五種。
謂由五趣差別故。或立六種。謂建立所攝色。覆藏所攝色。境界所攝色。有情數色。
非有情數色。有見有對色。或立七種。謂由七種攝受事差別故。或立八種。謂依八世
雜說。一地分雜色。二山雜色。三園林池沼等雜色。四宮室雜色。五業處雜色。六彩
畫雜色。七鍛業雜色。八資具雜色。或立九種。謂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麁若
細。若劣若妙。若遠若近。或立十種。謂十種資具。或立一種聲。謂由耳所行義故。
或立二種。謂了義聲。不了義聲。或立三種。謂因受大種聲。因不受大種聲。因俱大
種聲。或立四種。謂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或立五種。謂由五趣差別故。或
立六種。一受持讀誦聲。二請問聲。三說法聲。四論議決擇聲。五展轉言教若犯若出
聲。六喧雜聲。或立七種。謂男聲女聲。下聲中聲上聲。鳥獸等聲。風林叢聲。或立
八種。謂四聖言聲。四非聖言聲。四非聖言者。一不見言見。見言不見。非聖言。二
不聞言聞。聞言不聞。非聖言。三不覺言覺。覺言不覺。非聖言。四不知言知。知言
不知。非聖言。四聖言者。一見言見不見言不見聖言。二聞言聞不聞言不聞聖言。三
覺言覺不覺言不覺聖言。四知言知不知言不知聖言。又有八種。謂四善語業道。四不
善語業道。或立九種。謂過去未來現在。乃至若遠若近。或立十種。謂五樂所攝聲。
此復云何。一舞俱行聲。二歌俱行聲。三絃管俱行聲。四女俱行聲。五男俱行聲。六
螺俱行聲。七腰等鼓俱行聲。八岡等鼓俱行聲。九都曇等鼓俱行聲。十俳叫聲
  或立一種香。謂由鼻所行義故。或立二種。謂內及外。或立三種。謂可意不可意
及處中香。或立四種。謂四大香。一沈香。二窣堵魯迦香。三龍腦香。四麝香。或立
五種。謂根香莖香葉香花香果香。或立六種。謂食香飲香衣香莊嚴具香乘香宮室香。
或立七種。謂皮香葉香素泣謎羅香栴檀香三辛香熏香末香。或立八種。謂俱生香。非
俱生香。恒續香。非恒續香。雜香純香。猛香非猛香。或立九種。謂過去未來現在等
如前說。或立十種。謂女香男香。一指香二指香。唾香洟香。脂髓膿血香肉香。雜糅
香淤埿香
  或立一種味。謂由舌所行義故。或立二種。謂內及外。或立三種。謂可意等如前
說。或立四種。謂大麥味。粳稻味。小麥味。餘下穀味。或立五種。謂酒飲味。非酒
飲味。蔬菜味。林果味。所食味。或立六種。謂甘苦等。或立七種。謂酥味油味蜜味
甘蔗變味乳酪味鹽味肉味。或立八種。如香說。或立九種。亦如香說。或立十種。謂
可嚼味。可噉味。可甞味。可飲味。可吮味。可爆乾味。充足味。休愈味。盪滌味。
常習味。後五謂諸藥味
  或立一種觸。謂由身所行義故。或立二種。如香說。或立三種。謂可意等。或立
四種。謂摩觸搦觸打觸揉觸。或立五種。謂五趣差別。又有五種。謂蚊虻風日蛇蠍等
觸。或立六種。謂苦樂不苦不樂。俱生所治攝能治攝。或立七種。謂堅鞭觸。流濕觸
。煖觸動觸。跳墮觸。摩按觸。身變異觸。謂濕滑等。或立八種。謂手觸觸。塊觸觸

P. 22
。杖觸觸。刀觸觸。冷觸觸。煖觸觸。飢觸觸。渴觸觸。或立九種。如香說。或立十
種。謂食觸飲觸。乘觸衣觸。莊嚴具觸。床坐觸。機橙臺枕及方座觸。女觸男觸。彼
二相事受用觸
  略說法界。若假若實有八十七法。彼復云何。謂心所有法有五十三。始從作意。
乃至尋伺為後邊。法處所攝色有二種。謂律儀不律儀所攝色。三摩地所行色。不相應
行有二十四種。謂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異熟。命根。眾同分。異生性。生老住
無常。名身句身文身。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時方數。和合不和合。無為有
八事。謂虛空。非擇滅。擇滅。善不善。無記法。真如不動想受滅。如是無為廣八略
六。若六若八平等平等
  復次法界或立一種。謂由意所行義。或立二種。謂假所攝法。非假所攝法。或立
三種。謂有色無色及有為無為。或立四種。謂有色假所攝法。無色心所有所攝法。無
色不相應假所攝法。無色無為假非假所攝法。或立五種。謂色心所法。心不相應行。
善無記無為。或立六種。謂受想。相應行。不相應行。色無為。或立七種。謂受想思
。染污不染污。色無為。或立八種。謂善不善無記受想行色無為。或立九種。謂由過
去未來等差別。或立十種。謂由十種義。一隨逐生義。二領所緣義。三取所緣相義。
四於所緣造作義。五即彼諸法分位差別義。六無障礙義。七常離繫義。八常非離繫義
。九常無顛倒義。十苦樂離繫義。非受離繫義及受離繫義如是。若內若外六處所攝法
。差別分別有六百六十
  復次屢觀眾色。觀而復捨。故名為眼。數數於此聲至能聞。故名為耳。數由此故
能嗅諸香。故名為鼻。能除飢羸數發言論表彰呼召。故名為舌諸根所隨周遍積聚。故
名為身。愚夫長夜瑩飾藏護。執為己有計為我所。我及我所又諸世間。依此假立種種
名想。謂之有情。人與命者生者意生及儒童等。故名為意。數可示現在其方所質量可
增。故名為色。數宣數謝隨增異論。故名為聲。離質潛形屢隨風轉。故名為香。可以
舌甞屢招疾苦。故名為味。數可為身之所證得。故名為觸遍能任持唯意境性故名為法
。如是等類諸法差別應知。此中重說嗢拕
  南曰
 自性及所依  所緣助伴業 
 由此五種門  諸心差別轉 
  此中顯由五法六識身差別轉。謂自性故。所依故。所緣故。助伴故。業故
  又復應知蘊善巧攝。界善巧攝。處善巧攝。緣起善巧攝。處非處善巧攝。根善巧
攝。
  又復應知諸佛語言九事所攝。云何九事。一有情事。二受用事。三生起事。四安
住事。五染淨事。六差別事。七說者事。八所說事。九眾會事。有情事者謂五取蘊。
受用事者謂十二處。生起事者謂十二分事。緣起及緣生。安住事者謂四食。染淨事者
謂四聖諦。差別事者謂無量界。說者事者謂佛及彼弟子。所說事者謂四念住等菩提分

P. 23
法。眾會事者所謂八眾。一剎帝利眾。二婆羅門眾。三長者眾。四沙門眾。五四大天
王眾。六三十三天眾。七焰摩天眾。八梵天眾。又嗢拕南曰
 色聚相應品  世相及與緣 
 善等差別門  巧便事為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volk1979 發表於 2014-6-16 04:03 PM

P. 24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一
  已說意地。云何有尋有伺地。云何無尋唯伺地。云何無尋無伺地。總嗢拕南曰
 界相如理不如理  雜染等起最為後 
  如是三地。略以五門施設建立。一界施設建立。二相施設建立。三如理作意施設
建立。四不如理作意施設建立。五雜染等起施設建立。
  云何界施設建立。別嗢拕南曰
 數處量壽受用生  自體因緣果分別 
  當知界建立由八種相。一數建立。二處建立。三有情量建立。四有情壽建立。五
有情受用建立。六生建立。七自體建立。八因緣果建立。
  云何數建立。略有三界。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如是三種名墮攝界。非墮攝界者。
謂方便。並薩迦耶。滅及無戲論。無漏界。此中欲界及色界初靜慮。除靜慮中間若定
若生。名有尋有伺地。即靜慮中間若定若生。名無尋唯伺地隨一有情由修此故。得為
大梵。從第二靜慮。餘有色界及無色界。全名無尋無伺地。此中由離尋伺欲道理。故
說名無尋無伺地。不由不現行故。所以者何。未離欲界欲者。由教導作意差別故。於
一時間亦有無尋無伺意現行。已離尋伺欲者。亦有尋伺現行。如出彼定及生彼者。若
無漏界有為定所攝初靜慮。亦名有尋有伺地。依尋伺處法。緣真如為境入此定故。不
由分別現行故。餘如前說。
  處所建立者。於欲界中有三十六處。謂八大那落迦。何等為八。一等活。二黑繩
。三眾合。四號叫。五大號叫。六燒熱。七極燒熱。八無間。此諸大那落迦處。廣十
千踰繕那。此外復有八寒那落迦處。何等為八。一皰那落迦。二皰裂那落迦。三喝哳
詀那落迦。四郝郝凡那落迦。五虎虎凡那落迦。六青蓮那落迦。七紅蓮那落迦。八大
紅蓮那落迦。從此下三萬二千踰繕那。至等活那落迦。從此復隔四千踰繕那。有餘那
落迦。如等活大那落迦處。初寒那落迦處亦爾。從此復隔二千踰繕那。有餘那落迦應
知。又有餓鬼處所。又有非天處所。傍生即與人天同處。故不別建立。復有四大洲如
前說。復有八中洲。又欲界天有六處。一四大王眾天。二三十三天。三時分天。四知
足天。五樂化天。六他化自在天。復有摩羅天宮。即他化自在天攝。然處所高勝。復
有獨一那落迦近邊那落迦。即大那落迦及寒那落迦。以近邊故不別立處。又於人中亦
有一分獨一那落迦可得。如尊者取菉豆子說。我見諸有情。燒然。極燒然。遍極燒然
總一燒然。聚如是等三十六處。總名欲界
  復次色界有十八處。謂梵眾天梵前益天大梵天。此三由軟中上品。熏修初靜慮故
。少光天無量光天極淨光天。此三由軟中上品。熏修第二靜慮故。少淨天無量淨天遍
淨天。此三由軟中上品。熏修第三靜慮故。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此三由軟中上品。
熏修第四靜慮故。無想天即廣果攝無別處所。復有諸聖住止不共五淨宮地。謂無煩無

P. 25
熱善現善見。及色究竟由軟中上。上勝上極品。雜熏修第四靜慮故復有超過淨宮大自
在住處。有十地菩薩。由極熏修第十地故得生其中
  復次無色界有四處所或無處所。有情量建立者。謂贍部洲人身量不定。或時高大
或時卑小。然隨自肘三肘半量。東毘提訶身量決定。亦隨自肘三肘半量。身又高大。
如東毘提訶。如是西瞿陀尼北拘盧洲身量亦爾。轉復高大。四大王眾天身量。如拘盧
舍四分之一。三十三天身量復增一足。帝釋身量半拘盧舍。時分天身量亦半拘盧舍。
此上一切如欲界天身量。當知漸漸各增一足。梵眾天身量半踰繕那。梵前益天身量一
踰繕那。大梵天身量一踰繕那半。少光天身量二踰繕那。此上一切餘天身量各漸倍增
。除無雲天。應知彼天減三踰繕那。又大那落迦身量不定。若作及增長極重惡不善業
者。彼感身形其量廣大。餘則不爾。如大那落迦。如是寒那落迦獨一那落迦近邊那落
迦傍生餓鬼亦爾諸非天身量大小如三十三天。當知無色界無有色故無有身量。
  壽建立者。謂贍部洲人。壽量不定。彼人以三十日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或
於一時壽無量歲。或於一時壽八萬歲。或於一時壽量漸減乃至十歲。東毘提訶人壽量
決定二百五十歲。西瞿陀尼人壽量決定五百歲。北拘盧洲人壽量決定千歲。又人間五
十歲是四大王眾天一日一夜。以此日夜三十日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諸天眾壽
量五百歲。人間百歲是三十三天一日一夜。以此日夜如前說。彼諸天眾壽量千歲。如
是所餘乃至他化自在天日夜及壽量。各增前一倍。又四大王眾天滿足壽量。是等活大
那落迦一日一夜。即以此三十日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大那落迦壽五百歲。以
四大王眾天壽量。成等活大那落迦壽量。如是以三十三天壽量。成黑繩大那落迦壽量
。以時分天壽量。成眾合大那落迦壽量。以知足天壽量。成號叫大那落迦壽量。以樂
化天壽量。成大號叫大那落迦壽量。以他化自在天壽量。成燒熱大那落迦壽量。應知
亦爾。極燒熱大那落迦有情壽半中劫。無間大那落迦有情壽一中劫。非天壽量如三十
三天。傍生餓鬼壽量不定。又寒那落迦於大那落迦。次第相望壽量近半。應知又近邊
那落迦獨一那落迦受生有情壽量不定。梵眾天壽二十中劫一劫。梵前益天壽四十中劫
一劫。大梵天壽六十中劫一劫。少光天壽八十中劫二劫。自此以上餘色界天壽量相望
各漸倍增。唯除無雲。當知彼天壽減三劫。空無邊處壽二萬劫。識無邊處壽四萬劫。
無所有處壽六萬劫。非想非非想處壽八萬劫。除北拘盧洲。餘一切處悉有中夭。又人
鬼傍生趣有餘滓身。天及那落迦。與識俱沒無餘滓身
  受用建立者。略有三種。謂受用苦樂受用飲食。受用婬欲。
  受用苦樂者。謂那落迦有情多分受用極治罰苦。傍生有情多分受用相食噉苦。餓
鬼有情多分受用極飢渴苦。人趣有情多分受用匱乏追求種種之苦。天趣有情多分受用
衰惱墜沒之苦。又於等活大那落迦中。多受如是極治罰苦。謂彼有情多共聚集業增上
生。種種苦具次第而起。更相殘害悶絕躄地。次虛空中有大聲發。唱如是言。此諸有
情可還等活可還等活。次彼有情欻然復起。復由如前所說苦具。更相殘害。由此因緣
長時受苦。乃至先世所造一切惡不善業未盡未出故。此那落迦名為等活。又於黑繩大

P. 26
那落迦中。多受如是治罰重苦。謂彼有情多分為彼所攝。獄卒以黑繩拼之。或為四方
或為八方。或為種種圖畵文像。彼既拼已。隨其處所若鑿若斲若斫若剜。由如是等種
種因緣。長時受苦。乃至先世所造一切惡不善業未盡未出故。此那落迦名為黑繩。又
於眾合大那落迦中。多受如是治罰重苦。謂彼有情或時展轉聚集和合。爾時便有彼攝
獄卒。驅逼令入兩鐵羺頭大山之間。彼既入已兩山迫之。既被迫已一切門中血便流注
。如兩鐵羺頭如是。兩鐵羝頭。兩鐵馬頭。兩鐵象頭。兩鐵師子頭。兩鐵虎頭亦爾。
復令和合置大鐵槽中。便即壓之如壓甘蔗。既被壓已血便流注。復和合已有大鐵山從
上而墮。令彼有情躄在鐵地。若斫若刺或擣或裂。既被斫刺及擣裂已。血便流注。由
此因緣長時受苦。乃至先世所作一切惡不善業未盡未出故。此那落迦名為眾合。又於
號叫大那落迦中。多受如是治罰重苦。謂彼有情尋求舍宅。便入大鐵室中彼纔入已即
便火起。由此燒然。若極燒然遍極燒然。既被燒已苦痛逼切發聲號叫。由此因緣長時
受苦。乃至先世所造一切惡不善業未盡未出故。此那落迦名為號叫。又於大號叫大那
落迦中。所受苦惱與此差別。謂彼室宅其如胎藏故此那落迦名大號叫。又於燒熱大那
落迦中。多受如是治罰重苦。謂彼所攝獄卒以諸有情。置無量踰繕那熱極熱遍極燒然
大鐵上。左右轉之表裏燒煿。又如炙魚。以大鐵丳從下貫之徹頂而出。反覆炙之。
令彼有情諸根毛孔及以口中悉皆焰起。復以有情。置熱極熱遍極燒然大鐵地上。或仰
或覆以熱極熱遍極燒然大鐵椎棒。或打或築遍打遍築。令如肉摶。由此因緣長時受苦
。乃至先世所造一切惡不善業未盡未出故。此那落迦名為燒熱。又於極燒熱大那落迦
中。所受苦惱與此差別。謂以三支大熱鐵丳從下貫之。徹其兩膊及頂而出。由此因緣
。眼耳鼻口及諸毛孔猛焰流出。又以熱極熱遍極燒然大銅鐵鍱。遍裹其身。又復倒擲
置熱極熱遍極燒然彌滿灰水大鐵鑊中。而煎煮之。其湯涌沸令此有情隨湯飄轉或出或
沒令其血肉及以皮脈悉皆銷爛。唯骨瑣在。尋復漉之置鐵地上。令其皮肉及以血脈復
生如故。還置鑊中。餘如燒熱大那落迦說。由此因緣長時受苦。乃至先世所造一切惡
不善業未盡未出故。此那落迦名極燒熱。又於無間大那落迦中。彼諸有情恒受如是極
治罰苦。謂從東方多百踰繕那燒熱極燒熱遍極燒然大鐵地上。有猛熾火騰焰而來。刺
彼有情穿皮入肉斷筋破骨復徹其髓。燒如脂燭。如是舉身皆成猛焰。如從東方。南西
北方亦復如是。由此因緣。彼諸有情與猛焰和雜。唯見火聚從四方來。火焰和雜無有
間隙。所受苦痛亦無間隙。唯聞苦逼號叫之聲。知有眾生。又以鐵箕。盛滿燒然極燒
然遍極燒然猛焰鐵炭。而簸剪之。復置熱鐵地上。令登大熱鐵山。上而復下下而復上
。從其口中拔出其舌。以百鐵釘釘而張之。令無皺襵如張牛皮。復更仰臥熱鐵地上。
以熱燒鐵鉗鉗口令開。以燒然極燒然遍極燒然大熱鐵丸。置其口中。即燒其口及以咽
喉徹於府藏。從下而出。又以洋銅而灌其口。燒喉及口徹於府藏。從下流出。所餘苦
惱如極熱說。由此因緣長時受苦。乃至先世所造一切惡不善業未盡未出故。此那落迦
名為無間。多是造作無間之業來生是中。此但略說麁顯苦具。非於如是大那落迦中。
所餘種種眾多苦具而不可得又於近邊諸那落迦中。有情之類受用如是治罰重苦。謂彼

P. 27
一切諸大那落迦。皆有四方四岸四門鐵牆圍遶從其四方四門出已。其一一門外有四出
園。謂煻煨齊膝。彼諸有情出求舍宅遊行至此。下足之時皮肉及血並即消爛。舉足還
生。次此煻煨無間即有死屍糞泥。此諸有情為求舍宅從彼出已。漸漸遊行陷入其中首
足俱沒。又屍糞埿內多有諸蟲。名孃矩吒。穿皮入肉斷筋破骨取髓而食。次屍糞埿無
間有利刀劍。仰刃為路。彼諸有情為求舍宅。從彼出已遊行至此。下足之時皮肉筋血
悉皆消爛。舉足之時還復如故。次刀劍刃路無間有刃葉林。彼諸有情為求舍宅。從彼
出已往趣彼蔭纔坐其下微風遂起刃葉墮落。斫截其身一切支節。便即躄地有黑釐狗。
摣掣脊胎而噉食之。從此刃葉林無間有鐵設拉末梨林。彼諸有情為求舍宅。便來趣之
遂登其上。當登之時一切刺鋒悉迴向下。欲下之時一切刺鋒復迴向上。由此因緣貫刺
其身遍諸支節。爾時便有鐵大烏。上彼頭上或上其髆。探啄眼睛而噉食之。從鐵設
拉末梨林無間有廣大河沸熱灰水彌滿其中。彼諸有情尋求舍宅。從彼出已來墮此中。
猶如以豆置之大鑊。然猛熾火而煎煮之。隨湯騰涌周旋迴復。於河兩岸有諸獄卒。手
執杖索及以大網。行列而住。遮彼有情不令得出。或以索羂。或以網漉。復置廣大熱
鐵地上。仰彼有情而問之言。汝等今者欲何所須。如是答言。我等今者竟無覺知。然
為種種飢苦所逼。時彼獄卒即以鐵鉗鉗口令開。便以極熱燒然鐵丸。置其口中。餘如
前說。若彼答言。我今唯為渴苦所逼。爾時獄卒。便即洋銅以灌其口。由是因緣長時
受苦。乃至先世所造一切能感那落迦惡不善業未盡未出。此中若刀劍刃路。若刃葉林
。若鐵設拉末梨林。總之為一故有四園。又於寒那落迦受生有情。多受如是極重塞苦
。謂皰那落迦中受生有情。即為彼地極重廣大寒觸所觸。一切身分悉皆卷縮猶如瘡皰
。故此那落迦名皰那落迦。皰裂那落迦與此差別。猶如皰潰膿血流出其瘡卷皺。故此
那落迦名為皰裂。又喝哳詀。郝郝凡。虎虎凡。此三那落迦由彼有情苦音差別。以立
其名。青蓮那落迦中。由彼地極重廣大寒觸所觸。一切身分悉皆青瘀。皮膚破裂或五
或六。故此那落迦名曰青蓮。紅蓮那落迦與此差別。過此青已色變紅赤。皮膚分裂或
十或多。故此那落迦名曰紅蓮。大紅蓮那落迦與此差別。謂彼身分極大紅赤。皮膚分
裂或百或多。故此那落迦。名大紅蓮。又獨一那落迦中受生有情。各於自身自業所感
。多受如是種種大苦。如吉祥問採菉豆子經中廣說。故此那落迦名為獨一
  又傍生趣更相殘害如羸弱者為諸強力之所殺害。由此因緣受種種苦。以不自在他
所驅馳多被鞭撻。與彼人天為資生具。由此因緣。具受種種極重苦惱
  又餓鬼趣略有三種。一者由外。障礙飲食。二者由內障礙飲食。三者飲食無有障
礙。云何由外障礙飲食。謂彼有情由習上品慳故生鬼趣中。常與飢渴相應。皮肉血脈
皆悉枯槁猶如火炭。頭髮蓬亂其面黯黑。脣口乾焦常以其舌舐略口面。飢渴慞惶處處
馳走。所到泉池為餘有情手執刀杖及以羂索。行列守護令不得趣。或強趣之。便見其
泉變成膿血自不欲飲。如是等鬼。是名由外障礙飲食。云何由內障礙飲食。謂彼有情
口或如針。口或如炬。或復頸癭其腹寬大。由此因緣。縱得飲食無他障礙。自然不能
若噉若飲。如是等鬼。是名由內障礙飲食。云何飲食無有障礙。謂有餓鬼名猛焰鬘。

P. 28
隨所飲噉皆被燒然。由此因緣。飢渴大苦未甞暫息。復有餓鬼名食糞穢。或有一分食
糞飲溺。或有一分唯能飲噉極可厭惡生熟臭穢。縱得香美而不能食。或有一分自割身
肉而噉食之。縱得餘食竟不能噉。如是等鬼。是名飲食無有障礙
  又人趣中受生有情。多受如是匱乏之苦。所謂俱生飢渴匱乏苦。所欲不果匱乏苦
。麁疎飲食匱乏苦。逼切追求攝受等匱乏苦。時節變異若寒若熱匱乏苦。無有舍宅覆
障所作淋漏匱乏苦。黑闇等障所作事業皆悉休廢匱乏苦。又受變壞老病死苦。由那落
迦中謂死為樂。故於彼趣不立為苦。又天趣中無解支節苦。而有死墮苦。如經中說。
有諸天子將欲沒時。五相先現。一衣無垢染有垢染現。二鬘舊不萎今乃萎顇。三兩腋
汗流。四身便臭穢。五天及天子不樂本座。時彼天子偃臥林間所有婇女與餘天子共為
遊戲。彼既見已由此因緣生大憂苦。復受陵蔑悚慄之苦。所以者何。由有廣大福聚成
就及廣大五欲。天子生時所餘薄福諸舊天子見已惶怖。由此因緣受大憂苦。又受斫截
破壞驅擯殘害之苦。所以者何。由天與非天共戰諍時天與非天互相違拒。即執四仗。
所謂金銀頗胝琉璃。共相戰鬪。爾時諸天及與非天。或斷支節或破其身或復致死。若
傷身斷節續還如故。若斷其首即便殞沒。天與非天互有他勝。然天多勝力勢強故。然
其彼二若為他勝即退入自宮。己之同類竟不慰問。由此因緣便懷憂慼。若天得勝便入
非天宮中。為悅其女起此違諍。若非天得勝即入天宮。為求四種蘇陀味故共相戰諍。
又諸非天當知天趣所攝。然由意志多懷詐幻諂誑多故。不如諸天為淨法器。由此因緣
。有時經中說為別趣。實是天類由不受行諸天法故說為非天。復有強力天子纔一發憤
。諸劣天子便被驅擯出其自宮。是故諸天受三種苦。謂死墮苦。陵蔑苦。斫截破壞殘
害驅擯苦。又色無色界有情無有如是等苦。由彼有情非苦受器故。然由麁重苦故說彼
有苦。有煩惱故。有障礙故。於死及住不自在故。
  又無漏界中一切麁重諸苦永斷。是故唯此是勝義樂。當知所餘一切是苦。又於四
種那落迦中無有樂受。如那落迦中。三種餓鬼中亦爾。諸大力鬼傍生人中。有外門所
生資具樂可得。然為眾苦之所相雜。又人趣中轉輪王樂最勝微妙。由彼輪王出現世時
有成就七寶自然出現故。說彼王具足七寶。何等為七。所謂輪寶象寶馬寶末尼珠寶女
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爾時輪寶等現。其相云何。七寶現相如經廣說。若彼輪王王四
洲者。一切小王望風順化。各自白言。某城邑聚落天之所有。唯願大王垂恩教勅。我
等皆當為天僕隸。爾時輪王便即勅令。汝等諸王各於自境以理獎化。當以如法勿以非
法。又復汝等於國於家勿行非法行。勿行不平等行。若彼輪王王三洲者。先遣使往然
後從化。若彼輪王王二洲者。興師現威後乃從化。若彼輪王王一洲者。便自往彼奮戈
揮刃然後從化
  復次諸天受其廣大天之富樂。形色殊妙多諸適悅。於自宮中而得久住。其身內外
皆悉清潔無有臭穢。又人身內多有不淨。所謂塵垢筋骨脾腎心肝。彼皆無有。又彼諸
天有四種宮殿。所謂金銀頗胝琉璃所成。種種文綵綺飾莊嚴種種臺閣種種樓觀。種種
層級種種窓牖種種羅網皆可愛樂。種種末尼以為綺鈿。周匝放光共相照曜。復有食樹

P. 29
。從其樹裏出四食味。名曰蘇陀。所謂青黃赤白。復有飲樹。從此流出甘美之飲。復
有乘樹。從此出生種種妙乘。所謂車輅輦輿等。復有衣樹。從此出生種種妙衣。其衣
細軟妙色鮮潔雜綵間飾。復有莊嚴具樹。從此出生種種微妙莊嚴之具。所謂末尼臂印
耳璫環釧。及以手足綺飾之具。如是等類諸莊嚴具。皆以種種妙末尼寶。而間飾之。
復有熏香鬘樹。從此出生種種塗香種種熏香種種花鬘。復有大集會樹。最勝微妙。其
根深固五十踰繕那。其身高挺百踰繕那。枝條及葉遍覆八十踰繕那。雜花開發。其香
順風熏百踰繕那。逆風熏五十踰繕那。於此樹下三十三天。雨四月中以天妙五欲共相
娛樂。復有歌笑舞樂之樹。從此出生歌笑舞等種種樂器。又有資具之樹。從此出生種
種資具。所謂食飲之具。坐臥之具。如是等類種種資具。又彼諸天欲受用時。隨欲隨
業應其所須來現手中
  又諸非天隨其所應。受用種種宮殿富樂應知。又北拘盧洲有如是相樹。名曰如意
。彼諸人眾所欲資具。從樹而取不由思惟。隨其所須自然在手。復有秔稻不種而穫無
有我所。又彼有情竟無繫屬決定勝進。又天帝釋有普勝殿。於諸殿中最為殊勝。仍於
其處有百樓觀。一一樓觀有百臺閣。一一臺閣有七房室一一房室有七天女。一一天女
有七侍女。又彼諸天所有地界。平正如掌竟無高下。履觸之時便生安樂。下足之時陷
便至膝。舉足之時隨足還起。於一切時自然而有曼陀羅華遍布其上。時有微風吹去萎
華復引新者。又彼天宮四面各有大街。其形殊妙軌式可觀。清淨端嚴度量齊整。復於
四面有四大門。規模宏壯色相希奇。觀之無厭實為殊絕。多有異類妙色藥叉。常所守
護。復於四面有四園苑。一名繢車。二名麁澁。三名和雜。四名喜林。其四園外有四
勝地。色相殊妙形狀可觀。端嚴無比。其宮東北隅有天會處。名曰善法。諸天入中思
惟稱量觀察妙義。近此園側有如意石。其色黃白形質殊妙。其相可觀嚴麗無比。又彼
天身自然光曜。闇相若現乃知晝去夜分方來。便於天妙五欲遊戲之中嬾墮睡眠。異類
之鳥不復和鳴。由此等相以表晝夜。又彼諸天眾妙五欲甚可愛樂。唯發喜樂。彼諸天
眾恒為放逸之所持行。常聞種種歌舞音樂鼓噪之聲。調戲言笑談謔等聲。常見種種可
意之色。常齅種種微妙之香。恒甞種種美好之味。恒觸種種天諸婇女最勝之觸。恒為
是樂。牽引其意以度其時。又彼諸天多受如是眾妙欲樂。常無疾病亦無衰老。無飲食
等匱乏所作俱生之苦。無如前說於人趣中有餘匱乏之苦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br><br><br><br><br><div></div>

volk1979 發表於 2014-6-16 04:05 PM

P. 30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二
  復次於色界中。初靜慮地受生諸天。即受彼地離生喜樂。第二靜慮地諸天。受定
生喜樂。第三靜慮地諸天。受離喜妙樂。第四靜慮地諸天。受捨念清淨寂靜無動之樂
無色界諸天。受極寂靜解脫之樂。又由六種殊勝故。苦樂殊勝應知。一形量殊勝。二
柔軟殊勝。三緣殊勝。四時殊勝。五心殊勝。六所依殊勝。何以故。如如身量漸增廣
大。如是如是苦轉殊勝。如如依止漸更柔軟。如是如是苦轉殊勝。如如苦緣漸更猛盛
眾多差別。如是如是苦轉殊勝。如如時分漸遠無間。如是如是苦轉殊勝。如如內心無
簡擇力漸漸增廣。如是如是苦轉殊勝。如如所依苦器漸增。如是如是苦轉殊勝。如苦
殊勝。如是樂殊勝義。隨其所應廣說應知。又樂有二種。一非聖財所生樂。二聖財所
生樂。非聖財所生樂者。謂四種資具為緣得生。一適悅資具。二滋長資具。三清淨資
具。四住持資具。適悅資具者。謂車乘衣服諸莊嚴具。歌笑舞樂塗香花鬘種種上妙珍
翫樂具。光明照曜男女侍衛種種庫藏。滋長資具者。謂無尋思輪石。椎打築蹋。按摩
等事。清淨資具者。謂吉祥草。頻螺果。螺貝滿甕等事。住持資具者。謂飲及食。聖
財所生樂者。謂七聖財為緣得生。何等為七。一信二戒三慚四愧五聞六捨七慧
  復次由十五種相。聖非聖財所生樂差別。何等十五。謂非聖財所生樂能起惡行。
聖財所生樂能起妙行。又非聖財所生樂有罪喜樂相應。聖財所生樂無罪喜樂相應。又
非聖財所生樂微小不遍所依。聖財所生樂廣大遍滿所依。又非聖財所生樂非一切時有
。以依外緣故。聖財所生樂一切時有。以依內緣故。又非聖財所生樂非一切地有。唯
欲界故。聖財所生樂一切地有。通三界繫及不繫故。又非聖財所生樂不能引發後世聖
非聖財。聖財所生樂能引發後世聖非聖財。又非聖財所生樂若受用時有盡有邊。聖財
所生樂若受用時轉更充盛增長廣大。又非聖財所生樂為他劫奪。若王若賊怨及水火。
聖財所生樂無能侵奪。又非聖財所生樂不可從今世持往後世。聖財所生樂可從今世持
往後世。又非聖財所生樂受用之時不可充足。聖財所生樂受用之時究竟充滿。又非聖
財所生樂有怖畏。有怨對。有災橫。有燒惱。不能斷後世大苦。有怖畏者。謂懼當生
苦所依處故。有怨對者。謂鬪訟違諍所依處故。有災橫者。謂老病死所依處故。有燒
惱者。謂由此樂性不真實。如疥癩病虛妄顛倒所依處故。愁歎憂苦種種熱惱所依處故
。不能斷後世大苦者。謂貪瞋等本隨二惑所依處故。聖財所生樂無怖畏。無怨對。無
災橫。無燒惱。能斷後世大苦。隨其所應與上相違。廣說應知。又外有欲者受用欲塵
。聖慧命者受用正法。由五種相故有差別。由此因緣。說聖慧命者以無上慧命清淨自
活。何等為五。一受用正法者不染污故。二受用正法者極畢竟故。三受用正法者一向
定故。四受用正法者與餘慧命者不共故。五受用正法者有真實樂故。摧伏魔怨故。此
中諸受欲者所有欲樂。是隨順喜處貪愛所隨故。是隨順憂處瞋恚所隨故。是隨順捨處
無簡擇捨之所隨故。聖慧命者受用正法則不如是。又諸有欲者受用欲塵。從不可知本

P. 31
際以來以無常故。捨餘欲塵得餘欲塵。或於一時都無所得。聖慧命者受用正法則不如
是。又受欲者受用欲時。即於此事一起喜愛一起憂恚。復即於彼或時生喜或時生憂。
聖慧命者受用正法則不如是。又諸離欲外慧命者。於種種見趣自分別所起邪勝解處。
其心猛利種種取著。恒為欲染之所隨逐。雖已離欲復還退起。聖慧命者受用正法則不
如是。又受欲者及諸世間已離欲者。所有欲樂及離欲樂。皆非真實。皆為魔怨之所隨
逐。如幻如響如影如焰如夢所見。猶如幻作諸莊嚴具。又著樂愚夫諸受欲者。及諸世
間已離欲者。凡所受用猶如癲狂如醉亂等。未制魔軍而有受用。是故彼樂為非真實。
亦不能制所有魔事。聖慧命者受用正法則不如是
  復次三界有情所依之身當云何觀。謂如毒熱癰麁重所隨故。即於此身樂受生時當
云何觀。謂如毒熱癰暫遇冷觸。即於此身苦受生時當云何觀。謂如毒熱癰為熱灰所觸
。即於此身不苦不樂受生時當云何觀。謂如毒熱癰離冷熱等觸。自性毒熱而本住故。
薄伽梵說。當知樂受壞苦故苦。苦受苦苦故苦。不苦不樂受行苦故苦。又說有有愛味
喜。有離愛味喜。有勝離愛味喜。如是等類如經廣說。應知墮二界攝。又薄伽梵建立
想受滅樂為樂中第一。此依住樂非謂受樂。又說有三種樂。謂離貪離瞋離癡。此三種
樂唯無漏界中可得。是故此樂名為常樂。無漏界攝。
  復次飲食受用者。謂三界將生已生有情壽命安住。此中當知觸意思識三種食故。
一切三界有情壽命安住。段食一種唯令欲界有情壽命安住。又於那落迦受生有情。有
微細段食。謂腑藏中有微動風。由此因緣彼得久住。餓鬼傍生人中有麁段食。謂作分
段而噉食之。復有微細食。謂住羯羅藍等位有情及欲界諸天。由彼食已。所有段食流
入一切身分支節。尋即消化無有便穢
  復次婬欲受用者。諸那落迦中所有有情皆無婬事。所以者何。由彼有情長時無間
多受種種極猛利苦。由此因緣。彼諸有情若男於女不起女欲。若女於男不起男欲。何
況展轉二二交會。若鬼傍生人中所有依身。苦樂相雜故有婬欲。男女展轉二二交會不
淨流出。欲界諸天雖行婬欲無此不淨。然於根門有風氣出煩惱便息。四大王眾天。二
二交會熱惱方息。如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亦爾。時分天。唯互相抱熱惱便息。知足
天。唯相執手熱惱便息。樂化天。相顧而笑熱惱便息。他化自在天。眼相顧視熱惱便
息。又三洲人。攝受妻妾施設嫁娶。北拘盧洲無我所故無攝受故。一切有情無攝受妻
妾亦無嫁娶。如三洲人。如是大力鬼及欲界諸天亦爾。唯除樂化天及他化自在天。又
一切欲界天眾無有處女胎藏。然四大王眾天於父母肩上或於懷中。如五歲小兒欻然化
出。三十三天如六歲。時分天如七歲。知足天如八歲。樂化天如九歲。他化自在天如
十歲
  復次生建立者謂三種欲生。或有眾生現住欲塵。由此現住欲塵故富貴自在。彼復
云何。謂一切人及四大王眾天乃至善知足天。是名第一欲生。或有眾生變化欲塵。由
此變化欲塵故富貴自在。彼復云何。謂樂化天。由彼諸天為自己故化為欲塵。非為他
故。唯自變化諸欲塵故富貴自在。是名第二欲生。或有眾生他化欲塵。由他所化諸欲

P. 32
塵故富貴自在。彼復云何謂他化自在天。由彼諸天為自因緣亦能變化為他因緣亦能變
化。故於自化非為希奇用他所化欲塵為富貴自在。故說此天為他化自在。非彼諸天唯
受用他所化欲塵。亦有受用自所化欲塵者。是名第三欲生。復有三種樂生。或有眾生
用離生喜樂灌灑其身。謂初靜慮地諸天。是名第一樂生。或有眾生由定生喜樂灌灑其
身。謂第二靜慮地諸天。是名第二樂生。或有眾生以離喜樂灌灑其身。謂第三靜慮地
諸天。是名第三樂生。問何故建立三種欲生三種樂生耶。答由三種求故。一欲求。二
有求。三梵行求。謂若諸沙門或婆羅門墮欲求者。一切皆為三種欲生。更無增過。若
諸沙門或婆羅門墮有求者。多分求樂。由貪樂故。一切皆為三種樂生。由諸世間為不
苦不樂寂靜生處起追求者極為尠少故。此以上不立為生。若諸沙門或婆羅門墮梵行求
者。一切皆為求無漏界。或復有一墮邪梵行求者。為求不動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
處非想非非想處。起邪分別。謂為解脫。當知此是有上梵行求。無上梵行求者。謂求
無漏界
  復次自體建立者。謂於三界中所有眾生有四種得自體差別。或有所得自體。由自
所害不由他害。謂有欲界天。名遊戲忘念。彼諸天眾。或時耽著種種戲樂。久相續住
。由久住故忘失憶念。由失念故從彼處沒。或復有天名曰意憤。彼諸天眾。有時展轉
角眼相視。由相視故意憤轉增。意憤增故從彼處沒。或有所得自體。由他所害不由自
害。謂處羯羅藍遏部曇閉屍鍵南位。及在母腹中所有眾生。或有所得自體。亦由自害
亦由他害。謂即彼眾生處已生位。諸根圓滿諸根成就。或有所得自體。亦非自害亦非
他害。謂色無色界諸天。一切那落迦。似那落迦鬼。如來使者。住最後身。慈定滅定
若無諍定若處中有。如是等類
  云何因緣果建立。謂略說有四種。一由相故。二由依處故。三由差別故。四由建
立故。
  因等相者。謂若由此為先此為建立。此和合故彼法生。或得或成或辦或用。說此
為彼因。
  問以誰為先誰為建立。誰和合故何法生耶。答自種子為先。除種子依所餘若有色
若無色依及業為建立。助伴所緣為和合故。隨其所應欲繫色繫無色繫及不繫諸法生。
  問以誰為先誰為建立。誰和合故得何法耶。答聲聞獨覺如來種性為先。內分力為
建立。外分力為和合故。證得煩惱離繫涅槃。內分力者。謂如理作意少欲知足。等內
分善法及得人身生在聖處。諸根無缺無事業障。於其善處深生淨信。如是等法名內分
力。外分力者。謂諸佛興世宣說妙法教法猶存。住正法者隨順而轉。具悲信者以為施
主。如是等法名外分力。
  問以誰為先誰為建立。誰和合故何法成耶。答所知勝解愛樂為先。宗因譬喻為建
立。不相違眾善敵論者為和合故。所立義成。

P. 33
  問以誰為先誰為建立。誰和合故何法辦耶。答工巧智為先。隨彼勤劬為建立。工
巧業處眾具為和合故。工巧業處辦。又愛為先。由食住者依止為建立。四食為和合故
。受生有情安住充辦。
  問以誰為先誰為建立。誰和合故何法用耶。答即自種子為先。即此生為建立。即
此生緣為和合故。自業諸法作用可知。何等名為自業作用
  謂眼以見為業。如是餘根各自業用應知。又地能持水能爛火能燒風能燥。如是等
類當知外分自業差別。
  因等依處者。謂十五種。一語。二領受。三習氣。四有潤種子。五無間滅。六境
界。七根。八作用。九士用。十真實見。十一隨順。十二差別功能。十三和合。十四
障礙。十五無障礙
  因等差別者。謂十因四緣五果十因者。一隨說因。二觀待因。三牽引因。四生起
因。五攝受因。六引發因。七定異因。八同事因。九相違因。十不相違因。四緣者。
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五果者。一異熟果。二等流果。三離繫
果。四士用果。五增上果。
  因等建立者。謂依語因依處。施設隨說因。所以者何。由於欲界繫法色無色界繫
法及不繫法施設。名為先故想轉。想為先故語轉。由語故隨見聞覺知起諸言說。是故
依語依處施設隨說因。依領受因依處。施設觀待因。所以者何。由諸有情。諸有欲求
欲繫樂者。彼觀待此。於諸欲具或為求得或為積集或為受用。諸有欲求色無色繫樂者
。彼觀待此。於彼諸緣或為求得或為受用。諸有欲求不繫樂者。彼觀待此。於彼諸緣
或為求得或為受用。諸有不欲苦者。彼觀待此。於彼生緣於彼斷緣。或為遠離或為求
得或為受用。是故依領受依處。施設觀待因。依習氣因依處。施設牽引因。所以者何
。由淨不淨業熏習三界諸行。於愛不愛趣中牽引愛不愛自體。又即由此增上力故外物
盛衰。是故依諸行淨不淨業習氣依處。施設牽引因。依有潤種子因依處。施設生起因
。所以者何。由欲色無色界繫法各從自種子生。愛名能潤種是所潤。由此所潤諸種子
故。先所牽引各別自體當得生起。如經言。業為感生因。愛為生起因。是故依有潤種
子依處。施設生起因。依無間滅因依處。及依境界根作用士用真實見因依處。施設攝
受因。所以者何。由欲繫諸法。無間滅攝受故。境界攝受故。根攝受故。作用攝受故
。士用攝受故諸行轉。如欲繫法。如是色無色繫法亦爾。或由真實見攝受故。餘不繫
法轉。是故依無間滅境界根作用士用真實見依處。施設攝受因。依隨順因依處。施設
引發因。所以者何。由欲繫善法。能引欲繫諸勝善法。如是欲繫善法。能引色無色繫
及不繫善法。由隨順彼故。如欲繫善法。如是色繫善法。能引色繫諸勝善法及無色繫
善法不繫善法。如色繫善法。如是無色繫善法。能引無色繫諸勝善法及不繫善法。如
無色繫善法。如是不繫善法。能引不繫諸勝善法。及能引發無為作證。又不善法能引
諸勝不善法。謂欲貪能引瞋癡慢見疑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如欲貪。如是瞋癡慢見疑
。隨其所應盡當知。如是無記法。能引善不善無記法。如善不善無記種子阿賴耶識。

P. 34
又無記法。能引無記勝法。如段食能引受生有情令住令安勢力增長。由隨順彼故。是
故依隨順依處。施設引發因。依差別功能因依處。施設定異因。所以者何。由欲繫諸
法自性功能有差別故能生種種自性功能。如欲繫法。如是色無色繫及不繫法亦爾。是
故依差別功能依處。施設定異因。依和合因依處。施設同事因所以者何。要由獲得自
生和合故。欲繫法生如欲繫法。如是色無色繫及不繫法亦爾。如生和合。如是得成辦
用和合亦爾。是故依和合依處。施設同事因。依障礙因依處。施設相違因。所以者何
。由欲繫法將得生。若障礙現前便不得生。如欲繫法。如是色無色繫及不繫法亦爾。
如生如是得成辦用亦爾。是故依障礙依處。施設相違因。依無障礙因依處。施設不相
違因。所以者何。由欲繫法將得生。若無障礙現前爾時便生。如欲繫法。如是色無色
繫及不繫法亦爾。如生。如是得成辦用亦爾。是故依無障礙依處。施設不相違因。復
次依種子緣依處。施設因緣。依無間滅緣依處。施設等無間緣。依境界緣依處。施設
所緣緣。依所餘緣依處。施設增上緣
  復次依習氣隨順因緣依處。施設異熟果及等流果。依真實見因緣依處。施設離繫
果。依士用因緣依處。施設士用果。依所餘因緣依處。施設增上果。
  復次順益義是因義。建立義是緣義。成辦義是果義。
  又建立因有五種相。一能生因。二方便因。三俱有因。四無間滅因。五久遠滅因
。能生因者。謂生起因。方便因者。謂所餘因。俱有因者。謂攝受因。一分。如眼於
眼識。如是耳等於所餘識。無間滅因者。謂生起因。久遠滅因者。謂牽引因。又建立
因有五種相。一可愛因。二不可愛因。三增長因。四流轉因。五還滅因。又建立因有
七種相。謂無常法是因。無有常法能為法因。謂或為生因。或為得因。或為成立因。
或為成辦因。或為作用因。又雖無常法為無常法因。然與他性為因。亦與後自性為因
。非即此剎那。又雖與他性為因。及與後自性為因。然已生未滅方能為因。非未生已
滅。又雖已生未滅。能為因然得餘緣方能為因。非不得。又雖得餘緣。然成變異方能
為因。非未變異。又雖成變異。必與功能相應方能為因。非失功能。又雖與功能相應
。然必相稱相順方能為因。非不相稱相順。由如是七種相。隨其所應諸因建立應知
  云何相施設建立。嗢拕南曰
 體所緣行相  等起與差別 
 決擇及流轉  略辯相應知 
  應知此相略有七種。一體性。二所緣。三行相。四等起。五差別。六決擇。七流
轉。尋伺體性者。謂不深推度所緣。思為體性。若深推度所緣。慧為體性應知。尋伺
所緣者。謂依名身句身文身義為所緣。尋伺行相者。謂即於此所緣尋求行相是尋。即
於此所緣伺察行相是伺。尋伺等起者。謂發起語言。尋伺差別者。有七種差別。謂有
相無相乃至不染污。如前說。尋伺決擇者。若尋伺即分別耶。設分別即尋伺耶。謂諸
尋伺必是分別。或有分別非尋伺。謂望出世智。所餘一切三界心心所。皆是分別而非
尋伺。尋伺流轉者若那落迦尋伺。何等行。何所觸。何所引。何相應。何所求。何業

P. 35
轉耶。如那落迦。如是傍生餓鬼人欲界天初靜慮地天所有尋伺。何等行。何所觸。何
所引。何相應。何所求。何業轉耶。謂那落迦尋伺唯是慼行。觸非愛境。引發於苦與
憂相應。常求脫苦嬈心業轉。如那落迦尋伺一向受苦。餓鬼尋伺亦爾。傍生人趣大力
餓鬼所有尋伺。多分慼行少分欣行。多分觸非愛境。少分觸可愛境。多分引苦少分引
樂。多分憂相應。少分喜相應。多分求脫苦。少分求遇樂。嬈心業轉。欲界諸天所有
尋伺。多分欣行少分慼行。多分觸可愛境。少分觸非愛境。多分引樂少分引苦。多分
喜相應。少分憂相應。多分求遇樂少分求脫苦。嬈心業轉。初靜慮地天所有尋伺。一
向欣行。一向觸內可愛境界。一向引樂。一向喜相應。唯求不離樂。不嬈心業轉
  云何如理作意施設建立。嗢拕南曰
 依處及與事  求受用正行 
 二菩提資糧  到彼岸方便 
  應知建立略由八相。謂由依處故事故。求故。受用故。正行故。聲聞乘資糧方便
故。獨覺乘資糧方便故。波羅蜜多引發方便故。如理作意相應。尋伺依處者。謂有六
種依處。一決定時。二止息時。三作業時。四世間離欲時。五出世離欲時。六攝益有
情時。如理作意相應。尋伺事者。謂八種事。一施所成福作用事。二戒所成福作用事
。三修所成福作用事。四聞所成事。五思所成事。六餘修所成事。七簡擇所成事。八
攝益有情所成事。如理作意相應。尋伺求者。謂如有一不以非法及不兇險追求財物。
如理作意相應。尋伺受用者。謂如即彼追求財已。不染不住不耽不縛。不悶不著亦不
堅執。深見過患了知出離而受用之。如理作意相應。尋伺正行者。謂如有一了知父母
沙門婆羅門及家長等。恭敬供養利益承事。於今世後世所作罪中見大怖畏。行施作福
受齋持戒。聲聞乘資糧方便者。聲聞地中我當廣說。獨覺乘資糧方便者。獨覺地中我
當廣說。波羅蜜多引發方便者。菩薩地中我當廣說
  復次施主有四種相。一有欲樂。二無偏黨。三除匱乏。四具正智。具屍羅者亦有
四相。一有欲樂。二結橋梁。三不現行。四具正智。成就修者亦有四相。一欲解清淨
。二引攝清淨。三勝解定清淨。四智清淨。
  又受施者有六種。一受學受施。二活命受施。三貧匱受施。四棄捨受施。五羈遊
受施。六耽著受施。復有八種損惱。一飢損惱。二渴損惱。三麁食損惱。四疲倦損惱
。五寒損惱。六熱損惱。七無覆障損惱。八有覆障損惱。復有六種損惱。一俱生。二
所欲匱乏。三逼切。四時節變異。五流漏。六事業休廢。
  復有六種攝益。一任持攝益。二勇健無損攝益。三覆護攝益。四塗香攝益。五衣
服攝益。六共住攝益。復有四種非善友相。一不捨怨心。二引彼不愛。三遮彼所愛。
四引非所宜。與此相違當知即是四善友相。復有三種引攝。一引攝資生具。二引攝有
喜樂。三引攝離喜樂。復有四種隨轉供事。一隨轉供事非知舊者。二隨轉供事諸親友
者。三隨轉供事所尊重者。四隨轉供事具福慧者。由此四種隨轉供事。依止四處獲得
五果應知。何等四處。一無攝受處。二無侵惱處。三應供養處。四同分隨轉處。依此

P. 36
四處能感五果。一感大財富。二名稱普聞。三離諸煩惱。四證得涅槃。五或往善趣。
又聰慧者有三種聰慧相。一於善受行。二於善決定。三於善堅固。復有三相。一受學
增上戒。二受學增上心。三受學增上慧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volk1979 發表於 2014-6-16 04:06 PM

P. 37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三
  復次云何不如理作意施設建立。嗢拕南曰
 執因中有果  顯了有去來 
 我常宿作因  自在等害法 
 邊無邊矯亂  計無因斷空 
 最勝淨吉祥  由十六異論 
  由十六種異論差別。顯不如理作意。應知何等十六。一因中有果論。二從緣顯了
論。三去來實有論。四計我論。五計常論。六宿作因論。七計自在等為作者論。八害
為正法論。九有邊無邊論。十不死矯亂論。十一無因見論。十二斷見論。十三空見論
。十四妄計最勝論。十五妄計清淨論。十六妄計吉祥論
  因中有果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常常時恒恒時。
於諸因中具有果性。謂雨眾外道作如是計。問何因緣故彼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
顯示因中具有果性。答由教及理故。教者。謂彼先師所造教藏。隨聞轉授傳至于今。
顯示因中先有果性。理者。謂即如彼沙門若婆羅門。為性尋思為性觀察。住尋思地。
住自辦地。住異生地。住隨思惟觀察行地。彼作是思。若從彼性。此性得生。一切世
間共知共立。彼為此因非餘。又求果者唯取此因非餘。又即於彼加功營搆諸所求事非
餘。又若彼果即從彼生不從餘生。是故彼果因中已有。若不爾者應立一切是一切因。
為求一果應取一切。應於一切加功營搆。應從一切一切果生。如是由施設故求取故。
所作決定故。生故。彼見因中常有果性。
  應審問彼。汝何所欲。何者因相。何者果相。因果兩相。為異不異。若無異相。
便無因果二種決定。因果二種。無差別故。因中有果。不應道理。若有異相。汝意云
何。因中果性。為未生相。為已生相。若未生相。便於因中。果猶未生。而說是有。
不應道理。若已生相。即果體已生。復從因生。不應道理。是故。因中非先有果。然
要有因待緣果生。又有相法。於有相法中。由五種相。方可了知。一於處所可得。如
甕中水。二於所依可得。如眼中眼識。三即由自相可得。如因自體不由比度。四即由
自作業可得。五由因變異故。果成變異。或由緣變異故。果成變異。是故彼說常常時
。恒恒時。因中有果。不應道理。由此因緣。彼所立論。非如理說。如是不異相故。
異相故。未生相故。已生相故。不應道理。
  從緣顯了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一切諸法性本
是有。從眾緣顯。不從緣生。謂即因中有果論者。及聲相論者。作如是計。問何因緣
故。因中有果論者。見諸因中先有果性從緣顯耶。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說。理者謂
如有一為性尋思。為性觀察。廣說如前。彼如是思。果先是有。復從因生。不應道理
。然非不用功為成於果。彼復何緣而作功用。豈非唯為顯了果耶。彼作如是妄分別。

P. 38
已立顯了論。
  應審問彼。汝何所欲。為無障緣而有障礙。為有障緣耶。若無障緣者。無障礙緣
。而有障礙。不應道理。若有障緣者。屬果之因。何故不障。同是有故。不應道理。
譬如黑闇障瓫中水亦能障瓫。若言障緣亦障因者。亦應顯因俱被障故。而言但顯因中
先有果性不顯因者。不應道理。復應問彼。為有性是障緣。為果性耶。若有性是障緣
者。是即有性。常不顯了。不應道理。因亦是有。何不為障。若言果性是障緣者。是
則一法亦因亦果。如芽是種子果是莖等。因是即一法。亦顯不顯。不應道理。又今問
汝。隨汝意答。本法與顯為異不異。若不異者。法應常顯。顯已復顯。不應道理。若
言異者。彼顯為無因耶。為有因耶。若言無因。無因而顯。不應道理。若有因者。果
性可顯非是因性。以不顯因。能顯於果。不應道理。如是無障緣故。有障緣故。有相
故。果相故。顯不異故。顯異故。不應道理。是故汝言若法性無是即無相。若法性有
是即有相。性若是無不可顯了。性若是有方可顯了者。不應道理。我今當說。雖復是
有不可取相。謂或有遠故雖有而不可取。又由四種障。因障故而不可取。復由極微細
故而不可取。或由心散亂故而不可取。或由根損壞故而不可取。或由未得彼相應智故
而不可取。如因果顯了論。不應道理。當知聲相論者亦不應理。此中差別者。外聲論
師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聲相常住無生無滅。然由宣吐方得顯了。是故此論如顯了論非
應理說
  去來實有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若在此法者。由不正思惟故。起如是
見立如是論。有過去有未來。其相成就猶如現在實有非假。問何因緣故彼起如是見立
如是論。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說。又在此法者。於如來經不如理分別故。謂如經言
。一切有者即十二處。此十二處實相是有。又薄伽梵說有過去業。又說有過去色有未
來色。廣說乃至識亦如是。理者。謂如有一為性尋思。為性觀察。廣說如前。彼如是
思。若法自相安住此法真實是有。此若未來無者。爾時應未受相。此若過去無者。爾
時應失自相。若如是者。諸法自相應不成就。由此道理亦非真實故。不應理。由是思
惟起如是見。立如是論。過去未來性相實有。
  應審問彼。汝何所欲。去來二相與現在相為一為異。若言相一。立三世相不應道
理。若相異者。性相實有不應道理。又汝應說自意所欲。墮三世法為是常相為無常相
。若常相者。墮在三世不應道理。若無常相。於三世中恒是實有不應道理。又今問汝
。隨汝意答。為計未來法來至現在世耶。為彼死已於此生耶。為即住未來為緣生現在
耶。為本無業今有業耶。為本相不圓滿今相圓滿耶。為本異相今異相耶。為於未來有
現在分耶。若即未來法來至現在者。此便有方所。復與現在應無差別。復應是常不應
道理。若言未來死已現在生者是即未來。不生於今現在世法本無今生。又未來未生而
言死沒。不應道理。若言法住未來以彼為緣生現在者。彼應是常。又應本無今生非未
來法生。不應道理。若本無業用今有業用。是則本無今有便有如前所說過失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此業用與彼本法。為有異相為無異相。若有異相。此業用相未來無故

P. 39
。不應道理。若無異相。本無業用今有業用。不應道理。如無業用有此過失如是。相
圓滿。異相。未來分相應知亦爾。此中差別者。復有自性雜亂過失故。不應道理。如
未來向現在。如是現在往過去。如其所應過失應知。謂即如前所計諸因緣及所說破道
理如是。自相故共相故。來故死故。為緣生故業故。相圓滿故相異故。未來有分故。
說過去未來體實有論。不應道理。如是說已復有難言。若過去未來是無。云何緣無而
有覺轉。若言緣無而有覺轉者。云何不有違教過失。如說一切有者。謂十二處。我今
問汝。隨汝意答。世間取無之覺。為起耶為不起耶。若不起者。能取無我。兔角。石
女兒。等覺皆應是無。此不應理。又薄伽梵說。我諸無諂聲聞。如我所說正修行時。
若有知有若無知無。此不應道理。若言起者。汝意云何。此取無覺。為作有行為作無
行。若作有行。取無之覺而作有行。不應道理。若作無行者。汝何所欲。此無行覺。
為緣有事轉。為緣無事轉若緣有事轉者。無行之覺緣有事轉。不應道理。若緣無事轉
者。無緣無覺不應道理。又雖說一切有者謂十二處。然於有法密意說有有相。於無法
密意說有無相。所以者何。若有相法能持有相。若無相法能持無相。是故俱名為法俱
名為有。若異此者。諸修行者唯知於有不知於無應非無間觀所知法。不應道理。又雖
說言有過去業。由此業故諸有情受有損害受無損害受。此亦依彼習氣。密意假說為有
。謂於諸行中。曾有淨不淨業。若生若滅由此因緣彼行勝異相續而轉是名習氣。由此
相續所攝習氣故。愛不愛果生。是故於我無過。而汝不應道理復雖說言有過去色有未
來色有現在色如是乃至識亦爾者此亦依三種行相。密意故說。謂因相自相果相。依彼
因相密意說有未來。依彼自相密意說有現在依彼果相密意說有過去。是故無過。又不
應說過去未來是實有相。何以故。應知未來有十二種相故。一因所顯相。二體未生相
。三待眾緣相。四已生種類相。五可生法相。六不可生法相。七未生雜染相。八未生
清淨相。九應可求相。十不應求相。十一應觀察相。十二不應觀察相。當知現在亦有
十二種相。一果所顯相。二體已生相。三眾緣會相。四已生種類相。五一剎那相。六
不復生法相。七現雜染相。八現清淨相。九可憙樂相。十不可憙樂相。十一應觀察相
。十二不應觀察相。當知過去亦有十二種相。一已度因相。二已度緣相。三已度果相
。四體已壞相。五已滅種類相
  六不復生法相。七靜息雜染相。八靜息清淨相。九應顧戀處相。十不應顧戀處相
。十一應觀察相。十二不應觀察相。
  計我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有我薩埵命者生者。
有養育者數取趣者。如是等諦實當住。謂外道等作如是計。問何故彼外道等起如是見
立如是論。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說。理者。謂如有一為性尋思為性觀察。廣說如前
。由二種因故。一先不思覺率爾而得有薩埵覺故。二先已思覺得有作故。彼如是思。
若無我者見於五事。不應起於五有我覺。一見色形已。唯應起於色形之覺。不應起於
薩埵之覺。二見順苦樂行已。唯應起於受覺。不應起於勝劣薩埵之覺。三見已立名者
名相應行已。唯應起於想覺。不應起於剎帝利。婆羅門。吠舍。戍陀羅。佛授。德友

P. 40
。等薩埵之覺。四見作淨不淨相應行已。唯應起於行覺。不應起於愚者智者薩埵之覺
。五見於境界識隨轉已。唯應起於心覺。不應起於我。能見。等薩埵之覺。由如是先
不思覺。於此五事唯起五種薩埵之覺。非諸行覺。是故先不思覺見已率爾而起有薩埵
覺故。如是決定知有實我。又彼如是思若無我者。不應於諸行中先起思覺得有所作。
謂我以眼當見諸色。正見諸色。已見諸色。或復起心。我不當見。如是等用。皆由我
覺行為先導。如於眼見如是。於耳鼻舌身意應知亦爾。又於善業造作善業止息。不善
業造作不善業止息。如是等事。皆由思覺為先。方得作用。應不可得如是等用。唯於
諸行。不應道理。
  由如是思故。說有我。我今問汝。隨汝意答。為即於所見事起薩埵覺。為異於所
見事起薩埵覺耶。若即於所見事起薩埵覺者。汝不應言即於色等計有薩埵。計有我者
是顛倒覺。若異於所見事起薩埵覺者。我有形量。不應道理。或有勝劣。或剎帝利等
。或愚或智。或能取彼色等境界。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為唯由此法自體起此覺耶
。為亦由餘體起此覺耶。若唯由此法自體起此覺者。即於所見起彼我覺。不應說名為
顛倒覺。若亦由餘體起此覺者。即一切境界。各是一切境界覺因故。不應理。又汝何
所欲。於無情數有情覺。於有情數無情覺。於餘有情數餘有情覺。為起為不起耶。若
起者。是即無情應是有情。有情應是無情。餘有情應是餘有情。此不應理。若不起者
。則非撥現量。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此薩埵覺。為取現量義。為取比量義耶。若
取現量義者。唯色等蘊是現量義。我非現量義。故不應理。若取比量義者。如愚稚等
。未能思度。不應率爾起於我覺。又我今問汝。隨汝意答。如世間所作。為以覺為因
。為以我為因。若以覺為因者。執我所作。不應道理。若以我為因者。要先思覺得有
所作。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所作事因。常無常耶。若無常者。此所作因體是變異
。執我有作不應道理。若是常者。即無變異。無變有作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為有
動作之我能有所作。為無動作之我有所作耶。若有動作之我能有所作者。是即常作。
不應復作。若無動作之我有所作者。無動作性而有所作。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為
有因故我有所作。為無因耶。若有因者。此我應由餘因策發方有所作。不應道理。若
無因者。應一切時作一切事。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此我為依自故能有所作。為依
他故能有所作。若依自者。此我自作老病死苦雜染等事。不應道理。若依他者。計我
所作不應道理。又我今問汝。隨汝意答。為即於蘊施設有我。為於諸蘊中。為蘊外餘
處。為不屬蘊耶。若即於蘊施設我者。是我與蘊無有差別。而計有我諦實常住。不應
道理。若於諸蘊中者。此我為常為無常耶。若是常者。常住之我為諸苦樂之所損益。
不應道理。若無損益起法非法。不應道理。若不生起法及非法。應諸蘊身畢竟不起。
又應不由功用我常解脫。若無常者。離蘊體外有生有滅。相續流轉法不可得故。不應
理。又於此滅壞。後於餘處不作而得。有大過失。故不應理。若蘊外餘處者。汝所計
我應是無為。不應道理。若不屬蘊者。我一切時應無染污。又我與身不應相屬。此不
應理。又汝何所欲。所計之我。為即見者等相。為離見者等相。若即見者等相者。為
P. 41
即於見等假立見者等相。為離於見等別立見者等相。若即於見等假立見者等相者。則
應見等是見者等。而汝立我為見者等。不應道理。以見者等與見等相。無差別故。若
離於見等別立見者等相者。彼見等法。為是我所成業。為是我所執具。若是我所成業
者。若如種子應是無常。不應道理。若言如陶師等假立丈夫。此我應是無常。應是假
立。而汝言是常是實。不應道理。若言如具神通假立丈夫。此我亦應無常。假立於諸
所作隨意自在。此亦如前不應道理。若言如地。應是無常。又所計我無如地大。顯了
作業故不應理。何以故。世間地大所作業用顯了可得。謂持萬物令不墜下。我無是業
顯了可得。若如虛空應非實有。唯於色無假立空故。不應道理。虛空雖是假有。而有
業用分明可得。非所計我故。不應理。世間虛空所作業用分明可得者。謂由虛空故得
起往來屈伸等業。是故見等是我所成業。不應道理。若是我所執具者。若言如鎌。如
離鎌外餘物。亦有能斷作用。如是離見等。外於餘物上。見等業用不可得故。不應道
理。若言如火。則徒計於我。不應道理。何以故。如世間火。離能燒者亦自能燒故。
若言離見者等相別有我者。則所計我相乖一切量。不應道理。又我今問汝。隨汝意答
。汝所計我。為與染淨相應而有染淨。為不與染淨相應而有染淨耶。若與染淨相應而
有染淨者。於諸行中有疾疫災橫及彼止息順益可得。即彼諸行雖無有我。而說有染淨
相應。如於外物。內身亦爾。雖無有我。染淨義成。故汝計我不應道理。若不與染淨
相應而有染淨者。離染淨相我有染淨。不應道理。又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汝所計我
為與流轉相相應而有流轉。為不與流轉相相應。而有流轉及止息耶。若與流轉相相應
。而有流轉及止息者。於諸行中有五種流轉相可得。一有因。二可生三可滅。四展轉
相續生起。五有變異。若諸行中此流轉相可得。如於身芽河燈乘等。流轉作用中雖無
有我。即彼諸行得有流轉及與止息何須計我。若不與彼相相應。而有流轉及止息者。
則所計我無流轉相而有流轉止息。不應道理。又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汝所計我。為
由境界所生。若苦若樂及由思業。並由煩惱隨煩惱等之所變異。說為受者作者及解脫
者。為不由彼變異。說為受者等耶。若由彼變異者。是即諸行是受者作者及解脫者。
何須計我。設是我者。我應無常。不應道理。若不由彼變異者。我無變異而是受者作
者及解脫者。不應道理。又汝今應說自所欲。為唯於我說為作者。為亦於餘法說為作
者。若唯於我。世間不應說火為燒者光為照者。若亦於餘法。即於見等諸根。說為作
者徒分別我。不應道理。又汝應說自意所欲。為唯於我建立於我。為亦於餘法建立於
我。若唯於我者。世間不應於彼假說士夫身呼為德友佛授等。若亦於餘法者。是則唯
於諸行假說名我。何須更執別有我耶。何以故。諸世間人唯於假設士夫之身。起有情
想立有情名及說自他。有差別故。又汝何所欲。計我之見為善為不善耶。若是善者。
何為極愚癡人深起我見。不由方便率爾而起。能令諸生怖畏解脫。又能增長諸惡過失
。不應道理。若不善者。不應說正及非顛倒。若是邪倒所計之我體是實有。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無我之見。為善為不善耶若言是善。於彼常住實有我上。見無有我。
而是善性非顛倒計。不應道理。若言不善。而一切智者之所宣說。精勤方便之所生起

P. 42
。令諸眾生不怖解脫能速證得白淨之果。諸惡過失如實對治。不應道理。又汝意云何
。為即我性自計有我。為由我見耶。若即我性自計有我者。應一切時無無我覺。若由
我見者。雖無實我。由我見力故於諸行中妄謂有我。是故汝計定實有我不應道理。如
是不覺為先而起彼覺故。思覺為先見有所作故。於諸蘊中假施設故。由於彼相安立為
有故。建立雜染及清淨故。建立流轉及止息故。假立受者作者解脫者故。施設有作者
故。施設言說故。施設見故。計有實我皆不應理。
  又我今當說第一義我相。所言我者。唯於諸法假立為有。非實有我。然此假我。
不可說言與彼諸法異不異性。勿謂此我是實有體。或彼諸法即我性相。又此假我。是
無常相。是非恒相。非安保相。是變壞相。生起法相。老病死相。唯諸法相。唯苦惱
相故。薄伽梵說。苾芻當知。於諸法中假立有我。此我無常無恒不可安保。是變壞法
。如是廣說。由四因。故於諸行中假設有我。一為令世間言說易故。二為欲隨順諸世
間故。三為欲斷除謂定無我諸怖畏故。四為宣說自他就成功德成就過失。令起決定信
解心故。是故執有我論非如理說
  計常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我及世間皆實常住。
非作所作。非化所化。不可損害積聚而住。如伊師迦。謂計前際說一切常者。說一分
常者。及計後際說有相者。說無相者。說非想非非想者。復有計諸極微是常住者。作
如是計。問何故彼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我及世間是常住耶。答彼計因緣如經
廣說。隨其所應盡當知。此中計前際者。謂或依下中上靜慮。起宿住隨念。不善緣起
故。於過去諸行。但唯憶念不如實知。計過去世以為前際。發起常見。或依天眼計現
在世以為前際。於諸行剎那生滅流轉不如實知。又見諸識流轉相續從此世間至彼世間
。無斷絕故。發起常見。或見梵王隨意成立。或見四大種變異。或見諸識變異。計後
際者。於想及受雖見差別。然不見自相差別。是故發起常見。謂我及世間皆悉常住。
又計極微是常住者。以依世間靜慮起如是見。由不如實知緣起故。而計有為先有果集
起。離散為先有果壞滅。由此因緣彼謂從眾微性麁物果生。漸析麁物乃至微住。是故
麁物無常極微是常。
  此中計前際後際常住論者。是我執論。差別相所攝故。我論已破。當知。我差別
相論亦已破訖。又我今問汝。隨汝意答。宿住之念。為取諸蘊為取我耶。若取蘊者。
執我及世間是常。不應道理。若取我者。憶念過去如是名等諸有情類。我曾於彼如是
名如是姓。乃至廣說。不應道理。又汝意云何。緣彼現前和合色境眼識起時。於餘不
現不和合境所餘諸識。為滅為轉。若言滅者。滅壞之識而計為常。不應道理。若言轉
者。由一境界。依一切時。一切識起。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所執之我。由想所作
及受所作。為有變異為無變異。若言有者。計彼世間及我常住。不應道理。若言無者
。有一想已復種種想。復有小想及無量想。不應道理。又純有樂已復純有苦。復有苦
有樂有不苦不樂。不應道理。又若計命即是身者。彼計我是色。若計命異於身者。彼
計我非色。若計我俱遍。無二無缺者。彼計我亦是色亦非色。若為對治此故。即於此

P. 43
義中。由異句異文。而起執者。彼計我非色非非色。又若見少色少非色者。彼計有邊
。若見彼無量者。彼計有無邊。若復遍見而色分少非色分無量。或色分無量。非色分
少者。彼計亦有邊亦無邊若為對治此故。但由文異不由義異。而起執者。彼計非有邊
非無邊。或計解脫之我遠離二種。又計極微常住論者。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汝為觀
察計極微常。為不觀察計彼常耶。若不觀察者。離慧觀察而定計常。不應道理。若言
已觀察者。違諸量故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諸微塵性。為由細故計彼是常。為由與
麁果物其相異故計彼常耶。若由細者。離散損減轉復羸劣。而言是常不應道理。若言
由相異故者。是則極微。超過地水火風之相。不同種類相故。而言能生彼類果。不應
道理。又彼極微。更無異相可得故。不中理。又汝何所欲。從諸極微所起麁物。為不
異相為異相耶。若言不異相者。由與彼因無差別故。亦應是常。是則應無因果決定。
不應道理。若異相者。汝意云何。為從離散極微麁物得生。為從聚集耶。若言從離散
者。應一切時一切果生。是則應無因果決定。不應道理。若從聚集者。汝意云何。彼
麁果物從極微生時。為不過彼形質之量。為過彼形質量耶。若言不過彼形質量者。從
形質分物。生形質有分物。不應道理。若言過者。諸極微體無細分故不可分析。所生
麁物亦應是常。亦不中理。若復說言有諸極微本無今起者。是則計極微常。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彼諸極微起造麁物。為如種子等。為如陶師等耶。若言如種子等者。
應如種子體是無常。若言如陶師等者。彼諸極微應有思慮。如陶師等。不應道理。若
不如種等及陶師等者。是則同喻不可得故。不應道理。又汝意云何。諸外物起為由有
情為不爾耶。若言由有情者。彼外麁物由有情生。所依細物不由有情。不應道理。誰
復於彼制其功能。若言不由有情者。是則無用而外物生。不應道理。如是隨念諸蘊有
情故。由一境界一切識流不斷絕故。由想及受變不變故。計彼前際及計後際常住論者
。不應道理。又由觀察不觀察故。由共相故。由自相故。由起造故。根本所用故。極
微常論不應道理。是故計常論者。非如理說。我今當說常住之相。若一切時。無變異
相。若一切種無變異相。若自然無變異相。若由他無變異相。又無生相當知是常住相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volk1979 發表於 2014-6-16 04:07 PM

P. 44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四
  宿作因論者猶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廣說如經。凡諸世間
所有士夫補特伽羅所受者。謂現所受苦。皆由宿作為因者。謂由宿惡為因。由勤精進
吐舊業故者。謂由現法極自苦行現在新業。由不作因之所害故者。謂諸不善業。如是
於後不復有漏者。謂一向是善性故。說後無漏。由無漏故業盡者謂諸惡業。由業盡故
苦盡者謂宿因所作及現法方便所招苦惱。由苦盡故得證苦邊者。謂證餘生相續苦盡。
謂無繫外道作如是計。問何因緣故彼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
說。理者猶如有一為性尋思。為性觀察。廣說如前。由見現法士夫作用不決定故。所
以者何。彼見世間雖具正方便而招於苦。雖具邪方便而致於樂。彼如是思。若由現法
士夫作用為彼因者。彼應顛倒。由彼所見非顛倒故。是故彼皆以宿作為因。由此理故
。彼起如是見立如是論。
  今應問彼汝何所欲。現法方便所招之苦。為用宿作為因。為用現法方便為因。若
用宿作為因者。汝先所說由勤精進吐舊業故現在新業由不作因之所害故。如是於後不
復有漏。乃至廣說。不應道理。若用現法方便為因者。汝先所說。凡諸世間所有士夫
補特伽羅所受皆由宿作為因不應道理。如是現法方便苦。宿作為因故現法士夫用為因
故。皆不應道理。是故此論非如理說。我今當說如實因相。或有諸苦唯用宿作為因。
猶如有一自業增上力故生諸惡趣或貧窮家。或復有苦雜因所生。謂如有一因邪事王不
獲樂果而反致苦。如事於王。如是由諸言說商賈等業。由事農業。由劫盜業。或於他
有情作損害事。若有福者獲得富樂。若無福者雖設功用而無果遂。或復有法純由現在
功用因得。如新所造引餘有業或聽聞正法於法覺察。或復發起威儀業路。或復修學工
巧業處。如是等類。唯因現在士夫功用
  自在等作者論者。由如有一或沙門或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凡諸世間所有
士夫補特伽羅所受彼一切。或以自在變化為因。或餘丈夫變化為因。諸如是等謂說自
在等不平等因論者作如是計。問何因緣故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答由教及理。教如前說
。理者。猶如有一為性尋思。為性觀察。廣說如前。彼由現見於因果中世間有情不隨
欲轉故作此計。所以者何。現見世間有情。於彼因時欲修淨業。不遂本欲。反更為惡
。於彼果時願生善趣樂世界中。不遂本欲。墮惡趣等。意謂受樂不遂所欲。反受諸苦
。由見此故。彼作是思。世間諸物必應別有作者生者及變化者為彼物父。謂自在天或
復其餘。
  今當問彼汝何所欲嗢拕南曰
 功能無體性  攝不攝相違 
 有用及無用  為因成過失 

P. 45
  自在天等變化功能。為用業方便為因。為無因耶。若用業方便為因者。唯此功能
用業方便為因。非餘世間。不應道理。若無因者。唯此功能無因而有。非世間物。不
應道理。又汝何所欲。此大自在為墮世間攝。為不攝耶。若言攝者。此大自在則同世
法。而能遍生世間。不應道理。若不攝者。則是解脫。而言能生世間。不應道理。又
汝何所欲。為有用故變生世間。為無用耶。若有用者。則於彼用無有自在。而於世間
有自在者。不應道理。若無用者。無有所須。而生世間。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此
所出生為唯大自在為因。為亦取餘為因耶。若唯大自在為因者。是則若時有大自在。
是時則有出生。若時有出生是時則有大自在。而言出生用大自在為因者。不應道理。
若言亦取餘為因者。此唯取樂欲為因。為除樂欲更取餘為因。若唯取樂欲為因者。此
樂欲為唯取大自在為因。為亦取餘為因耶。若唯取大自在為因者。若時有大自在是時
則有樂欲。若時有樂欲是時則有大自在。便應無始常有出生。此亦不應道理。若言亦
取餘為因者。此因不可得故。不應道理。又於彼欲無有自在。而言於世間物有自在者
。不應道理。如是由功用故。攝不攝故。有用無用故。為因性故。皆不應理。是故此
論非如理說。
  害為正法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於彼祠中。呪
術為先害諸生命。若能祀者。若所害者。若諸助伴。如是一切皆得生天。問何因緣故
。彼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答此違理論。諂誑所起。不由觀察道理建立。然於諍
競惡劫起時。諸婆羅門違越古昔婆羅門法。為欲食肉妄起此計。
  又應問彼。汝何所欲。此呪術方為是法自體。為是非法自體。若是法自體者。離
彼殺生。不能感得自所愛果。而能轉彼非法以為正法。不應道理。若是非法自體者。
自是不愛果法。而能轉捨餘不愛果法者。不應道理。如是記已。復有救言。如世間毒
呪術所攝不能為害。當知此呪術方亦復如是。今應問彼。汝何所欲。如呪術方能息外
毒。亦能息內貪瞋癡毒。為不爾耶。若能息者。無處無時無有一人貪瞋癡等靜息可得
故不中理。若不能息者。汝先所說。如呪術方能息外毒。亦能息除非法業者。不應道
理。又汝何所欲。此呪術方為遍行耶。不遍行耶。若遍行者。自所愛親不先用祠。不
應道理。若不遍者。此呪功能便非決定。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此呪功能為唯能轉
因亦轉果耶。若唯轉因者。於果無能。不應道理。若亦轉果者。應如轉變即令羊等成
可愛妙色。然捨羊等身。已方取天身。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造呪術者。為有力能
及悲愍不。若言有者。離殺彼命。不能將彼往生天上。不應道理。若言無者。彼所造
呪能有所辦。不應道理。如是由因故。譬喻故。不決定故。於果無能故。呪術者故。
不應道理。是故此論非如理說。我今當說非法之相。若業損他而不治現過是名非法。
又若業諸修道者共知此業感不愛果。又若業一切智者決定說為不善。又若業自所不欲
。又若業染心所起。又若業待邪呪術方備功驗。又若業自性無記。諸如是等皆是非法

P. 46
  邊無邊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依止世間諸靜慮故。於彼世間住有邊想
無邊想。俱想不俱想。廣說如經。由此起如是見立如是論。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
間亦有邊亦無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當知此中已說因緣及能計者。是中若依斷邊際
求世邊時。若憶念壞劫於世間起有邊想。若憶念成劫則於世間起無邊想。若依方域周
廣求世邊時。若下過無間更無所得。上過第四靜慮亦無所得。傍一切處不得邊際。爾
時則於上下起有邊想。於傍處所起無邊想。若為治此執。但依異文義無差別。則於世
間起非有邊非無邊想。
  今應問彼。汝何所欲。從前壞劫以來為更有世間生起。為無起耶。若言有者。世
間有邊不應道理。若言無者。非世間住念世間邊。不應道理。如是彼來有故。彼來無
故。皆不應理。是故此論非如理說。
  不死矯亂論者。謂四種不死矯亂外道。如經廣說。應知彼諸外道若有人來。依最
勝生道。問善不善。依決定勝道。問苦集滅道。便自稱言。不死亂者隨於處所依不死
淨天不亂。詰問即於彼所問以言矯亂。或託餘事方便避之。或但隨問者言辭而轉。是
中第一不死亂者。覺未開悟。第二於所證法。起增上慢。第三覺已開悟。而未決定。
第四羸劣愚鈍。又復第一怖畏妄語。及怖畏他人知其無智故。不分明答言我無所知。
第二於自所證未得無畏。懼他詰問。怖畏妄語。怖畏邪見故。不分明說我有所證。第
三怖畏邪見。怖畏妄語。懼他詰問故。不分明說我不決定。如是三種。假託餘事以言
矯亂。第四唯懼他詰。於最勝生道及決定勝道。皆不了達。於世文字。亦不善知。而
不分明說言我是愚鈍都無所了。但反問彼。隨彼言辭。而轉以矯亂彼。
  此四論發起因緣。及能計者。並破彼執。皆如經說。
  由彼外道多怖畏故。依此見住。若有人來有所詰問。即以諂曲而行矯亂。當知此
見是惡見攝。是故此論非如理說
  無因見論者。謂依止靜慮。及依止尋思。應知二種。如經廣說。問何因緣故。彼
諸外道依止尋思。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我及世間。皆無因生。答略而言之。見不相續
以為先故。諸內外事無量差別。種種生起。或復有時。見諸因緣空無果報。謂見世間
無有因緣。或時欻爾大風卒起。於一時間寂然止息。或時忽爾瀑河彌漫。於一時間頓
則空竭。或時欝爾果木敷榮。於一時間颯然衰顇。由如是故起無因見立無因論。
  今應問彼。汝宿住念為念無體。為念自我。若念無體。無體之法。未曾串習。未
曾經識。而能隨念。不應道理。若念自我。計我先無後欻然生。不應道理。又汝何所
欲。一切世間內外諸物。種種生起。或欻然生起。為無因耶。為有因耶。若無因者。
種種生起。欻然而起。有時不生。不應道理。若有因者。我及世間。無因而生。不應
道理。如是念無體故。念自我故。內外諸物不由因緣種種異故。由彼因緣種種異故。
不應道理。是故此論非如理說

P. 47
  斷見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乃至我有麁色。四大
所造之身。住持未壞。爾時有病。有癰有箭。若我死後。斷壞無有。爾時我善斷滅。
如是欲界諸天。色界諸天。若無色界空無邊處所攝。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所攝。廣說
如經。謂說七種斷見論者。作如是計。問何因緣故。彼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
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說。理者謂如有一為性尋思。乃至廣說。彼如是思若我死後復
有身者。應不作業而得果異熟。若我體性一切永無。是則應無受業果異熟。觀此二種
。理俱不可。是故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我身死已斷壞無有。猶如瓦石若一破已不可還
合。彼亦如是。道理應知。
  今應問彼。汝何所欲。為蘊斷滅。為我斷滅耶。若言蘊斷滅者。蘊體無常。因果
展轉生起不絕。而言斷滅。不應道理。若言我斷。汝先所說。麁色四大所造之身。有
病有癰有箭。欲界諸天。色界諸天。若無色界空無邊處所攝。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所
攝。不應道理。如是若蘊斷滅故。若我斷滅故。皆不應理。是故此論非如理說
  空見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無有施與無有愛養。
無有祠祀。廣說乃至。世間無有真阿羅漢。復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無有一切諸法體相

  問何因緣故。彼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說。理者謂
如有一為性尋思。乃至廣說。又依世間諸靜慮故。見世施主一期受命恒行布施無有斷
絕。從此命終生下賤家貧窮匱乏。彼作是思。定無施與愛養祠祀。復見有人一期壽中
恒行妙行。或行惡行。見彼命終墮於惡趣生諸那落迦。或往善趣。生於天上樂世界中
。彼作是思。定無妙行及與惡行。亦無妙行惡行二業果異熟。復見有一剎帝利種。命
終之後。生婆羅門吠舍戍陀羅諸種姓中。或婆羅門。命終之後。生剎帝利吠舍戍陀羅
諸種姓中。吠舍戍陀羅等亦復如是。彼作是思。定無此世剎帝利等從彼世間剎帝利等
種姓中來。亦無彼世剎帝利等從此世間剎帝利等種姓中去。又復觀見諸離欲者生於下
地。又見母命終已生而為女。女命終已還作其母。父終為子。子還作父。彼見父母不
決定已作如是思。世間畢定無父無母。或復見人身壞命終。或生無想。或生無色。或
入涅槃。求彼生處不能得見。彼作是念。決定無有化生眾生。以彼處所不可知故。或
於自身起阿羅漢增上慢已臨命終時遂見生相。彼作是念。世間必無真阿羅漢。如是廣
說。問復何因緣。或有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無有一切諸法體相。答以於如來所說甚深
經中相似甚深離言說法。不能如實正覺了故。又於安立法相。不如正理而思惟故。起
於空見。彼作是念。決定無有諸法體相。今應問彼。汝何所欲。為有生所受業及後所
受業。為一切皆是生所受耶。若俱有者。汝先所說。無有施與。無有愛養。無有祠祀
。無有妙行。無有惡行。無有妙行惡行業果異熟。無此世間。無彼世間。不應道理。
若言無有後所受者。諸有造作淨與不淨種種行業。彼命終已。於彼生時。頓受一切淨
與不淨業果異熟。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凡從彼胎藏。及從彼種子而生者。彼等於
此為是父母。為非父母耶。若言是父母者。汝言無父無母。不應道理。若言彼非父母

P. 48
者。從彼胎藏及彼種子所生。而言非父非母。不應道理。若時為父母。是時非男女。
若時為男女。是時非父母。無不定過。又汝何所欲。為有彼處受生眾生天眼不見。為
無有耶。若言有者。汝言無有化生眾生。不應道理。若言無者。是則撥無離想欲者。
離色欲者。離三界欲者。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為有阿羅漢性而於彼起增上慢。為
無有耶。若言有者。汝言世間必定無有真阿羅漢。不應道理。若言無者。若有發起不
正思惟顛倒。自謂是阿羅漢。此乃應是真阿羅漢。亦不中理。又應問彼。汝何所欲。
圓成實相法。依他起相法。遍計所執相法。為有為無。若言有者。汝言無有一切諸法
體相。不應道理。若言無者。應無顛倒亦無染淨。不應道理。如是若生後所受故。非
不決定故。有生處故。有增上慢故。有三種相故。不應道理。是故此論非如理說
  妄計最勝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婆羅門是最勝種
類。剎帝利等是下劣種類。婆羅門是白淨色類。餘種是黑穢色類。婆羅門種可得清淨
。非餘種類。諸婆羅門是梵王子。從大梵王口腹所生。從梵所出。梵所變化。梵王體
胤謂鬪諍劫諸婆羅門。作如是計。問何因緣故。諸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答由
教及理故。教如前說。理者謂如有一。為性尋思。乃至廣說。以見世間真婆羅門性具
戒故。有貪名利及恭敬故。作如是計。
  今應問彼。汝何所欲。為唯餘種類從父母產生。為婆羅門亦爾耶。若唯餘種類者
。世間現見諸婆羅門。從母產生。汝謗現事。不應道理。若婆羅門亦爾者。汝先所說
。諸婆羅門是最勝種類。剎帝利等是下種類。不應道理。如從母產生。如是造不善業
。造作善業。造身語意惡行。造身語意妙行。於現法中受愛不愛果。便於後世生諸惡
趣。或生善趣。若三處現前是彼是此。由彼由此。入於母胎從之而生若世間工巧處。
若作業處。若善不善。若王若臣。若機捷。若增進滿足。若為王顧錄以為給侍。若不
顧錄。若是老病死法。若非老病死法。若修梵住已生於梵世。若復不爾。若修菩提分
法。若不修習若悟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若復不爾。又汝何所欲為從勝種類
生此名為勝。為由戒聞等耶。若由從勝種類生者。汝論中說。於祠祀中。若戒聞等勝
取之為量。如此之言。應不中理。若由戒聞等者。汝先所說。諸婆羅門是最勝類。餘
是下類。不應道理。如是產生故。作業故。受生故。工巧業處故。增上故。彼所顧錄
故。梵住故。修覺分故。證菩提故。戒聞勝故。不應道理。是故此論非如理說。
  妄計清淨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我解脫心得自
在。觀得自在。謂於諸天微妙五欲。堅著攝受。嬉戲娛樂。隨意受用。是則名得現法
涅槃第一清淨。又有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有離欲惡不善法。於初靜慮得具足
住。乃至得具足住第四靜慮。是亦名得現法涅槃第一清淨。又有外道。起如是見立如
是論。若有眾生。於孫陀利迦河沐浴支體。所有諸惡皆悉除滅。如於孫陀利迦河。如
是於婆湖陀河伽耶河薩伐底河殑伽河等中。沐浴支體。應知亦爾。第一清淨。復有外
道。計持狗戒以為清淨。或持牛戒。或持油墨戒。或持露形戒。或持灰戒。或持自苦
戒。或持糞穢戒等。計為清淨。謂說現法涅槃外道。及說水等清淨外道。作如是計。

P. 49
問彼何因緣。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說。理者謂如有一為性尋思
。乃至廣說。彼謂得諸縱任自在欲自在觀行自在名勝清淨。然不如實知縱任自在等相
。又如有一計由自苦身故。自惡解脫。或造過惡。過惡解脫。
  今應問彼。汝何所欲。若有於妙五欲嬉戲受樂者。為離欲貪。為未離耶。若已離
者於世五欲。嬉戲受樂。不應道理。若未離者。計為解脫清淨。不應道理。又汝何所
欲。諸得初靜慮。乃至具足住第四靜慮者。彼為已離一切貪欲。為未離耶。若言一切
離者。但具足住乃至第四靜慮。不應道理。若言未離一切欲者。計為究竟解脫清淨。
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為由內清淨故究竟清淨。為由外清淨故究竟清淨。若由內者
。計於河中沐浴而得清淨。不應道理。若由外者。內具貪瞋癡等一切垢穢。但除外垢
便計為淨。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為執受淨物故而得清淨。為執受不淨物故得清淨
耶。若由執受淨物得清淨者。世間共見狗等不淨。而汝立計執受狗等得清淨者。不應
道理。若由執受不淨物者。自體不淨而令他淨。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諸受狗等戒
者。為行身等邪惡行故而得清淨。為行身等正妙行故得清淨耶。若由行邪惡行者。行
邪惡行而計清淨。不應道理。若由正妙行者。持狗等戒。則為唐捐。而計於彼能得清
淨。不應道理。如是離欲不離欲故。內外故。受淨不淨故。邪行正行故。不應道理。
是故此論非如理說
  妄計吉祥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世間。日月薄
蝕。星宿失度。所欲為事。皆不成就。若彼隨順。所欲皆成。為此義故。精勤供養日
月星等。祠火誦呪。安置茅草。滿瓫頻螺果。及餉佉等。謂曆算者。作如是計。問彼
何因緣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說。理者謂如有一為性尋思。乃至
廣說。彼由獲得世間靜慮。世間皆謂是阿羅漢。若有欲得自身富樂所祈果遂者。便往
請問。然彼不如實知業果相應緣生道理但見世間日月薄蝕。星度行時。爾時眾生淨不
淨業果報成熟。彼則計為日月等作。復為信樂此事者。建立顯說。
  今應問彼。汝何所欲。世間興衰等事。為是日月薄蝕。星度等作。為淨不淨業所
作耶。若言日等作者。現見盡壽隨造福非福業。感此興衰苦樂等果。不應道理。若淨
不淨業所作者。計日等作。不應道理。如是日等作故。淨不淨業作故。不應道理。是
故此論非如理說。如是十六種異論。由二種門。發起觀察。由正道理。推逐觀察。於
一切種皆不應理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volk1979 發表於 2014-6-16 04:08 PM

P. 50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五
  復次云何雜染施設建立。謂由三種雜染應知何等為三。一煩惱雜染。二業雜染。
三生雜染。
  煩惱雜染云何。嗢拕南曰
 自性若分別  因位及與門 
 上品顛倒攝  差別諸過患 
  當知煩惱雜染。由自性故。分別故。因故。位故。門故。上品故。顛倒攝故。差
別故。過患故。解釋應知
  煩惱自性者。謂若法生時其相自然不寂靜起。由彼起故。不寂靜行相續而轉。是
名略說煩惱自性
  煩惱分別者。或立一種。謂由煩惱雜染義故。或分二種。謂見道所斷。修道所斷
。或分三種。謂欲繫色繫無色繫。或分四種。謂欲繫記無記。色繫無記。無色繫無記
。或分五種。謂見苦所斷。見集所斷。見滅所斷。見道所斷。修道所斷。或分六種。
謂貪恚慢無明見疑。或分七種。謂七種隨眠。一欲貪隨眠。二瞋恚隨眠。三有貪隨眠
。四慢隨眠。五無明隨眠。六見隨眠。七疑隨眠。或分八種。謂貪恚慢無明疑見及二
種取。或分九種。謂九結。一愛結。二恚結。三慢結。四無明結。五見結。六取結。
七疑結。八嫉結。九慳結。或分十種。一薩迦耶見。二邊執見。三邪見。四見取。五
戒禁取。六貪。七恚。八慢。九無明。十疑。或分一百二十八煩惱。謂即上十煩惱。
由迷執十二種諦建立。應知
  何等名為十二種諦。謂欲界苦諦集諦。色界苦諦集諦。無色界苦諦集諦。欲界增
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顯滅諦道諦。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顯滅諦道諦。無色界增
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顯滅諦道諦。此中於欲界苦集諦。及於欲界增上滅道諦。具有十
煩惱迷執。於色界苦集諦。及於彼增上滅道諦。除瞋有餘煩惱迷執。如於色界。於無
色界亦爾。於欲界對治修中。有六煩惱迷執。謂除邪見見取戒禁取疑。於色界對治修
中。有五煩惱迷執。謂於上六中除瞋。如於色界對治修中。於無色對治修中亦爾。如
迷執。障礙亦爾。薩迦耶見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
失念故。等隨觀執五種取蘊。若分別不分別染污慧為體。邊執見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
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執五取蘊為我性已等隨觀執為斷為常。若
分別若不分別染污慧為體。邪見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撥因
撥果或撥作用。壞真實事。唯用分別染污慧為體。見取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
法不如理作意故。以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及所依所緣所因俱有相應等法。比方他見等
隨觀執為最為上勝妙第一。唯用分別染污慧為體

P. 51
  戒禁取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即於彼見。彼見隨行。若
戒若禁。及所依所緣。所因。俱有相應等法。等隨觀執為清淨。為解脫為出離。唯用
分別染污慧為體。貪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
。於外及內可愛境界。若分別不分別。染著為體。恚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
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於外及內非愛境界。若分別不分別。憎恚為體。慢
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於外及內高下勝劣。
若分別不分別。高舉為體。無明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
任運失念故。於所知事若分別不分別。染污無知為體。疑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
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即於所知事。唯用分別異覺為體
  煩惱因者。謂六種因。一由所依故。二由所緣故三由親近故。四由邪教故。五由
數習故。六由作意故。由此六因。起諸煩惱。所依故者。謂由隨眠起諸煩惱。所緣故
者。謂順煩惱境界現前。親近故者。謂由隨學不善丈夫。邪教故者。謂由聞非正法。
數習故者。謂由先殖數習力勢。作意故者。謂由發起不如理作意故諸煩惱生
  煩惱位者。略有七種。一隨眠位。二纏位。三分別起位。四俱生位。五耎位。六
中位。七上位。由二緣故。煩惱隨眠之所隨眠。一由種子隨逐故。二由彼增上事故
  煩惱門者。略由二門煩惱所惱謂由纏門及隨眠門。纏門有五種。一由不寂靜住故
。二由障礙善故。三由發起惡趣惡行故。四由攝受現法鄙賤故。五由能感生等苦故。
云何隨眠門所惱。謂與諸纏作所依故。及能引發生等苦故。又由七門。一切煩惱於見
及修能為障礙應知。謂邪解了故。不解了故。解了不解了故。邪解了迷執故。彼因依
處故彼怖所生故。任運現行故。
  云何煩惱上品相。謂猛利相。及尤重相。此相略有六種。一由犯故。二由生故。
三由相續故。四由事故。五由起惡業故。六由究竟故。由犯故者。謂由此煩惱纏故。
毀犯一切所有學處。由生故者。謂由此故。生於欲界苦惡趣中。由相續故者。謂貪等
行諸根成熟。少年盛壯無涅槃法者。由事故者。謂緣尊重田。若緣功德田。若緣不應
行田而起。由起惡業故者謂由此煩惱纏故。以增上適悅心起身語業。由究竟故者。謂
此自性上品所攝。最初耎對治道之所斷故
  煩惱顛倒攝者。謂七顛倒。一想倒。二見倒。三心倒。四於無常常倒。五於苦樂
倒。六於不淨淨倒。七於無我我倒。想倒者。謂於無常苦。不淨無我中。起常樂淨我
妄想分別。見倒者。謂即於彼妄想所分別中。忍可欲樂建立執著。心倒者。謂即於彼
所執著中貪等煩惱。當知煩惱略有三種。或有煩惱。是倒根本。或有煩惱。是顛倒體
。或有煩惱是倒等流。倒根本者。謂無明。顛倒體者。謂薩迦耶見。邊執見一分。見
取戒禁取及貪。倒等流者。謂邪見邊執見一分。恚慢及疑。此中薩迦耶見。是無我我
倒。邊執見一分。是無常常倒。見取是不淨淨倒。戒禁取是於苦樂倒。貪通二種。謂
不淨淨倒。及於苦樂倒

P. 52
  煩惱差別者。多種差別應知。謂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暴流。軛。取。繫
。蓋。株杌。垢。常害。箭。所有。根。惡行。漏。匱。燒。惱。有諍。火。熾然。
稠林。拘礙。如是等類煩惱差別當知。此中能和合苦故。名為結。令於善行不隨所欲
故名為縛。一切世間增上種子之所隨逐故名隨眠。倒染心故名隨煩惱。數起現行故名
為纏。深難渡故。順流漂故故名暴流。邪行方便故名為軛。能取自身相續不絕故名為
取。難可解脫故名為繫。覆真實義故名為蓋。壞善稼田故名株杌。自性染污故名為垢
。常能為害故名為常害。不靜相故遠所隨故。故名為箭。能攝依事故名所有。不善所
依故名為根。邪行自性故名惡行。流動其心故名為漏。能令受用無有厭足故名為匱。
能令所欲常有匱乏故名為燒。能引衰損故名為惱。能為鬪訟諍競之因故名有諍。燒所
積集諸善根薪故名為火。如大熱病故名熾然。種種自身大樹聚集故名稠林。能令眾生
樂著種種妙欲塵故。能障證得出世法故名為拘礙。諸如是等煩惱差別。佛薄伽梵隨所
增強。於彼種種煩惱門中。建立差別。結者九結。謂愛結等。廣說如前。縛者三縛。
謂貪瞋癡。隨眠者七種隨眠。謂欲貪隨眠等。廣說如前。隨煩惱者。三隨煩惱。謂貪
瞋癡。纏者八纏。謂無慚無愧。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嫉妬慳悋暴流者四暴流。謂欲
暴流。有暴流。見暴流。無明暴流。如暴流軛亦爾。取者四取。謂欲取。見取。戒禁
取。我語取。繫者四繫謂貪身繫。瞋身繫。戒禁取身繫。此實執取身繫。蓋者五蓋。
謂貪欲蓋。瞋恚蓋。惛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株杌者三株杌。謂貪瞋癡。如
株杌如是垢常害箭。所有惡行亦爾。根者三不善根。謂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
根。漏者三漏。謂欲漏有漏無明漏。匱者三匱。謂貪瞋癡。如匱如是燒惱有諍。火熾
然稠林亦爾拘礙者有五拘礙。一顧戀其身。二顧戀諸欲。三樂相雜住。四闕隨順教。
五得微少善便生喜足。
  煩惱過患者。當知。諸煩惱有無量過患。謂煩惱起時先惱亂其心。次於所緣發起
顛倒。令諸隨眠皆得堅固。令等流行相續而轉。能引自害。能引他害。能引俱害。生
現法罪。生後法罪。生俱法罪。令受彼生身心憂苦。能引生等種種大苦。能令相續遠
涅槃樂。能令退失諸勝善法。能令資財衰損散失。能令入眾不得無畏悚懼無威。能令
鄙惡名稱流布十方。常為智者之所訶毀。令臨終時生大憂悔。令身壞已墮諸惡趣生那
落迦中。令不證得自勝義利。如是等過無量無邊
  云何業雜染。嗢拕南曰
 自性若分別  因位及與門 
 增上品顛倒  差別諸過患 
  當知業雜染。由自性故。分別故。因故。位故。門故。上品故。顛倒故。差別故
。過患故。解釋應知。業自性云何。謂若法生時。造作相起。及由彼生故。身行語行
於彼後時造作而轉。是名業自性。

P. 53
  業分別云何。謂由二種相應知。一由補特伽羅相差別故。二由法相差別故。此復
二種。即善不善十種業道。所謂殺生離殺生。不與取離不與取。欲邪行離欲邪行。妄
語離妄語。離間語離離間語。麁惡語離麁惡語。綺語離綺語。貪欲離貪欲。瞋恚離瞋
恚。邪見離邪見。
  補特伽羅相差別建立者。謂如經言。諸殺生者。乃至廣說。殺生者者。此是總句
。最極暴惡者。謂殺害心正現前故。血塗其手者。謂為成殺身相變故。害極害執者。
謂斷彼命故。解支節故。計活命故。無有羞恥者。謂自罪生故。無有哀愍者。謂引彼
非愛故。有出家外道名曰無繫。彼作是說。百踰繕那內所有眾生。於彼律儀若不律儀
。為治彼故。說如是言一切有情所。即彼外道復作是說。樹等外物亦有生命。為治彼
故。說如是言真實眾生所。此即顯示真實福德遠離對治。及顯示不實福德遠離對治。
如是所說諸句。顯示加行殺害乃至極下捃多蟻等諸眾生所者。此句顯示無擇殺害。於
殺生事若未遠離者。此顯遇緣容可出離。謂乃至未遠離。來名殺生者。又此諸句略義
者。謂為顯示殺生相貌。殺生作用。殺生因緣。及與殺生事用差別。又略義者。謂為
顯示殺生如實。殺生差別。殺所殺生。名殺生者。又此諸句顯能殺生補特伽羅相。非
顯殺生法相
  復次不與取者者。此是總句。於他所有者。謂他所攝財穀等事。若在聚落者。謂
即彼事於聚落中。若積集若移轉。若閑靜處者。謂即彼事於閑靜處。若生若集。或復
移轉。即此名為可盜物數者。謂所不與不捨不棄物。若自執受者。謂執為己有。不與
而取者。謂彼或時資具闕少執為己有。不與而樂者。謂樂受行偷盜事業。於所不與不
捨不棄而生希望者。謂劫盜他。欲為己有。若彼物主。非先所與。如酬債法。是名不
與。若彼物主。於彼取者而不捨與。是名不捨。若彼物主。於諸眾生不隨所欲受用而
棄。是名不棄。自為而取者。謂不與而取故。及不與而樂故。饕餮而取者。謂所不與
不捨不棄而希望故。不清而取者。謂於所競物為他所勝不清雪故。不淨而取者。謂雖
勝他而為過失。垢所染故。有罪而取者。謂能攝受現法後法非愛果故。於不與取若未
遠離者。如前殺生相說。應知所餘業道亦爾。此中略義者。謂由盜此故。成不與取。
若於是處。如其差別如實劫盜。由劫盜故。得此過失。是名總義。又此中亦顯不與取
者相非不與取法相。當知餘亦爾
  復次欲邪行者者。此是總句。於諸父母等所守護者。猶如父母於己處女。為適事
他故。勤加守護。時時觀察。不令與餘共為鄙穢。若彼沒已。復為至親兄弟姊妹之所
守護。此若無者。復為餘親之所守護。此若無者。恐損家族。便自守護。或彼舅姑。
為自兒故勤加守護。有治罰者。謂諸國王。若執理者。以治罰法。而守護故。有障礙
者。謂守門者。所守護故。此中略顯未適他者三種守護。一尊重至親眷屬自己之所守
護。二王執理家之所守護。三諸守門者之所守護。他妻妾者。謂已適他。他所攝者。
謂即未適他。為三守護之所守護。若由凶詐者。謂矯亂已。而行邪行。若由強力者。
謂對父母等。公然強逼。若由隱伏者。謂不對彼。竊相欣欲而行欲行者。謂兩兩交會

P. 54
。即於此事非理欲心而行邪行者。謂於非道非處非時。自妻妾所。而為罪失。此中略
義者。謂略顯示若彼所行。若行差別。若欲邪行。應知
  復次諸妄語者者。此是總句。若王者。謂王家。若彼使者謂執理家。若別者謂長
者居士。若眾者謂彼聚集。若大集中者。謂四方人眾聚集處。若已知者。謂隨前三所
經語言。若已見者。謂隨曾見所經語言。若由自因者。謂或因怖畏。或因味著。如由
自因。他因亦爾。因怖畏者。謂由怖畏殺縛治罰黜責等故。因味著者。謂為財穀珍寶
等故。知而說妄語者。謂覆想欲見而說語言。此中略義者。謂依處故。異說故。因緣
故。壞想故。而說妄語應知
  復次離間語者者。此是總句。若為破壞者。謂由破壞意樂故。聞彼語已向此宣說
聞此語已向彼宣說者。謂隨所聞順乖離語。破壞和合者。謂能生起喜別離故。隨印別
離者。謂能乖違喜更生故。憙壞和合者。謂於已生喜別離中心染污故。樂印別離者。
謂於乖違喜更生中心染污故。說能離間語者。謂或不聞或他方便故。此中略義者。謂
略顯示離間意樂。離間未壞方便。離間已壞方便。離間染污心。及他方便應知
  復次麁惡語者者。此是總句。此中屍羅支所攝故。名語無擾動。文句美滑故。名
悅耳。增上欲解所發起故。非假偽故。非諂媚故名為稱心。不增益故。應順時機引義
利故。名為可愛。趣涅槃宮故名先首。文句可味故名美妙。善釋文句故名分明。顯然
有趣故名易可解了。攝受正法故名可施功勞。離愛味心之所發起故名無所依止。不過
度量故名非可厭逆。相續廣大故名無邊無盡。又從無擾動語。乃至無邊無盡語。應知
略攝為三種語。一屍羅律儀所攝語。謂一種。二等歡喜語。謂三種。三說法語。謂其
所餘。即此最後又有三種應知。一所趣圓滿語謂初一。二文詞圓滿語謂次二。三方便
圓滿語謂其所餘。又於未來世可愛樂故名可愛語。於過去世可愛樂故名可樂語。於現
在世事及領受可愛樂故。名可欣語及可意語。應知即等歡喜語名無量眾生可愛可樂可
欣可意語。即說法語名三摩呬多語。即屍羅支所攝語。名由無悔等漸次能引三摩地語
。此中毒螫語者。謂毀摩他言縱瞋毒故。麁獷語者。謂惱亂他言發苦觸故。所餘麁惡
語。翻前白品應知
  復次諸綺語者者。此是總句。於邪舉罪時。有五種。邪舉罪者言不應時故名非時
語者。言不實故名非實語者。言引無義故名非義語者。言麁獷故名非法語者。言挾瞋
恚故名非靜語者。又於邪說法時。不正思審而宣說故。名不思量語。為勝聽者而宣說
故名不靜語。非時而說前後義趣不相屬故名雜亂語。不中理因而宣說故名非有教語。
引不相應為譬況故名非有喻語。顯穢染故名非有法語。又於歌笑嬉戲等時。及觀舞樂
戲笑俳說等時。有引無義語。此中略義者。謂顯如前說三時綺語
  復次諸貪欲者者。此是總句。由猛利貪者。謂於他所有。由貪增上。欲為己有。
起決定執故。於財者。謂世俗財類。具者。謂所受用資具。即此二種總名為物。凡彼
所有定當屬我者。此顯貪欲生起行相。此中略義者。當知顯示貪欲自性貪欲所緣貪欲
行相

P. 55
  復次瞋恚心者者。此是總句。惡意分別者。謂於他有情所。由瞋恚增上力。欲為
損害起決定執故。當殺者。謂欲傷害其身。當害者。謂欲損惱其身。當為衰損者。謂
欲令彼財物損耗。彼當自獲種種憂惱者。謂欲令彼自失財物。此中略義如前應知
  復次諸邪見者者。此是總句。起如是見者。此顯自心忍可欲樂當所說義。立如是
論者。此顯授他當所說義。無有施與無有愛養。無有祠祀者。謂由三種意樂非撥施故
。一財物意樂。二清淨意樂。三祀天意樂。供養火天名為祠祀。又顯非撥戒修所生善
能治所治故。及顯非撥施所生善能治所治故說如是言。無有妙行無有惡行。又顯非撥
此三種善能治所治所得果故。說如是言。無有妙行惡行二業果及異熟。又顯非撥流轉
依處緣故。說如是言。無有此世。無有他世。又顯非撥彼所託緣故。及非撥彼種子緣
故。說如是言。無母無父。又顯非撥流轉士夫故。說如是言。無有化生有情。又顯非
撥流轉對治還滅故。說如是言。世間無有真阿羅漢。乃至廣說。已趣各別煩惱寂靜故
名正至。於諸有情遠離邪行行無倒行故名正行。因時名此世間。果時名彼世間。自士
夫力之所作故。名為自然。通慧者。謂第六。已證者謂由見道。具足者謂由修道。顯
示者自所知故。為他說故。我生已盡等。當知如餘處分別。此中略義者。謂顯示謗因
謗果。誹謗功用謗真實事。功用者。謂殖種功用。任持功用。來往功用。感生業功用
。又有略義差別。謂顯示誹謗若因若果。若流轉緣。若流轉士夫。及顯誹謗彼對治還
滅。又誹謗流轉者。應知謗因不謗自相。謗還滅者。應知謗彼功德。不謗補特伽羅
  復次白品一切翻前應知。所有差別我今當說。謂翻欲邪行中。諸梵行者者。此是
總句。當知此由三種清淨而得清淨。一時分清淨。二他信清淨。三正行清淨。盡壽行
故。久遠行故者。此顯時分清淨。諍處雪故名清。無違越故名淨。此二總顯他信清淨
。此中或有清而非淨。應作四句。初句者。謂實毀犯於諍得勝。第二句者。謂實不犯
於諍墮負。第三句者。謂實不犯於諍得勝。第四句者。謂實毀犯於諍墮負。不以愛染
身觸母邑故。名遠離生臭。不行兩兩交會鄙事故。名遠離婬欲。不以餘手觸等方便而
出不淨故。名非鄙愛願受持梵行故。名遠離猥法。如是名為正行清淨具足。當知略義
即在此中。又翻妄語中。可信者。謂可委故。可委者。謂可寄託故。應可建立者。謂
於彼彼違諍事中應可建立為正證故。無有虛誑者。於委寄中不虛誑故。不欺誷故。此
中略義者。謂顯三種攝受。一欲解攝受。二保任攝受。三作用攝受
  復次法相差別建立者。謂即殺生離殺生等。云何殺生。謂於他眾生起殺欲樂。起
染污心。若即於彼起殺方便。及即於彼殺究竟中所有身業。云何不與取。謂於他攝物
。起盜欲樂。起染污心。若即於彼起盜方便。及即於彼盜究竟中所有身業。云何欲邪
行。謂於所不應行非道非處非時。起習近欲樂。起染污心。若即於彼起欲邪行方便。
及於欲邪行究竟中所有身業。云何妄語。謂於他有情起覆想說欲樂。起染污心。若即
於彼起偽證方便。及於偽證究竟中所有語業。云何離間語。謂於他有情起破壞欲樂起
染污心。若即於彼起破壞方便。及於破壞究竟中所有語業。云何麁惡語。謂於他有情
。起麁語欲樂。起染污心。若即於彼起麁語方便。及於麁語究竟中所有語業。云何綺

P. 56
語。謂起綺語欲樂。起染污心。若即於彼起不相應語方便。及於不相應語究竟中所有
語業。云何貪欲。謂於他所有。起己有欲樂起染污心。若於他所有。起己有欲樂決定
方便。及於彼究竟中所有意業。云何瞋恚。謂於他起害欲樂。起染污心。若於他起害
欲樂決定方便。及於彼究竟中所有意業。云何邪見。謂起誹謗欲樂。起染污心。若於
起誹謗欲樂決定方便。及於彼究竟中所有意業。云何離殺生。謂於殺生。起過患欲解
。起勝善心。若於彼起靜息方便。及於彼靜息究竟中所有身業。如離殺生。如是離不
與取。乃至離邪見。應知亦爾。此中差別者。謂於不與取起過患欲解。乃至於邪見起
過患欲解。起勝善心。若於彼起靜息方便。及於彼靜息究竟中所有意業。如是十種。
略為三種。所謂身業語業意業。即此三種廣開十種應知。
  業因云何。應知有十二種相。一貪二瞋。三癡四自。五他六隨他轉。七所愛味八
怖畏。九為損害十戲樂。十一法想十二邪見。
  業位云何。應知略說有五種相。謂耎位中位上位生位習氣位。由耎不善業故。生
傍生中。由中不善業故。生餓鬼中。由上不善業故。生那落迦中。由耎善業故。生人
中。由中善業故。生欲界天中。由上善業故。生色無色界。何等名為耎位不善業耶。
謂以耎品貪瞋癡為因緣故。何等名為中位不善業耶。謂以中品貪瞋癡為因緣故。何等
名為上位不善業耶。謂以上品貪瞋癡為因緣故。若諸善業。隨其所應。以無貪無瞋無
癡為因緣。應知。何等生位業。謂已生未滅。現在前業。何等習氣位業。謂已生已滅
。不現前業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volk1979 發表於 2014-6-16 04:10 PM

P. 57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六
  復次業門云何。此略有二種。一與果門。二損益門。與果門者。有五種應知。一
與異熟果。二與等流果。三與增上果。四與現法果。五與他增上果。與異熟果者。謂
於殺生親近修習多修習故。於那洛迦中受異熟果。如於殺生。如是於餘不善業道亦爾
。是名與異熟果。與等流果者。謂若從彼出來生此間。人同分中壽量短促。資財匱乏
。妻不貞良。多遭誹謗。親友乖離。聞違意聲。言不威肅。增猛利貪。增猛利瞋。增
猛利癡。是名與等流果。與增上果者。謂由親近修習多修習諸不善業增上力故。所感
外分光澤尠少。果不充實果多朽敗。果多變改。果多零落。果不甘美。果不恒常。果
不充足。果不便宜。空無果實。當知善業與此相違。與現法果者。有二因緣。善不善
業與現法果。一由欲解故。二由事故。應知欲解復有八種。一有顧欲解。二無顧欲解
。三損惱欲解。四慈悲欲解。五憎害欲解。六淨信欲解。七棄恩欲解。八知恩欲解。
有顧欲解。造不善業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由增上欲解。顧戀其身。顧戀財物。顧戀
諸有。造不善業。無顧欲解。所造善業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以增上欲解。不顧其身
。不顧財物。不顧諸有。造作善業。損惱欲解。造不善業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於他
有情補特伽羅。以增上品損惱欲解。造不善業。慈悲欲解。所造善業受現法果者。謂
如有一於他有情補特伽羅。以增上品慈悲欲解造作善業。憎害欲解。造不善業受現法
果者。謂如有一於佛法僧。及隨一種尊重處事。以增上品憎害欲解。造不善業。淨信
欲解。所造善業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於佛法僧等。以增上品淨信欲解。造作善業。
棄恩欲解。造不善業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於父母所。及隨一種恩造之處。以增上品
背恩欲解。欺誑欲解。酷暴欲解。造不善業。知恩欲解。所造善業受現法果者。謂如
有一於父母等。以增上品知恩欲解。報恩欲解。所作善業。由事故者。若不善業。於
五無間及彼同分中。亦有受現法果者。五無間業者。一害母二害父。三害阿羅漢。四
破僧。五於如來所惡心出血。無間業同分者。謂如有一於阿羅漢尼及於母所。行穢染
行。打最後有菩薩。或於天廟衢路市肆。立殺羊法。流行不絕。或於寄託得極委重親
友同心耆舊等所。損害欺誑。或於有苦貧窮困乏無依無怙。為作歸依施無畏已。後返
加害。或復逼惱。或劫奪僧門。或破壞靈廟。如是等業名無間同分。若諸善業。由事
重故。受現法果者。謂如有一母無正信。勸進開化安置建立於具信中。如無正信於具
信中。如是犯戒於具戒中。慳悋於具捨中。惡慧於具慧中亦爾。如母父亦爾。或於起
慈定者供養承事。如於起慈定者。如是於起無諍定。滅盡定。預流果。阿羅漢果。供
養承事亦爾。又親於佛所供養承事。如於佛所如是於學無學僧所亦爾。若即於此尊重
事中。與上相違。由損害因緣。起不善業。受現法果。與他增上果者。謂亦由受現法
果業。猶如如來所住國邑必無疾疫災橫等起。佛神力故。無量眾生無疾無疫。無有災
橫。得安樂住。如佛世尊。如是。轉輪聖王及住慈定菩薩亦爾。若諸菩薩以大悲心。

P. 58
觀察一切貧窮困苦業天所惱眾生。施以飲食財穀庫藏。皆令充足。由此因緣。彼諸眾
生得安樂住。如是等類是他增上所生現法受業應知。損益門者。謂於諸有情。依十不
善業道。建立八損害門。何等為八。一損害眾生。二損害財物。三損害妻妾。四虛偽
友證損害。五損害助伴。六顯說過失損害。七引發放逸損害。八引發怖畏損害。與此
相違。依十善業道。建立八利益門應知。
  業增上云何。謂猛利極重業。當知此業由六種相。一加行故。二串習故。三自性
故。四事故。五所治一類故。六所治損害故。加行故者。謂如有一由極猛利貪瞋癡纏
。及極猛利無貪無瞋無癡加行。發起諸業。串習故者。謂如有一於長夜中。親近修習
若多修習不善善業。自性故者。謂於綺語。麁惡語為大重罪。於麁惡語。離間語為大
重罪。於離間語。妄語為大重罪。於欲邪行。不與取為大重罪。於不與取。殺生為大
重罪。於貪欲瞋恚為大重罪。於瞋恚邪見為大重罪。又於施性戒性無罪為勝。於戒性
修性無罪為勝。於聞性思性無罪為勝。如是等。事故者。謂如有一於佛法僧及隨一種
尊重處事。為損為益名重事業。所治一類故者。謂如有一一向受行諸不善業。乃至壽
盡無一時善。所治損害故者。謂如有一斷所對治諸不善業。令諸善業離欲清淨。
  業顛倒云何。此有三種應知。一作用顛倒。二執受顛倒。三憙樂顛倒。作用顛倒
者。謂如有一於餘眾生思欲殺害。誤害餘者。當知此中雖有殺生。無殺生罪。然有殺
生種類殺生相似同分罪生。若不誤殺其餘眾生。然於非情加刀杖已謂我殺生。當知此
中無有殺生。無殺生罪。然有殺生種類殺生相似同分罪生。如殺生業道。如是不與取
等一切業道。隨其所應作用顛倒應知。執受顛倒者。謂如有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無
施無愛乃至廣說。一切邪見。彼作是執。畢竟無有能殺所殺若不與取乃至綺語。亦無
施與受齋修福受學屍羅。由此因緣。無罪無福。又如有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有眾
生。憎梵憎天。憎婆羅門。若彼憎惡唯應殺害。殺彼因緣唯福無罪。又於彼所起不與
取乃至綺語唯獲福德。無有非福。憙樂顛倒者。謂如有一不善業道現前行時如遊戲法
極為憙樂
  業差別云何。謂有作業有不作業。有增長業有不增長業。有故思業有不故思業。
如是定異熟業不定異熟業。異熟已熟業。異熟未熟業。善業不善業無記業。律儀所攝
業。不律儀所攝業。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業。施性業戒性業修性業。福業非福業不動
業。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順現法受業。順生受業。順後受業。過
去業未來業現在業。欲繫業色繫業無色繫業。學業無學業。非學非無學業。見所斷業
修所斷業無斷業。黑黑異熟業。白白異熟業。黑白黑白異熟業。非黑非白無異熟業能
盡諸業。曲業。穢業。濁業。清淨業。寂靜業。作業者。謂若思業。若思已所起身業
語業。不作業者。謂若不思業。若不思已不起身業語業。增長業者。謂除十種業。何
等為十。一夢所作業。二無知所作業。三無故思所作業。四不利不數所作業。五狂亂
所作業。六失念所作業。七非樂欲所作業。八自性無記業。九悔所損業。十對治所損
業。除此十種。所餘諸業名為增長。不增長業者。謂即所說十種業。故思業者。謂故

P. 59
思已若作業若增長業。不故思業者。謂非故思所作業。順定受業者。謂故思已若作若
增長業。順不定受業者。謂故思已作而不增長業。異熟已熟業者。謂已與果業。異熟
未熟業者。謂未與果業。善業者。謂無貪無瞋無癡為因緣業。不善業者。謂貪瞋癡為
因緣業。無記業者。謂非無貪無瞋無癡為因緣。亦非貪瞋癡為因緣業。律儀所攝業者
。謂或別解脫律儀所攝業。或靜慮等至果斷律儀所攝業。或無漏律儀所攝業。不律儀
所攝業者。謂十二種不律儀類所攝諸業。何等十二不律儀類。一屠羊。二販鷄。三販
豬。四捕鳥。五罝兔。六盜賊七魁膾。八守獄九讒刺。十斷獄十一縛象。十二呪龍。
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業者。謂除三種律儀業及不律儀類業。所餘一切善不善無記業施
性業者。謂若因緣。若等起。若依處。若自性。彼因緣者。謂以無貪無瞋無癡為因緣
。彼等起者。謂無貪無瞋無癡俱行能捨所施物。能起身語業思。彼依處者。謂以所施
物及受者為依處。彼自性者。謂思所起能捨所施物身業語業。如施性業。如是戒性業
修性業。隨其所應應知。此中戒性業因緣等起如前。自性者。謂律儀所攝身語業等。
依處者。謂有情非有情數物。修性因緣者。謂三摩地因緣。即無貪無瞋無癡。等起者
。謂彼俱行引發定思。自性者謂三摩地。依處者謂十方無苦無樂等有情界。又具施戒
修者。所有相貌應知。一切如餘處說。福業者。謂感善趣異熟。及順五趣受善業。非
福業者。謂感惡趣異熟。及順五趣受不善業。不動業者。謂感色無色界異熟。及順色
無色界受善業。順樂受業者。謂福業及順三靜慮受不動業。順苦受業者。謂非福業。
順不苦不樂受業者。謂能感一切處阿賴耶識異熟業。及第四靜慮以上不動業。順現法
受業者。謂能感現法果業。順生受業者。謂能感無間生果業。順後受業者。謂能感彼
後生果業。過去業者。謂住習氣位。或已與果。或未與果業。未來業者。謂未生未滅
業。現在業者。謂已造已思未謝滅業。欲繫業者。謂能感欲界異熟。墮欲界業。色繫
業者。謂能感色界異熟。墮色界業。無色繫業者。謂能感無色界異熟。墮無色界業。
學業者。謂若異生若非異生。學相續中所有善業。無學業者。謂無學相續中所有善業
。非學非無學業者。謂除前二。餘相續中所有善不善無記業。見所斷業者。謂受惡趣
不善等業。修所斷業者。謂受善趣善不善無記業。無斷業者。謂世出世諸無漏業。黑
黑異熟業者。謂非福業。白白異熟業者。謂不動業。黑白黑白異熟業者。謂福業有不
善業為惡對故。由約未斷非福業時所有福業而建立故。非黑非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者
。謂出世間諸無漏業。是前三業斷對治故。曲業者。謂諸外道善不善業。穢業者。謂
即曲業亦名穢業。又有穢業。謂此法異生於聖教中。顛倒見者。住自見取者。邪決定
者。猶預覺者所有善不善業。濁業者。謂即曲業穢業。亦名濁業。又有濁業。謂此法
異生於聖教中。不決定者。猶預覺者。所有善不善業。又有差別。唯於外道法中。有
此三業。由邪解行義故名曲。由此為依。能障所起諸功德義故名穢。能障通達真如義
故。名濁應知。清淨業者。謂此法異生於聖教中。正決定者。不猶預覺者。所有善業
。寂靜業者。謂住此法非異生者。一切聖者所有學無學業

P. 60
  業過患云何。當知略說有七過患。謂殺生者。殺生為因。能為自害。能為他害。
能為俱害。生現法罪。生後法罪。生現法後法罪。受彼所生身心憂苦。云何能為自害
。謂為害生發起方便。由此因緣。便自被害。若被繫縛。若遭退失。若被訶毀。然彼
不能損害於他。云何能為他害。謂即由此所起方便。能損害他。由此因緣。不自被害
乃至訶毀。云何能為俱害。謂即由此所起方便。能損害他。由此因緣。復被他害。若
被繫縛乃至訶毀。云何生現法罪。謂如能為自害。云何生後法罪。謂如能為他害。云
何生現法後法罪。謂如能為俱害。云何受彼所生身心憂苦。謂為害生發起方便。而不
能成六種過失。又不能辦隨欲殺事。彼由所欲不會因緣。便受所生身心憂苦。又有十
種過患。依犯屍羅。如經廣說應知。又有四種不善業道。及飲諸酒以為第五。依犯事
善男學處。佛薄伽梵說多過患。應知。廣說如闡地迦經。
  云何生雜染。謂由四種相應知。一由差別故。二由艱辛故。三由不定故。四由流
轉故。
  生差別者。當知復有五種。一界差別。二趣差別。三處所差別。四勝生差別。五
自身世間差別。界差別者。謂欲界及色無色界生差別。趣差別者。謂於五趣四生差別
。處所差別者。謂欲界中有三十六處生差別。色界中有十八處生差別。無色界中有四
處生差別。如是總有五十八生。勝生差別者。謂欲界人中。有三勝生。一黑勝生生。
謂如有一生旃荼羅家。若卜羯娑家。若造車家。若竹作家。若生所餘下賤貧窮乏少財
物飲食等家。如是名為人中薄福德者二白勝生生。謂如有一生剎帝利大富貴家。若婆
羅門大富貴家。若諸長者大富貴家。若生所餘豪貴大富多諸財穀庫藏等家。如是名為
人中勝福德者。三非黑非白勝生生。謂如有一非前二種生處中家者。又欲界天中。亦
有三種勝生。一非天生。二依地分生。三依虛空宮殿生。又色界中有三種勝生。一者
異生無想天生。二者有想天生。三者淨居天生。又無色界中有三勝生。一無量想天生
。二無所有想天生。三非想非非想天生。自身世間差別者。謂於十方無量世界中。有
無量有情無量生差別應知
  生艱辛者。如薄伽梵說。汝等長時馳騁生死。身血流注過四大海。所以者何。汝
等長夜或生象馬駝驢。牛羊雞鹿等眾同分中。汝等於彼。多被斫截身諸支分。令汝身
血極多流注。如於象等眾同分中。人中亦爾。又復汝等於長夜中。喪失無量父母兄弟
姊妹親屬。又復喪失種種財寶諸資生具。令汝洟淚極多流注。如前血量。如血洟淚。
如是當知。所飲母乳其量亦爾。如是等類生艱辛苦。無量差別應知。
  生不定者。如薄伽梵說。假使取於大地所有一切草木根莖枝葉等。截為細籌。如
四指量。計算汝等長夜展轉所經父母。如是眾生曾為我母。我亦長夜曾為彼母。如是
眾生曾為我父。我亦長夜曾為彼父。如是算計。四指量籌速可窮盡。而我不說汝等長
夜所經父母其量邊際。又復說言。汝等有情。自所觀察。長夜展轉。成就第一極重憂
苦。今得究竟。汝等當知。我亦曾受如是大苦。如苦樂亦爾。又復說言。我觀大地。
無少處所可得汝等長夜於此處所未曾經受無量生死。又復說言。我觀世間有情。不易

P. 61
可得長夜流轉不為汝等若母若父。兄弟姊妹。若軌範師。若親教師。若餘尊重。若等
尊重。又如說言。若一補特伽羅於一劫中所受身骨。假使有人。為其積集不爛壞者。
其聚量高王舍城側廣博脇山。
  云何生流轉。謂自身所有緣起。當知此即說為流轉。云何緣起。嗢拕南曰
 體門義差別  次第難釋詞 
 緣性分別緣  攝諸經為後 
  云何緣起體。若略說由三種相建立緣起。謂從前際中際生。從中際後際生。中際
生已若趣流轉。若趣清淨究竟。云何從前際中際生。中際生已復趣流轉。謂如有一不
了前際無明所攝。無明為緣。於福非福及與不動身語意業。若作若增長。由此隨業識
。乃至命終流轉不絕。能為後有相續識因。此識將生果時。由內外貪愛正現在前。以
為助伴。從彼前際既捨命已。於現在世自體得生。在母腹中。以因識為緣。相續果識
。前後次第而生。乃至羯羅藍等位差別而轉於母胎中。相續果識與名色俱。乃至衰老
漸漸增長。爾時感生受業名已與異熟果。又此異熟識。即依名色而轉。由必依託六依
轉故。是故經言。名色緣識。俱有依根曰色。等無間滅依根曰名。隨其所應為六識所
依。依止彼故。乃至命終。諸識流轉。又五色根。若根所依大種。若根處所。若彼能
生大種曰色。所餘曰名。由識執受。諸根墮相續法。方得流轉。故此二種依止於識。
相續不斷。由此道理。於現在世。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猶如束蘆。乃至命終。相依
而轉。如是名為從前際中際諸行緣起生。中際生已流轉不絕。當知此中依胎生者。說
流轉次第。若卵生濕生者。除處母胎。餘如前說若於有色有情聚中。謂欲色界受化生
者。諸根決定圓滿而生。與前差別。若於無色界。以名為依。及色種子為依。識得生
起。以識為依名及色種子轉。從此種子。色雖斷絕。後更得生。與前差別。又由福業
生欲界人天。由非福業生諸惡趣。由不動業生色無色界
  云何不生。由不生故。趣清淨究竟。云何從中際後際諸行緣起生。謂中際已生補
特伽羅。受二種先業果。謂受內異熟果。及境界所生受增上果。此補特伽羅或聞非正
法故。或先串習故。於二果愚。由愚內異熟果故。於後有生苦不如實知。由迷後有。
後際無明增上力故。如前於諸行若作若增長。由此新所作業故。說此識。名隨業識。
即於現法中。說無明為緣故行生。行為緣故識生。此識於現法中名為因識。能攝受後
生果識故。又總依一切識。說名六識身。又即此識。是後有名色種子之所隨逐。此名
色種子。是後有六處種子之所隨逐。此六處種子是後有觸種子之所隨逐。此種子觸是
後有受種子之所隨逐。如是總名於中際中後有引因。應知由此能引識。乃至受一期身
。故由先異熟果愚。引後有已。又由第二境界所生受果愚故。起緣境界受愛。由此愛
故。或發欲求。或發有求。或執欲取。或執見戒及我語取。由此愛取和合資潤。令前
引因轉名為有。即是後有生因所攝。從此無間命既終已。隨先引因。所引識等。受最
為後。此諸行生或漸或頓。如是於現法中。無明觸所生受為緣故愛。愛為緣故取。取
為緣故有。有為緣故生。生為緣故。老病死等諸苦差別。或於生處次第現前。或復種

P. 62
子隨逐。應知如是於中際中。無明緣行等。受緣愛等。為因緣故。後際諸行生
  復有先集資糧。於現法中從他聞音。及於二果諸行。若於彼因彼滅。彼趣滅行。
如理作意。由此如理作意為緣。正見得生。從此次第得學無學清淨智見。由此智見。
無明及愛。永斷無餘。由此斷故。於彼所緣。不如實知。無明觸所生受。亦復永斷。
由此斷故。永離無明。於現法中。證慧解脫。若於無明觸所生受相應心中所有貪愛。
即於此心得離繫故。貪愛永滅。於現法中。證心解脫。設彼無明不永斷者。依於識等
受最為後。所有諸行。後際應生。由無明滅故。更不復起。得無生法。是故說言無明
滅故行滅。次第乃至。異熟生觸滅故異熟生受滅。於現法中。無明滅故無明觸滅。無
明觸滅故無明觸所生受滅。無明觸所生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如前得無生法。由此故說
取等惱最為後諸行永滅。如是於現法中。諸行不轉。由不轉故。於現法中。於有餘依
界。證得現法涅槃。彼於爾時唯餘清淨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乃至有識身在。恒受離
繫受。非有繫受。此有識身乃至先業所引壽量。恒相續住。若壽量盡。便捨識所持身
。此命根後所有命根。無餘永滅更不重熟。又復此識與一切受。任運滅故。所餘因緣
先已滅故。不復相續。永滅無餘。是名無餘依涅槃界究竟寂靜處。亦名趣求涅槃者。
於世尊所。梵行已立。究竟涅槃。如是已說由三種相建立緣起。謂從前際中際生。從
中際後際生。又於中際。若流轉若清淨。是名緣起體性
  緣起門云何。謂依八門緣起流轉。一內識生門。二外稼成熟門。三有情世間死生
門。四器世間成壞門。五食任持門。六自所作業增上勢力受用隨業所得愛非愛果門。
七威勢門。八清淨門。
  緣起義云何。謂離有情義。是緣起義。於離有情。復無常義。是緣起義。於無常
。復暫住義。是緣起義。於暫住。復依他義。是緣起義。於依他。離作用義。是緣起
義。於離作用復因果相續不斷義。是緣起義於因果相續不斷。復因果相似轉義。是緣
起義。於因果相似轉。復自業所作義。是緣起義。問為顯何義。建立緣起耶。答為顯
因緣所攝染污清淨義故。
  緣起差別云何。謂於前際無知等。如經廣說。於前際無知云何。謂於過去諸行。
起不如理分別。謂我於過去為曾有耶。為曾無耶。曾何體性。曾何種類。所有無知。
於後際無知云何。謂於未來諸行。起不如理分別。謂我於未來為當有耶為當無耶。當
何體性。當何種類。所有無知。於前後際無知云何。謂於內起不如理猶豫。謂何等是
我。我為何等。今此有情。從何所來。於此沒已。當往何所。所有無知。於內無知云
何。謂於各別諸行。起不如理作意。謂之為我。所有無知。於外無知云何。謂於外非
有情數諸行。起不如理作意。謂為我所。所有無知。於內外無知云何。謂於他相續諸
行。起不如理分別。謂怨親中所有無知。於業無知云何。謂於諸業。起不如理分別。
謂有作者。所有無知。於異熟無知云何。謂於異熟果所攝諸行。起不如理分別。謂有
受者。所有無知。於業異熟無知云何。謂於業及果。起不如理分別。所有無知。於佛
無知云何。謂於佛菩提。或不思惟。或邪思惟。或由放逸。或由疑惑。或由毀謗。所

P. 63
有無知。於法無知云何。謂於正法善說性。或不思惟。或邪思惟。或由放逸。或由疑
惑。或由毀謗。所有無知。於僧無知云何。謂於僧正行。或不思惟。或邪思惟。或由
放逸或由疑惑。或由毀謗。所有無知。於苦無知云何。謂於苦是苦性。或不思惟。或
邪思惟。或由放逸。或由疑惑。或由毀謗。所有無知。如於苦。當知於集滅道無知亦
爾。於因無知云何。謂起不如理分別。或計無因。或計自在世性士夫中間等不平等因
。所有無知。如於因無知。於從因所生諸行亦爾。又彼無罪故名善。有罪故名不善。
有利益故名應修習。無利益故名不應修習。黑故名有罪。白故名無罪。雜故名有分。
於六觸處如實通達無知云何。謂增上慢者。於所證中。顛倒思惟。所有無知。如是略
說十九種無知
  復有七種無知。一世愚。二事愚。三移轉愚。四最勝愚。五真實愚。六染淨愚。
七增上慢愚。前十九無知。今七無知。相攝云何。謂初三無知攝初一。次三無知攝第
二。次三無知攝第三。次三無知攝第四。次四無知攝第五。次二無知攝第六。後一無
知攝第七
  復有五種愚。一義愚。二見愚。三放逸愚。四真實義愚。五增上慢愚。前十九愚
。今五種愚。相攝云何。謂見愚。攝前六及於因所生法無知。放逸愚。攝於業異熟俱
無知。真實義愚。攝於佛等乃至道諦無知。增上慢愚攝最後無知。當知義愚通攝一切
。復次。無知。無見。無有現觀。黑闇。愚癡。及無明闇。如是六種無明差別。隨前
所說七無知事。次第應知。於後二無知事。總合為一。起此最後無明黑闇。復有差別
。謂聞思修所成三慧所治差別。如其次第。說前三種。即此所治軟中上品差別。說後
三種。如是所治差別故。自性差別故。建立六種差別應知。身行云何。謂身業。若欲
界若色界。在下名福非福。在上名不動。語行云何。謂語業。餘如前應知。意行云何
。謂意業。若在欲界。名福非福。在上二界。唯名不動。眼識云何。謂於當來依止眼
根。了別色境識。所有福非福不動行所熏發種子識。及彼種子所生果識。如眼識如是
。乃至意識。應知亦爾。由所依及境界所起了別差別應知。此於欲界具足六種。色界
唯四。無色界唯一。受蘊云何。謂一切領納種類。想蘊云何。謂一切了像種類。行蘊
云何。謂一切心所造作意業種類。識蘊云何謂一切了別種類。如是諸蘊。皆通三界。
四大種云何。謂地水火風界。此皆通二界。四大種所造色云何。謂十色處。及法處所
攝色。欲界具十及法處所攝假色。色界有八及法處所攝色。然非一切。此亦二種。謂
識種子所攝受種子名色。及於彼所生果名色
  眼處云何。謂眼識所依淨色。由此於色已見現見當見。如眼處如是。乃至意處。
隨其所應。盡當知。於一切處。應說三時業用差別。此亦二種。謂名色種子所攝受種
子六處。及彼所生果六處。五在欲色界。第六通三界。眼觸云何。謂三和所生。能取
境界淨妙等義。如是餘觸各隨別境說相應知。此復二種。謂六處種子所攝受種子觸。
及彼所生果觸。欲界具六。色界四。無色界一

P. 64
  樂受云何。謂順樂諸根境界為緣所生。適悅受。受所攝
  苦受云何。謂順苦二為緣所生。非適悅受。受所攝
  不苦不樂受云何。謂順不苦不樂二為緣所生。非適悅非不適悅受。受所攝。欲界
三。色界二。第四靜慮以上。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唯有第三不苦不樂。此亦二種。謂
觸種子所攝受種子受。及彼所生果受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br><br><br><br><br><div></div>

volk1979 發表於 2014-6-16 04:11 PM

P. 65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七
  欲愛云何。謂欲界諸行為緣所生。於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欲界苦果。色愛
云何。謂色界諸行為緣所生。於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色界苦果。無色愛云何。
謂無色界諸行為緣所生。於無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無色界苦果。欲取云何。謂
於諸欲所有欲貪。見取云何。謂除薩迦耶見。於所餘見所有欲貪。戒禁取云何。謂於
邪願所起戒禁所有欲貪。我語取云何。謂於薩迦耶見所有欲貪。初唯能生欲界苦果。
餘三通生三界苦果。欲有云何。謂欲界前時有。業有。死有。中有。生有。及那落迦
傍生餓鬼人天有。總說名欲有。此復由先所作諸行煩惱攝受之所熏發。色有云何。謂
除那落迦傍生餓鬼人有。所餘是色有應知。無色有云何。謂復除中有。所餘是無色有
應知。問依何義故建立七有。所謂那落迦傍生餓鬼人天有。業有中有。答依三種所作
故。一能引有。謂一。二趣有有。謂一。三受用果有。謂五。生云何。謂於胎卵二生
。初託生時。等生云何。謂即於彼身分圓滿。仍未出時。趣云何。謂從彼出。起云何
。謂出已增長。出現云何。謂於濕化二生。身分頓起。蘊得云何。謂即於彼諸生位中
。五取蘊轉。界得云何。謂即彼諸蘊因緣所攝性。處得云何。謂即彼諸蘊餘緣所攝性
。諸蘊生起云何。謂即彼諸蘊日日飲食之所資長命根。出現云何。謂即彼諸蘊餘壽力
故。得相續住。此生支略義者。謂若生自性。若生處位。若所生。若因緣所攝。若任
持所引。若俱生依持。是名略義
  衰云何。謂依止劣故。令彼掉動。老云何。謂髮色衰變。攝云何。謂皮膚緩皺。
熟云何。謂火力衰減。無復勢力受用欲塵。氣力損壞云何。謂性多疾病故。無有勢力
能作事業。黑黶間身云何。謂黯黑出現損其容色。身脊傴曲喘息奔急云何。謂行步威
儀。身形所顯。由此發起極重喘嗽。形貌僂前云何。謂坐威儀位。身首低曲。憑據杖
策云何。謂住威儀位。依杖力而住。昏昧云何。謂臥威儀位。數重睡眠。羸劣云何。
謂即於此位無力速覺。損減云何。謂念慧衰退。衰退云何。謂念慧劣故。至於善法不
能現行。諸根耄熟云何。謂身體尫羸。功用破壞云何。謂彼於境不復明利。諸行朽故
云何。謂彼於後將欲終時。其形腐敗云何。謂壽量將盡。身形臨壞。於諸事業。無復
功能。此老略義者。謂依止變壞鬚髮變壞。充悅變壞。火力變壞。無病變壞。色相變
壞。威儀變壞。無色諸根變壞。有色諸根變壞。時分已過。壽量將盡。略義應知。彼
彼有情云何。謂那落迦等。有情種類云何。謂即彼一切。終云何。謂諸有情離解支節
而死。盡云何。謂諸有情由解支節而死。壞云何。謂識離身。沒云何。謂諸色根滅。
捨壽云何。謂氣將盡位。捨煖云何。謂不動位棄捨諸蘊。命根謝滅云何。謂時死。死
云何。謂遇橫緣非時而死。時運盡云何。謂初死未久位。又死魔業名時運盡。此死略
義者。謂若死若死法。若死差別。若死後位。是名略義。如是名為緣起差別應知

P. 66
  問何因緣故。無明等諸有支。作如是次第說。答諸愚癡者。要先愚於所應知事。
次即於彼發起邪行。由邪行故。令心顛倒。心顛倒故。結生相續。生相續故。諸根圓
滿。根圓滿故。二受用境。受用境故。若耽著若希求。由希求故。於方覓時。煩惱滋
長。煩惱滋長故。發起後有愛非愛業。由所起業滋長力故。於五趣生死中苦果生。苦
果生已。有老死等苦。謂內身變異所引老死苦。及境界變異所引憂歎苦。熱惱之苦。
是故世尊。如是次第說十二支。復有次第差別。謂依二種緣。建立緣起次第。一內身
緣。二受用境界緣。內身緣。前六支所攝。受用境界緣。後六支所攝。先於內身起我
執等愚。由此不了諸業所引苦果異熟故。發起諸業。既發起已。即隨彼業。多起尋思
。由業與識為助伴故。能感當來三種苦果。謂根初起所攝苦果。根圓滿所攝苦果。受
用境界所攝苦果。即名色為先。觸為最後。又於現法中。依觸緣受。發起於愛。由受
用境界緣。廣起追求。或由事業門。或由利養門。或由戒禁門。或由解脫門。發起欲
求內身求。邪解脫求。如是求時。令先所起煩惱及業所引五趣生死果生。既得生已。
老死隨逐。復有次第差別。謂由三種有情聚。一樂出世清淨。二樂世間清淨。三樂著
境界。由初聚故。滅諸緣起。增白淨品。由第二有情聚故。不如實知諸諦道理。若住
正念。或作福業。或作有漏修所引不動業。若不住正念。便發非福業。或起追悔所引
。或不追悔歡喜所引心。相續住。彼又如前於下中上生處次第。能感當來三種苦果。
謂名色為先。觸為最後。由第三有情聚故。依現受用境所生受。於現法中如前次第。
起後六支。謂受為先。老死為後。
  問何因緣故。逆次第中。老死為先。說諸緣起。答依止宣說諦道理故。以生及老
死能顯苦諦。如世尊言。新名色滅為上首法
  問何故不言諸無明滅為上首耶。答依心解脫者。而施設故。由彼於現法中。種子
苦。及當來苦果。不生而滅。故說名色為先。受為最後。得究竟滅。又於現法中。受
諸受時。愛及隨眠。永拔不起。說名為滅。由彼滅故。以彼為先。餘支亦滅。如是等
類。宣說緣起次第應知。
  問何故緣起說為緣起。答由煩惱繫縛往諸趣中數數生起故。名緣起。此依字釋名
。復次依託眾緣。速謝滅已。續和合生。故名緣起。此依剎那義釋。復次眾緣過去而
不捨離。依自相續而得生起故。名緣起。如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非餘。依此
義故。釋名應知。復次數數謝滅。復相續起故。名緣起。此依數壞數滅義釋。復次於
過去世覺緣性已。等相續起故。名緣起。如世尊言。我已覺悟。正起宣說。即由此名
展轉傳說。故名緣起。
  問無明望行為幾種緣。答望諸色行。為增上緣。望無色行。為三緣。謂等無間緣
。所緣緣。增上緣。如是餘支為緣多少。應如此知。謂有色支望有色支為一增上緣。
望無色支為二緣。謂所緣緣。及增上緣。若無色支望有色支唯為一緣。望無色支為三
緣。謂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問何故諸支相望無因緣耶。答因緣者。自體種子
緣所顯故。問若諸支相望無因緣者。何故說言依因果體性建立緣起耶。答依增上緣所

P. 67
攝。引發因。牽引因。生起因故。說名為因。問幾支是引因所攝。答從無明乃至受。
問幾支是生因所攝。答從愛乃至有。問幾支是生引二因果所攝耶。答於現法後法中。
識等乃至受。於生老死位。所攝諸支。
  問若說無明以不如理作意為因。何因緣故。於緣起教中。不先說耶。答彼唯是不
斷因故。非雜染因故。所以者何。非不愚者起此作意。依雜染因說緣起教。無明自性
是染污。不如理作意自性。非染污。故彼不能染污無明。然由無明力所染污。又生雜
染業煩惱力之所熏發業之初因。謂初緣起。是故不說不如理作意。問何故不說自體。
為自體緣耶。答由彼自體若不得餘緣。於自體雜染不能增長。亦不損減。是故不說。
問何因緣故。福行不動行。由正簡擇功力而起。仍說用無明為緣耶。答由不了達世俗
苦因為緣。起非福行。由不了達勝義苦因為緣。生福及不動行。是故亦說彼以無明為
緣。問如經中說諸業以貪瞋癡為緣。何故此中唯說癡為緣耶。答此中通說福非福不動
業緣。貪瞋癡緣唯生非福業故。問身業語業。思所發起。是則行亦緣行。何故但說無
明緣行。答依發起一切行緣而說故。及依生善染污思緣而說故。問識亦以名色為緣。
何故此中但說行為緣耶。答行為識雜染緣。能引能生後有果故。非如名色但為所依所
緣生起緣故。問名色亦由大種所造。及由觸生。何故但說識為緣耶。答識能為彼新生
因故。彼既生已。或正生時。大種及觸。唯能與彼為建立因
  問如經中說。六界為緣得入母胎。何故此中唯說識界。答若有識界。決定於母胎
中。精血大種。腹穴無闕故。又識界勝故。又依一切生一切有生時而說故。問六處亦
以飲食為緣。何故此中但說名色為緣耶。答此中說名色是彼生因故。彼既生已。亦以
飲食為任持因。問觸以三和為緣。何故此中但說六處為緣。答若有六處。定有餘二無
闕故。又六處勝故。由六處攝二種故。問若自所逼迫。若他所逼迫。若時候變異。若
先業所引。皆得生受。何故此中但顯觸為彼緣。答觸是彼近因故。由觸所引故。餘緣
所生受。亦從觸生故。必不離觸。是故偏說。問經中亦說無明為緣生愛。順愛境界。
亦得為緣。何故此中但說受為緣耶。答以受力故。於相似境。或求和合。或求乖離。
由愚癡力。但於諸受起盡等相。不如實知。由此不能制御其心。問由隨眠未斷。順彼
諸法。取皆得生。何故此中但說愛為取緣。答由希望生故。於追求時。能發隨眠。及
能引彼隨順法故。問前已說無明為緣發起業有。何故今者說取緣有。答由取力故。即
令彼業於彼彼生處能引識名色等果。問生亦以精血等為緣。何故此中唯說有緣生耶。
答由有有故。定有餘緣無闕。又有勝故。唯說彼為緣。問亦由遠行。不避不平等。他
所逼迫為緣。老死可得。何故此中但說生緣老死耶。答雖由彼諸緣。必以生為根本故
。縱闕彼緣。但生為緣。定有老死故
  問此十二支幾是煩惱道。幾是業道。幾是苦道。答三是煩惱道。二是業道。餘是
苦道。問幾唯是因。幾唯是果。幾通因果。答初一唯因。後一唯果。餘通因果。又即
於此問。更作餘答。三唯是因。二唯是果。當知所餘亦因亦果。問幾是獨相。幾是雜
相。答三是獨相。行等是雜相。問何故行有是雜相。答由一種說故。謂能引愛非愛果

P. 68
故。及能生趣差別故。問何故識與名色六處一分有雜相。答由三種說故。謂依雜染時
故。依潤時故。依轉時故。問何故識乃至受與老死有雜相。答由二種說故。謂別顯苦
相故。及顯引生差別故。復次於緣起中。云何數往義。謂生已不住義。云何和合義。
謂諸緣聚集義。云何起義。謂諸緣和合之所引攝新新生義。云何緣起。云何緣生。謂
諸行生起法性是名緣起。即彼生已說名緣生。問幾支苦諦攝及現法為苦。答二。謂生
及老死。問幾支苦諦攝。當來為苦。答識乃至受種子性。問幾支集諦攝。答所餘支。
問無明與行為作俱有緣。為作無間滅緣。為作久遠滅緣。答當知具作三緣。謂由無知
。於隨順諸行法中。為俱有覆障緣。為彼彼事。發起諸行。又由惡見放逸俱行無知。
為無間滅生起緣。發起諸行。又由無知。為久遠滅引發緣故。建立順彼當生相續。問
云何應知諸行望識為三種緣。答由能熏發彼種子故。為俱有緣。次後由彼勢力轉故。
為無間滅生起緣。由彼當來果得生故。為久遠滅引發緣。如行望識。如是識望名色。
名色望六處。六處望觸。觸望受亦爾
  問云何應知受望愛為三種緣。答當知由彼起樂著故。為俱有緣。從此無間由彼勢
力。起追求等作用轉故。為無間滅生起緣。建立當來。難可解脫彼相續故。為久遠滅
引發緣。問云何愛望取為三種緣。答由欲貪俱行。於隨順取法中欲樂安立故。為俱有
緣。由無間滅勢力轉故。為生起緣。建立當來。難可解脫彼相續故。為久遠滅引發緣
。問云何取望有為三種緣。答由與彼俱令業能招諸趣果故。為俱有緣。又由彼力。於
此生處能引識等故。為無間滅生起緣。又能引發彼界功能故。為久遠滅引發緣。問云
何有望生為三種緣。答熏發彼種子故。為俱有緣。由彼勢力無間隨轉故。為生起緣。
雖久遠滅。而果轉故。為引發緣。如有望生。當知生望老死。為緣亦爾。復次建立有
支有二種。一就勝分建立。謂取所攝受業。如前已說。二全分建立。謂業及識。乃至
受所有種子。取所攝受。建立為有應知。問是諸有支。唯有次第與行為緣。乃至老死
更有餘業用耶。答即此業用及於各別所行境中。如其所應。所有業用當知。是名第二
業用
  問無明唯與行為緣。亦與餘支為緣耶。答無明乃至亦與老死為緣。前言唯與行為
緣者。但說近緣義。如是所餘盡應當知。復次後支非前支緣。何以故。如為斷後支故
。勤作功用斷於前支。由前斷故後亦隨斷。非為斷前故勤作功用斷於後支。是故當知
。唯此為彼緣。問云何說言此有故彼有。答由未斷緣。餘得生義故。問云何此生故彼
生。答由無常緣。餘得生義故。問何故說言有生故有老死。要由生緣而有老死。如是
乃至無明望行。答由此言教道理。顯從無實作用緣餘得生義故。問何故說言有生故有
老死。非離生緣而有老死。如是乃至無明望行。答由此言教道理。顯從自相續緣。即
自相續餘得生義故。問若法無明為緣。彼法是行耶。設是行者。彼無明為緣耶。答應
作四句。或有行非無明為緣。謂無漏及無覆無記身語意行。或無明為緣而非是行。謂
除行所攝有支。所餘有支。或有亦無明為緣亦是行。謂福非福不動身語意行。除如是
相是第四句。問若行為緣彼亦識耶。設是識者行為緣耶。答應作四句。或行為緣非識

P. 69
。謂除識所餘有支。或識非行為緣。謂無漏識及無覆無記識。除異熟生。或亦識亦行
為緣。謂後有種子識及果識。除如是相。是第四句。由此道理。乃至觸緣受。隨其所
應。四句應知。問若受為緣皆是愛耶。設是愛者皆受為緣耶。答應作四句。或有是愛
非受為緣。謂希求勝解脫。及依善愛而捨餘愛。或受為緣而非是愛。謂除無明觸所生
受為緣。所餘有支法生。或有受為緣亦是愛。謂無明觸所生受為緣。染污愛生。除如
是相是第四句。問若愛為緣皆是取耶。設是取者皆愛為緣耶。答當知此中是順後句。
謂所有取皆愛為緣。或愛為緣而非是取。謂除取所餘有支。及緣善愛勤精進等諸善法
生。問若取為緣皆是有耶。設是有者皆取為緣耶。答亦應作順後句。謂所有有皆取為
緣。或取為緣而非是有。謂除有所餘有支。問若有為緣皆是生耶。設是生者皆有為緣
耶。答諸所有生皆有為緣。或有為緣而非是生。謂除生所餘老死最後有支。問若生為
緣皆老死耶。設是老死皆生為緣耶。答所有老死皆生為緣。或生為緣而非老死。所謂
疾病。怨憎合會。親愛別離。所求不遂。及彼所起愁歎憂苦。種種熱惱。問是諸有支
幾與道支所攝正見為勝障礙。答無明及彼所起意行。若有一分能為勝障。如於正見。
如是於正思惟。及正精進亦爾。若正語正業正命。以身行語行。及有一分。為勝障礙
。若正命正定。以餘有支。為勝障礙應知。問是諸有支幾唯雜染品。幾通雜染清淨品
。答四唯雜染品。餘通雜染清淨品。問云何生支通二品耶。答若生惡趣及有難處。唯
是雜染品。若生人天諸無難處。此通染淨品。當知餘支。隨其所應。皆通二品。問何
等無明不有故行不有。何等無明滅故行滅耶。答有三種發起纏。隨眠。無明。由此無
明滅故。彼無明滅。由彼滅故。行亦隨滅
  問何等行不有故識不有。何等行滅故識滅耶。答諸行於自相續中。已作已滅。及
未起對治。又由意行有故。起身語行。由此有故。彼有。彼無故彼緣識亦無。此若全
滅。當知識亦隨滅。問何等識不有故名色不有。何等識滅故名色滅耶。答種子識不有
故。果識不有。此俱滅故。俱名色滅。如識望名色道理。如是餘支乃至受。隨其所應
。當知亦爾。如無明緣行道理如是愛緣取。取緣有道理。當知亦爾。如行緣識道理。
如是有緣生。當知亦爾。如識緣名色道理。生緣老死。當知亦爾。問何等受不有故愛
不有。何等受滅故愛滅耶答如行緣識道理。當知亦爾。問如前所說八緣起門。幾門是
十二支緣起所顯。幾門非耶。答三門是彼所顯。謂二一分所顯。一全分所顯。餘門非
。何等為二一分所顯。謂內識生門。自業所作門。何等為一全分所顯。謂有情世間轉
門。問不如實知緣起道理者。有幾種過患耶。答有五。謂起我見。及能發起前際俱行
見。如前際俱行見。如是後際俱行見。前後際俱行見亦爾。又於彼見猛利堅執。有取
有怖。於現法中。不般涅槃。是名第五過患。問如實知者有幾種勝利耶。答翻前五過
應知勝利亦有五種。復次是十二支緣起。幾支是實有。謂九。幾支非實有。謂餘。幾
一事為自性。謂五。幾非一事為自性。謂餘。幾是所知障因。謂一。幾能生苦。謂五
。幾苦胎藏。謂五。幾唯是苦。謂二。幾說為因分。謂前六。無明乃至觸。及愛取有
三說為因分。幾說為果分。謂後二說為果分。幾說為雜因果分。謂所餘支說為雜分。

P. 70
所以者何。有二種受。名為雜分。一謂後法以觸為緣因受。二謂現法與愛為緣果受。
此二雜說為觸緣受。復次幾支能生愛非愛境界果。幾支能生自體果。謂前六支能生前
果。後三支能生後果。一支俱生二果。復次幾支樂受俱行。謂除二所餘支。幾支苦受
俱行。謂即彼及所除中一。幾支不苦不樂受俱行。謂如樂受道理應知。幾支不與受俱
行。謂所除中一。復次幾支壞苦攝。謂樂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幾支苦苦攝
。謂苦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幾支行苦攝。謂所有壞苦。苦苦支。亦是行苦
支。或有行苦所攝。非餘二苦。謂不苦不樂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問於一切
生處及三摩鉢底中。皆有一切支現行可得耶。答不可得。謂無想天中。及滅盡定。無
想定中。有色支可得。非無色支。若生無色界。無色支可得。非有色支。問頗有依支
得離支耶。答有。謂依上地支。離下地支。此但一分非全。唯暫時非究竟。問幾支染
污。幾支不染污。答三染。餘通二種。若不染污。善及無覆無記別故。分為二種應知
。問幾支欲界繫。答一切支。和合等起故。問幾支色界繫。答一切一分。問云何應知
。彼有老耶。答彼諸行有朽壞腐敗性故。如色界繫。當知無色界繫亦爾。問幾支是學
。答無。問幾支是無學。答亦無。問幾支是非學非無學。答一切。問所有善有漏支。
彼何故非學耶。答墮流轉故。若學所有善有漏法。彼與流轉相違故。及用明為緣故非
支。問預流果當言幾支已斷耶。答一切一分無全斷者。如預流果。如是一來果亦爾。
問不還果當言幾支已斷耶。答欲界一切。色無色界不定。
  問阿羅漢當言幾支已斷耶。答三界一切。復次於彼彼經中。由幾種言說道理說緣
起耶。謂略說由六種言說道理。一由順次第說。二由逆次第說。三由一分支說。四由
具分支說。五由黑品說。六由白品說。問如世尊說緣起甚深。此甚深義。云何應知。
答由十種相。應知緣起甚深義。謂依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說。依無常義者。
謂從自種子生。亦待他緣。又從他緣生。亦待自種子。又從自種子又從他緣生。而種
及緣於此生事。無作無用。亦無運轉。又復此二因性功能。非不是有。又諸有支。雖
無始來其相成就。然剎那剎那新新相轉。又緣起支雖剎那速滅。然似停住運動相現。
依苦義者。謂緣起支。一味苦相而似三種相現。依空義者。謂緣起支。雖離有情作者
受者。然似不離。顯現而說。依無我義者。謂緣起支。雖不自在實無有我相。然似我
相顯現。依勝義諦。諸法自性雖不可說。而言諸法自性可說。問應以幾智知緣起耶。
答二。謂以法住智。及真實智。云何以法住智。謂如佛施設開示。無倒而知。云何以
真實智。謂如學見跡觀甚深義。問如世尊言。是諸緣起。非我所作亦非餘作。所以者
何。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安住法性法住法界。云何法性。云何法住。云何法界。答
是諸緣起。無始時來。理成就性是名法性。如成就性。以無顛倒文句安立。是名法住
。由此法住以彼法性為因。是故說彼名為法界。問如經言。生若無者。無處無位。生
可是有。若一切種生非有者。生緣老死。應不可得。何故此中說彼自性緣自性耶。答
依自種子果生說故。謂識乃至受支。是生種子故。義說為生。由此有故。後時即此果
支。名有緣生。如是餘支。如經所說。隨其所應。盡當知

P. 71
  問已說一切支非更互為緣。何故建立名色與識互為緣耶。答識於現法中。用名色
為緣故。名色復於後法中。用識為緣故。所以者何。以於母腹中。有相續時。說互為
緣故。由識為緣。於母腹中。諸精血色。名所攝受。和合共成羯羅藍性。即此名色為
緣。復令彼識於此得住。問何故菩薩觀黑品時。唯至識支。其意轉還。非至餘支耶。
答由此二支更互為緣故。如識緣名色。如是名色亦緣識。是故觀心至識轉還。於餘支
中。無有如是轉還道理。於此一處。顯示更互為緣道理。故名轉還。於還滅品中。名
色非是後有識還滅因。由此因緣復過觀察。問何因緣故說緣起支非自作。非他作。非
俱作。亦非無因生耶。答生者非有故。緣無作用故。緣力所生故。問於緣起中。何等
是苦芽。誰守養苦芽。何等為苦樹。答無明行緣所引識乃至受是苦芽。受緣所引愛。
乃至有是守養苦芽。生與老死。當知是苦樹。問幾緣起支當知如炷。答識乃至受。問
幾支如膏。答元明行。愛取有。問幾支如焰。答生老死應知。問何因緣故。於緣起黑
品教中。說名增益。答一切有支純大苦聚為後果故。又諸有支前前為緣。後後所隨故
。問何因緣故。於白品教中。說名損減。答由一切支前前永斷後後減故。又是純大苦
聚損減因故。問幾緣起支名有因法。答謂前七。問幾緣起支名有因苦。答餘五。問幾
支滅是漏盡所顯。答三。問幾支滅是緣盡所顯。答即此三是餘支緣故。問幾支滅是受
盡所顯。答一。謂由煩惱已斷故。所依滅時。此一切受。皆永息滅故。問何因緣故。
依止緣起。建立七十七智耶。答為顯有因雜染智故。又復為顯於自相續自已所作雜染
智故。又復為顯前際諸支無始時故。又復為顯後際諸支容有雜染還滅義故。又復為顯
支所不攝諸有漏慧遍知義故。於一一支。皆作七智。當知總有七十七智。問何因緣故
。於緣起中。建立四十四智耶。答為顯於一一支依四聖諦觀察道理。是故總有四十四
智。復次若生欲界。依欲界身。引發上地若眼若耳。由此見聞下地自地所有色聲。又
依此身。起三界意及不繫意。而現在前。若生色無色界。除其下地。一切現前。如在
欲界
  復次此三種雜染。謂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為欲斷故。修六種現觀。應知
何等為六。謂思現觀。信現觀。戒現觀。現觀智諦現觀。現觀邊智諦現觀。究竟現觀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volk1979 發表於 2014-6-16 04:13 PM

P. 72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一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一
  已說有尋有伺等三。云何三摩呬多地。嗢拕南曰
 總標與安立  作意相差別 
 攝諸經宗要  最後眾雜義 
  若略說三摩呬多地。當知由總標故。安立故。作意差別故。相差別故。略攝諸經
宗要等故。
  云何總標。謂此地中略有四種。一者靜慮。二者解脫。三者等持。四者等至。靜
慮者。謂四靜慮。一從離生有尋有伺靜慮。二從定生無尋無伺靜慮。三離喜靜慮。四
捨念清淨靜慮。解脫者。謂八解脫。一有色觀諸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
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解脫。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
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等持者。謂三三摩地。一空。二
無願。三無相。復有三種。謂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復有三種。謂小大無量
。復有二種。謂一分修。具分修。復有三種。謂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復有四種
。謂四修定。復有五種。謂五聖智三摩地。復有五種。謂聖五支三摩地。復有有因有
具聖正三摩地。復有金剛喻三摩地。復有有學無學。非學非無學等三摩地。等至者。
謂五現見三摩鉢底。八勝處三摩鉢底。十遍處三摩鉢底。四無色三摩鉢底。無想三摩
鉢底。滅盡定等三摩鉢底
  云何安立。謂唯此等名等引地。非於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無悔歡喜安樂所
引。欲界不爾。非欲界中於法全無審正觀察
  復次初靜慮中。說離生喜。由證住此斷除五法。謂欲所引喜。欲所引憂。不善所
引喜。不善所引憂。不善所引捨。又於五法修習圓滿。謂歡喜安樂。及三摩地。欲所
引喜者。於妙五欲。若初得時。若已證得。正受用時。或見或聞。或曾領受。由此諸
緣。憶念歡喜。欲所引憂者。於妙五欲。若求不遂。若已受用更不復得。或得已便失
。由此諸緣多生憂惱。不善所引喜者。謂如有一與喜樂俱而行殺業乃至邪見。不善所
引憂者。謂如有一與憂苦俱而行殺業乃至邪見。不善所引捨者。謂如有一或王王等或
餘宰官或尊尊等自不樂為殺等惡業。然其僕使作惡業時。忍而不制。亦不安處毘奈耶
中。由縱捨故。遂造惡業。彼於此業。現前領解非不現前。又住於捨。尋求伺察。為
惡方便。又於諸惡。耽著不斷。引發於捨。又於不善現前轉時。發起中庸非苦樂受。
歡者。謂從本來清淨行者觀資糧地所修淨行無悔為先。慰意適悅心欣踊性。喜者。謂
正修習方便為先。深慶適悅心欣踊性安者。謂離麁重身心調適性。樂者。謂由如是心
調適故。便得身心無損害樂及解脫樂。以離彼品麁重性故。於諸煩惱而得解脫。三摩
地者。謂於所緣。審正觀察。心一境性。世尊於無漏方便中。先說三摩地。後說解脫
。由三摩地善成滿力。於諸煩惱。心永解脫故。於有漏方便中。先說解脫。後說三摩

P. 73
地。由證方便究竟作意果煩惱斷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或有俱時說三摩地及與解脫。
謂即於此方便究竟作意。及餘無間道三摩地中。由三摩地與彼解脫俱時有故。
  復次於諸靜慮等至障中。略有五蓋。將證彼時能為障礙。何等為五。一貪欲蓋。
二瞋恚蓋三惛沈睡眠蓋。四掉舉惡作蓋。五疑蓋。貪欲者。謂於妙五欲。隨逐淨相。
欲見。欲聞乃至欲觸。或隨憶念。先所領受。尋伺追戀。瞋恚者。謂或因同梵行等舉
其所犯。或因憶念昔所曾經不饒益事瞋恚之相。心生恚怒。或欲當作不饒益事。於當
所為瞋恚之相。多隨尋伺。心生恚怒。惛沈者。謂或因毀壞淨屍羅等隨一善行。不守
根門。食不知量不勤精進減省睡眠。不正知住。而有所作。於所修斷不勤加行隨順。
生起一切煩惱。身心惛昧。無堪任性。睡眠者。謂心極昧略。又順生煩惱壞斷加行。
是惛沈性。心極昧略。是睡眠性。是故此二合說一蓋。又惛昧無堪任性。名惛沈。惛
昧心極略性名睡眠。由此惛沈生諸煩惱隨煩惱時。無餘近緣如睡眠者。諸餘煩惱及隨
煩惱。或應可生。或應不生。若生惛昧。睡眠必定皆起。掉舉者。謂因親屬尋思。國
土尋思。不死尋思。或隨憶念昔所經歷戲笑歡娛所行之事。心生諠動騰躍之性。惡作
者。謂因尋思親屬等故。心生追悔。謂我何緣離別親屬。何緣不往如是國土。何緣棄
捨如是國土來到於此。食如是食。飲如是飲。唯得如是衣服臥具。病緣醫藥。資身眾
具。我本何緣少小出家。何不且待至年衰老。或因追念昔所曾經戲笑等事。便生悔恨
。謂我何緣於應受用戲樂嚴具朋遊等時。違背宗親朋友等意。令其悲戀涕淚盈目。而
強出家。由如是等種種因緣。生憂戀心。惡作追悔。由前掉舉與此惡作處所等故。合
說一蓋。又於應作不應作事。隨其所應。或已曾作。或未曾作。心生追悔。云何我昔
應作不作。非作反作。除先追悔所生惡作。此惡作纏猶未能捨。次後復生相續不斷憂
戀之心。惡作追悔。此又一種惡作差別。次前所生非處惡作。及後惡作雖與掉舉處所
不等。然如彼相騰躍諠動。今此亦是憂戀之相。是故與彼雜說一蓋。疑者。謂於師於
法於學於誨及於證中。生惑生疑。由心如是懷疑惑故。不能趣入勇猛方便正斷寂靜。
又於去來今及苦等諦。生惑生疑。心懷二分。迷之不了。猶豫猜度。
  問此貪欲蓋以何為食。答有淨妙相。及於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習。以之為食
。淨妙相者。謂第一勝妙諸欲之相。若能於此遠離染心。於餘下劣亦得離染。如制強
力餘劣自伏。此復云何。謂女人身上八處所攝可愛淨相。由此八處。女縛於男。所謂
歌舞笑睇。美容進止。妙觸就禮。由此因緣。所有貪欲。未生令生。生已增長。故名
為食。問此貪欲蓋誰為非食。答有不淨相。及於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習。以為非食
。此復云何。謂青瘀等。若觀此身種種不淨雜穢充滿。名觀內身不淨之相。復觀於外
青瘀等相種種不淨。名觀外身不淨之相。由觀此二不淨相故。未生貪欲令其不生。生
已能斷故。名非食。由於彼相如理作意故。遮令不生。多所修習故。生已能斷。前黑
品中。由於彼相不正思惟故。未生令生。多所修習故。倍更增廣。問瞋恚蓋以何為食
。答有瞋恚性。有瞋恚相。及於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習。以之為食。依於種種不
饒益事心生惱害。名瞋恚性。不饒益事。名瞋恚相。於九惱事。不正作意。名不正思

P. 74
惟。如是等事皆名為食。問此瞋恚蓋誰為非食。答有仁慈賢善。及於彼相。如理作意
。多所修習。以為非食。又此慈善恒欲與他安樂為相。修力所攝。由思擇力所攝作意
。調伏九惱。以能斷除瞋恚蓋故。經中唯說此為非食。問惛沈睡眠蓋以何為食。答有
黑暗相。及於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習。以之為食。問此蓋誰為非食。答有光明相
。及於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習。以為非食。明有三種。一治暗光明。二法光明。
三依身光明。治暗光明。復有三種。一在夜分。謂星月等。二在晝分。謂日光明。三
在俱分。謂火珠等。法光明者。謂如有一隨其所受所思所觸。觀察諸法。或復修習。
隨念佛等。依身光明者。謂諸有情自然身光。當知初明。治三種暗。一者夜暗。二者
雲暗。三者障暗。謂窟宅等。法明能治三種黑暗。由不如實知諸法故。於去來今多生
疑惑於佛法等亦復如是。此中無明及疑俱名黑暗。又證觀察。能治惛沈睡眠黑暗。以
能顯了諸法性故。問掉舉惡作蓋以何為食。答於親屬等。所有尋思。於曾所經戲笑等
念。及於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習。以之為食。親屬尋思者。謂因親屬或盛或衰。
或離或合。發欣慼行。心生籌慮等。國土尋思者。謂因國土盛衰等相。廣如前說。不
死尋思者。謂因少年及衰老位諸有所作或利他事。發欣慼行。心生籌慮等。笑者。謂
隨有一或因開論。或因合論。現齒而笑歡聚啞啞。戲者。謂雙陸摴蒱弄珠等戲。或有
所餘種類歡樂。謂互相受用受用境界。受諸快樂。或由同處。或因戲論。歡娛而住。
所行事者。謂相執持手臂髮等。或相摩觸。隨一身分。或抱或嗚。或相顧眄。或作餘
事。問此蓋誰為非食。答有奢摩他。及於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習。以為非食。奢
摩他者。謂九種住心。及奢摩他品所攝諸法。謂於自他若衰若盛可厭患法。心生厭離
驚恐惡賤。安住寂靜。問疑蓋以何為食。答有去來今。及於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
習。以之為食。謂我於過去。為有為無。廣說如上。不正思惟者。謂不可思處所攝思
惟。不可思處者。謂我思惟。有情思惟。世間思惟。若於自處。依世差別。思惟我相
。名我思惟。若於他處。名有情思惟。若於有情世間。及器世間處。名世間思惟。謂
世間常。或謂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等。問此蓋誰為非食。答有緣緣起。及於
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習。以為非食。由彼觀見。唯有於法及唯法因。唯有於苦及
唯苦因故。所有一切不正思惟為緣。無明於三世境。未生者不生。已生者能斷。若不
如理而強作意。其如理者而不。作意。總說此二。名不正思惟。若於是中應合道理。
應知是處名為如理。謂於闇中作光明想。由此方便。如理作意。非不如理。於餘處所
。亦有所餘如理作意
  復次於初靜慮。具足五支。一尋。二伺。三喜。四樂。五心一境性。第二靜慮有
四支。一內等淨。二喜。三樂。四心一境性。第三靜慮有五支。一捨。二念。三正知
。四樂。五心一境性。第四靜慮有四支。一捨清淨。二念清淨。三不苦不樂受。四心
一境性。初靜慮中。尋伺為取所緣。三摩地為彼所依。喜為受境界。樂為除麁重。第
二靜慮中。內等淨為取所緣。三摩地為彼所依。餘如前說。第三靜慮中。捨念正知為
取所緣。三摩地為彼所依。餘如前說。第四靜慮中。捨淨念淨為取所緣。三摩地為彼

P. 75
所依。餘如前說。諸靜慮中。雖有餘法。然此勝故。於修定者為恩重故。偏立為支
  問何因緣故。初靜慮中有尋有伺耶。答由彼能厭患欲界入初靜慮。初靜慮中。而
未能觀尋伺過故。第二靜慮。能觀彼過。是故說為尋伺寂靜。如第二靜慮見彼過故名
尋伺寂靜。如是第三靜慮。見喜過故名喜寂靜。第四靜慮見樂過故名樂寂靜。捨念清
淨差別應知
  復次是諸靜慮名差別者。或名增上心。謂由心清淨增上力。正審慮故。或名樂住
。謂於此中受極樂故。所以者何。依諸靜慮。領受喜樂安樂捨樂身心樂故。又得定者
。於諸靜慮。數數入出。領受現法安樂住故。由此定中現前領受現法樂住。從是起已
。作如是言。我已領受如是樂住。於無色定無如是受。是故不說彼為樂住。然彼起已
。應正宣說。何以故。若有阿練若苾芻來就彼問。彼若不答。便生譏論。此阿練若苾
芻。云何名為阿練若者。我今問彼超色無色寂靜解脫。而不能記。是故為說應入彼定
非為樂住。或復名為彼分涅槃。亦得說名差別涅槃。由諸煩惱一分斷故。非決定故。
名彼分涅槃。非究竟涅槃故。名差別涅槃。復次此四靜慮。亦得名為出諸受事。謂初
靜慮。出離憂根。第二靜慮。出離苦根。第三靜慮。出離喜根。第四靜慮出離樂根。
於無相中出離捨根。如薄伽梵無倒經中說如是言。苾芻憂根生已。應當如實了知。生
者此於何位。謂即於此斷方便位。若為憂根間心相續。爾時應知又應並此因緣及序若
相若行皆如實知者。云何知因。謂了知此種子相續。云何知緣。謂了知此種所不攝所
依助伴。云何知序。謂知憂根託此事生。即是能發憂根之相。及無知種子。云何知相
。謂了知此是慼行相。云何知行。謂了知此能發之行。即不如理作意相應思也。如是
知已。於出離中。極制持心者。云何制持。謂於染污行。制攝其心。於思惟修。任持
堅住。又於是中無餘盡滅。乃至究竟者。謂滅隨眠故。滅諸纏故。世間靜慮。但能漸
捨彼品麁重。不拔種子。若異此者。種永拔故。後不應生。無漏靜慮。二種俱捨。如
是於餘隨應當知。問以何等相了知憂根。答或染污相。或出離欲俱行善相。苦根者。
或由自等增上力故。或由身勞增上力故。或火燒等增上力故。或他逼等增上力故。諸
離欲者。猶尚生起。喜根者。謂第二靜慮中。即第二靜慮地攝。樂根者。謂第三靜慮
中。即第三靜慮地攝。問何故苦根。初靜慮中。說未斷耶。答彼品麁重猶未斷故。問
何緣生在初靜慮者。苦根未斷。而不現行。答由其助伴相對。憂根所攝諸苦。彼已斷
故。若初靜慮。已斷苦根。是則行者入初靜慮及第二時。受所作住差別應無。由二俱
有喜及樂故。而經中說。由出諸受。靜慮差別。又此應無尋伺寂靜。麁重斷滅。所作
差別。如是餘根彼品麁重漸次斷故。上諸靜慮斷有差別。又無相者。經中說為無相心
定。於此定中捨根永滅。但害隨眠。彼品麁重。無餘斷故。非滅現纏。住無相定。必
有受故。於此定中。容有三受。謂喜樂捨。非彼諸受得有隨眠。煩惱斷。故說以為斷
。彼品麁重。說名隨眠。又此捨根乃至何處。當知始從第四靜慮。乃至有頂。復次此
五根出離無相。為後與彼五種順出離界展轉相攝此中由欲恚害出離。即說乃至樂根出
離。由色出離。即說第四靜慮捨根出離。由薩迦耶滅。即說無色界一切捨根出離。順

P. 76
出離言。有何等義。由住此者能出離故。名順出離。不說由此出離於彼。為離欲者說
此界故。問諸欲恚害。定同時斷。何緣建立別出離耶。答彼諸出離雖復同時。約修對
治有差別故。宣說三種出離差別。對治差別者。謂不淨慈悲。如其次第。或有唯修不
淨出離一切。或慈或悲。是故別說三種出離。此上唯有一類對治故。後出離無有差別
。云何猛利見者。等隨念欲。謂由觀察作意於勝事作意故。猛利功用作意故。云何於
諸欲中心不趣入。謂於彼處。不見勝功德故。云何不美。謂於彼處。喜悅不生故。云
何不住。謂於彼處不樂受用為欣悅故。云何無有勝解。謂於彼處不樂取著。不如理相
故。云何萎顇。謂雖縱任。而不舒泰故。云何壞散。謂取境已尋復棄捨故。云何而不
舒泰。謂於所緣雖強令住。而不愛樂故。云何等住於捨。謂行平等位。於平等位中。
心遊觀故。何等為厭。謂由於彼深見過患。棄背為性。此復三種。謂無常故。苦故。
變壞法故。何等為惡。謂由於彼初見過患。棄背為性。何等為違。謂由於彼中見過患
。棄背為性。何等為背。謂由於彼後見過患。棄背為性。與此相違。即於離欲作意趣
入者謂於是處。見勝功德故。美者。謂於是處生清淨信而證順故。住者。謂於所緣不
流散故。勝解者。由於是處不染污轉於諸煩惱得離繫故。以於厭等棄背行中正流轉時
心無罣礙。又復於捨無有功用。云何其心善逝。謂住方便究竟作意故。云何善修。謂
善修習餘作意故。當知此說斷位及斷方便道位。解者。謂解脫諸纏故。脫者。謂解脫
所緣相故。離繫者。謂解脫隨眠故。從諸欲緣所生諸漏者。謂除欲貪。於欲界中。所
餘煩惱。損匱者。謂因此生執器仗等惡行差別。於此若作若增長故。生諸惡趣。燒者
。謂由此因欲愛噉食燒身心故。惱者。謂由此因。若事變壞便生愁歎憂苦惱故。於彼
解脫超出離繫者。謂如前次第。解脫諸纏所緣隨眠故。云何終不領納緣彼諸受。謂依
將得正得。隨念諸欲境界。染污諸受。不復現行。其所依身。不為眾惑染污而住。如
紅蓮花水滴不著
  復有六種順出離界。如經廣說。謂我已修慈。乃至我已離諸我慢。然我猶為疑惑
毒箭。悶亂其心。是故慈等。於恚害等。非正對治。當知為捨如是邪執。建立此界。
是中恚等離欲對治有差別故。建立前四對治相故。觀察聖住得道理故。建立無相觀察
究竟正道理故。建立第六。慈對治恚。無損行轉故。悲對治害。為除他苦。勝樂行轉
故。喜治不樂。於他樂事。隨喜行轉故。捨治貪恚。俱捨行轉故。無相對治一切眾相
。相相違故。若離我慢。於自解脫或所證中。定無疑惑故。離我慢是彼對治。此諸出
離定。能出離一切恚等。不善修故。恚等過失容可現行。又前五種順出離界。初之四
種天住所攝。第五一種聖住所攝。今此六種順出離界。前之四種梵住所攝。第五第六
聖住所攝
  復次能超恚等諸過失故。名為出離。於出離時。正可憑仗故名為依。世尊說依。
略有四種。一法是依。非數取趣。二義是依。非文。三了義經是依。非不了義經。四
智是依。非識。此四種依。因何建立。補特伽羅四種別故。謂因諂詐補特伽羅差別故
。建立初依。因順世間補特伽羅差別故。建立第二。因住自見取補特伽羅差別故。建

P. 77
立第三。因聞為極補特伽羅差別故。建立第四。因其諂詐說法。是依非數取趣。要與
彼論。分別決擇方證正智。非唯由彼現威儀故。即於此中復有差別。謂佛宣說補特伽
羅。及與諸法。唯法是依。非數取趣。世俗言辭。不應執故。法又二種。謂文及義。
唯義是依非文。何以故。不應但聞即為究竟。要須於義思惟籌量審觀察故。佛所說經
。或有了義或不了義。觀察義時。了義是依。非不了義。世尊或時宣說依趣福不動識
。為往善趣故。或時宣說四聖諦智為向涅槃故。於修法隨法行時。唯智是依非識。略
於四時。失不失故。建立四種補特伽羅。謂得法時。住持時。觀察義時。修法隨法行
時。依四時故。建立四依
  復次已說安立。當知於此靜慮等中。作意所緣二種差別。
  作意差別者。謂七種根本作意。及餘四十作意。云何七種作意。謂了相作意。勝
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云何四
十作意。謂緣法作意。緣義作意。緣身作意。緣受作意。緣心作意。緣法作意。勝解
作意。真實作意。有學作意。無學作意。非學非無學作意。遍知作意。正斷作意。已
斷作意。有分別影像所緣作意。無分別影像所緣作意。事邊際所緣作意。所作成辦所
緣作意。勝解思擇作意。寂靜作意。一分修作意。具分修作意。無間作意。殷重作意
。隨順作意。對治作意。順清淨作意。順觀察作意。力勵運轉作意。有間運轉作意。
有功用運轉作意。自然運轉作意。思擇作意。內攝作意。淨障作意。依止成辦所行清
淨作意。他所建立作意。內增上取作意。廣大作意。遍行作意
  緣法作意者。謂聞所成慧相應作意。緣義作意者。謂思修所成慧相應作意。緣身
受心法作意者。謂修念住者。如理思惟身等作意。勝解作意者。謂修靜慮者。隨其所
欲。於諸事相增益作意。真實作意者。謂以自相共相。及真如相。如理思惟諸法作意
。有學作意。略有二種。一者自性。二在相續。自性者。謂有學無漏作意。在相續者
謂有學一切善作意。如有學作意。當知無學作意二種亦爾。非學非無學作意者。謂一
切世間作意。遍知作意者。謂由此故遍知所緣而不斷惑。正斷作意者。謂由此故。俱
作二事。已斷作意者。謂斷煩惱後所有作意。有分別影像所緣作意者。謂由此故。修
緣分別體境毘鉢舍那。無分別影像所緣作意者。謂由此故。修緣分別體境奢摩他。事
邊際所緣作意者。謂由此故。了知一切身受心法所緣邊際。過此更無身受心法。所作
成辦所緣作意者。謂我思惟如此如此。若我思惟如是如是。當有如此如此。當辦如是
如是。及緣清淨所緣作意。勝解思擇作意者。謂由此故。或有最初思擇諸法。或奢摩
他而為上首。寂靜作意者。謂由此故。或有最初安心於內。或毘鉢舍那而為上首。一
分修作意者。謂由此故。於奢摩他毘鉢舍那。隨修一分。具分修作意者。謂由此故。
二分雙修。無間作意者。謂一切時無間無斷。相續而轉。殷重作意者。謂不慢緩加行
方便。此中由勝解思擇作意故。淨修智見。由寂靜作意故。生長輕安。由一分具分修
作意故。於諸蓋中。心得解脫。由無間殷重作意故。於諸結中。心得解脫。又由無間
作意故。終不徒然而捨身命。由殷重作意故。速證通慧。隨順作意者。謂由此故。厭

P. 78
壞所緣。順斷煩惱。對治作意者。謂由此故。正捨諸惑任持於斷。令諸煩惱遠離相續
。順清淨作意者。謂由此故。修六隨念。或復思惟隨一妙事。順觀察作意者。謂由此
故。觀諸煩惱斷與未斷。或復觀察自己所證。及先所觀諸法道理。力勵運轉作意者。
謂修始業未得作意者所有作意。有間運轉作意者。謂已得作意。於上慢緩修加行者所
有作意。有功用運轉作意者。謂即於此勇猛精進無有慢緩。修加行者所有作意。自然
運轉作意者。謂於四時決定作意。一得作意時。二正入已入根本定時。三修現觀時。
四正得已得阿羅漢時。思擇作意者。謂毘鉢舍那品作意。內攝作意者。謂奢摩他品作
意。淨障作意者。謂由此故。棄捨諸漏永害麁重。依止成辦所行清淨作意者。謂由此
故。依離一切麁重之身。雖行一切所緣境界。而諸煩惱不復現行。他所建立作意者。
謂諸聲聞所有作意。要從他音。乃能於內如理作意故。內增上取作意者。謂諸獨覺及
諸菩薩所有作意。以不從師而覺悟故。廣大作意者。謂諸菩薩為善了知生死過失。出
離方便發弘誓願。趣大菩提所有作意。遍行作意者。謂佛世尊現見一切無障礙智相應
作意。若諸菩薩遍於三乘及五明處方便善巧所有作意
  此中了相作意。攝緣法緣義。餘六作意。唯攝緣義。緣身等境四種作意。遍在七
攝。了相勝解加行究竟果作意。通攝勝解真實作意。觀察作意。唯攝勝解。餘三作意
。唯攝真實。此就前門。就餘門者。當知隨應七種作意皆攝。有學及非學非無學二種
作意。亦攝無學作意。謂清淨地了相作意。及加行究竟果作意。了相勝解觀察作意。
攝遍知作意。餘三作意。攝正斷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攝已斷作意。觀察作意。唯
攝有分別影像所緣作意。餘六作意。通攝二種。事邊際所緣作意。遍一切攝。所作成
辦所緣作意。若就初門。遍一切攝。就第二門。唯加行究竟果作意所攝。最初勝解思
擇作意。皆所不攝。若奢摩他而為上首。遍一切攝。若最初寂靜。若毘鉢舍那而為上
首。當知亦爾。前六作意。通攝一分及具分修。加行究竟果作意。唯攝具分修。無間
作意。殷重作意。遍一切攝。隨順作意。初二所攝。對治作意。遠離。加行。究竟。
二作意攝。及攝樂作意一分所攝。順清淨作意。唯攝樂一分所攝。順觀察斷未斷作意
。唯觀察作意所攝。此就斷對治說。若就所餘隨應當知。力勵運轉作意。皆所不攝。
有間有功用運轉作意。乃至攝樂作意所攝。自然運轉作意。加行究竟。及此果二作意
攝。思擇作意。了相所攝。內攝作意。勝解所攝淨障作意。遠離攝樂。觀察加行究竟
作意所攝。依止成辦所行清淨作意。唯加行究竟果作意所攝。他所建立內增上取作意
。一切作意所攝。廣大作意。皆所不攝。初遍行作意。加行究竟果攝。第二一切所攝
。又了相作意。若他所建立作意攝者。以聞他音及內如理作意定為其緣。若內增上取
作意攝者。唯先資糧以為其緣。所餘作意。前前後後傳為其緣。
  復次云何所緣差別。謂相差別。何等為相。略有四種。一所緣相。二因緣相。三
應遠離相。四應修習相。所緣相者。謂所知事分別體相。因緣相者謂定資糧。應遠離
相。復有四種。謂沈相掉相。亂相著相。應修習相。當知對治此四種相。何等沈相。
謂不守根門。食不知量。初夜後夜。不常覺寤勤修觀行。不正知住。是癡行性。耽著

P. 79
睡眠。無巧便慧。惡作俱行。欲勤心觀。不曾修習正奢摩他。於奢摩他未為純善。一
向思惟奢摩他相。其心惛闇。於勝境界不樂攀緣。何等掉相。謂不守根門等四。如前
廣說。是貪行性。樂不寂靜。無厭離心。無巧便慧。太舉俱行。如前欲等。不曾修舉
。於舉未善唯一向修。由於種種順隨掉法親里尋等動亂其心。何等亂相。謂不守根門
等四。如前應知。是鈍根性。多求多務。多諸事業。尋思行性。無巧便慧。無厭離心
。不修遠離。於勝境界。不樂攀緣。親近憒鬧方便間缺。不審了知亂不亂相。何等著
相。謂不守根門等四。如前應知。是鈍根性。是愛行性。多煩惱性。不如理思。不見
過患。又於增上無出離見。對治如是應遠離相。隨其所應。當知即是應修習相
  復有三十二相。謂自心相。外相。所依相。所行相。作意相。心起相。安住相。
自相相。共相相。麁相。靜相。領納相。分別相。俱行相。染污相。不染污相。正方
便相。邪方便相。光明相。觀察相。賢善定相。止相。舉相。觀相。捨相。入定相。
住定相。出定相。增相。減相。方便相。引發相。云何自心相。謂有苾芻。先為煩惱
染污心故。便於自心極善取相。如是如是心有染污。或無染污。由此方便。心處沈等
。由此方便。不處沈等。言沈等者。謂沈等四。乃至令心礙著之相。或復於彼被染污
心。云何外相。謂即於彼被染污心。了知自心被染污已。便取外相。謂光明相。或淨
妙相。或復餘相。為欲除遣諸煩惱故。或令彼惑不現行故。云何所依相。謂分別體相
。即是一切自身所攝五蘊。並種子相。云何所行相。謂所思惟彼彼境界。色乃至法。
分別體相。云何作意相。謂有能生作意故。於彼彼境界。所生識生。作是思惟。今我
此心由作意故。於境界轉。非無作意。此所思惟。名作意相。云何心起相。謂即次前
所說是一相。第二相者。謂心緣行緣名色相。此所思惟。名心起相。云何安住相。謂
四識住。即識隨色住等。如經廣說。此所思惟。名安住相。云何自相相。謂自類自相
。或各別自相。此所思惟。名自相相。云何共相相。謂諸行共相。或有漏共相。或一
切法共相。此所思惟。名共相相。云何麁相。謂所觀下地一切麁相。云何靜相。謂所
行上地一切靜相。云何領納相。謂隨憶念過去曾經諸行之相。云何分別相。謂思未來
諸行之相。云何俱行相。謂分別現在諸行之相。云何染污相。謂於有貪心。思惟有貪
心相。乃至。於不善解脫心。思惟不善解脫心相。云何不染污相。謂與此相違。當知
即是不染污相。此中已出離於斷。不修方便者。觀有貪等。修方便者。觀略下等。有
貪心者。謂貪相應心。或復隨逐彼品麁重。如是由纏及隨眠故。一切染污心。如應當
知。以能對治纏及隨眠故。成不染污。云何正方便相。謂所思惟白淨品因緣相相。云
何邪方便相。謂所思惟染污品因緣相相。既是思惟如是如是。不守根門住故。乃至。
不正知住故。如是如是心被染相。云何光明相。謂如有一於暗對治。或法光明慇懃懇
到。善取其相。極善思惟。如於下方。於上亦爾。如是一切治暗相故。建立此相。云
何觀察相。謂有苾芻。慇懃懇到。善取其相。而觀察之。住觀於坐者。謂以現在能取
。觀未來所取法。坐觀於臥者。謂以現在能取。觀過去所取。或法在後行觀察前行者
。謂以後後能取。觀前前能取法。此則略顯二種所取能取法觀。云何賢善定相。謂所

P. 80
思惟青瘀等相。為欲對治欲貪等故。何故此相說名賢善。諸煩惱中。貪最為勝。於諸
貪中。欲貪為勝。生諸苦故。此相是彼對治所緣故名賢善。云何止相。謂所思惟。無
分別影像之相。云何舉相。謂策心所取隨一淨妙。或光明相相。云何觀相。謂聞思修
慧所思惟諸法相。云何捨相。謂已得平等心。於諸善品增上捨相。云何入定相。謂由
因緣所緣應修習相故。入三摩地。或復已得而現在前。云何住定相。謂即於彼諸相。
善巧而取。由善取故。隨其所欲。於定安住。又於此定得不退法。云何出定相。謂分
別體所不攝。不定地相。云何增相。謂輕安定。倍增廣大。所思惟相。云何減相。謂
輕安定。退減陜小。所思惟相。云何方便相。謂二道相。或趣倍增廣大。或趣退減陜
小故。云何引發相。謂能引發略諸廣博文句義道。若無諍無礙妙願智等。若依三摩地
。諸餘力無畏等最勝功德。及能通達甚深句義微妙智慧。如是等相
  復次如是諸相。即前根本四相所攝。謂所緣相。具攝一切。因緣相亦爾。前與後
為因緣故。為令後後得明淨故。正方便相一切種別皆因緣相。如正方便。邪方便亦爾
。一是白品相。第二黑品相。諸染污相。唯應遠離。所餘諸相。唯應修習。於彼彼時
應修習故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一...<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volk1979 發表於 2014-6-16 04:14 PM

P. 81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二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二
  復次。云何修習所緣諸相作意。謂即於彼彼諸相。作意思惟。以思惟故。能作四
事。謂即修習如是作意。又能遠彼所治煩惱。又能練此作意及餘。令後所生轉更明盛
。又即修習此作意時。厭壞所緣。捨諸煩惱。任持斷滅。令諸煩惱遠離相續。是故修
習如是所緣諸相作意
  復次由四因緣。入初靜慮乃至有頂。謂因力。方便力。說力。教授力。云何因力
。謂曾隣近入靜慮等。云何方便力。謂雖不隣近入靜慮等。然由數習無間修力。能入
諸定。云何說力。謂於靜慮等增上緣法多聞任持。乃至廣說。即依此法。獨處空閑。
離諸放逸。勇猛精進。自策勵。住法隨法行。由此能入靜慮等定。云何教授力。謂於
親教軌範師所。成於隨一餘尊長所。獲得隨順初靜慮等。無倒教授。從此審諦作意思
惟。能入靜慮及諸餘定。如是顯示四觀行者。謂具因力者。方便力者。若利根者。及
鈍根者
  復次有四得靜慮者。一愛上靜慮者。二見上靜慮者。三慢上靜慮者。四疑上靜慮
者。云何愛上靜慮者。謂如有一先聞靜慮諸定功德。而不聞彼出離方便。於彼一向見
勝功德。勇猛精勤。由此因緣。入初靜慮或所餘定。如是入已。後生愛味。云何見上
靜慮者。謂如有一。從自師所或餘師所。聞諸世間皆是常等。如是方便入初靜慮乃至
有頂。能得清淨解脫出離。彼依此見。勇猛精勤。由是因緣。入初靜慮或所餘定。如
是入已。能自憶念過去多劫。遂生是見。我及世間皆是常等。從定起已。即於此見。
堅執不捨。復於後時。審思審慮。審諦觀察。謂由此故當得清淨解脫出離。云何慢上
靜慮者。謂如有一聞如是名諸長老等入初靜慮乃至有頂。聞是事已。遂生憍慢。彼既
能入靜慮等定。我復何緣。而不當入。依止此慢。勇猛精勤。由是因緣。入初靜慮及
所餘定。如是入已。後生憍慢。或入定已。作是思惟。唯我能得如是靜慮。餘不能得
。彼依此慢。復於後時。於諸靜慮。審思審慮。審諦觀察。云何疑上靜慮者。謂如有
一為性暗鈍。本嘗樂習奢摩他行。由此因緣。入諸靜慮或所餘定。如是入已。復於上
定勤修方便。為得未得。於四聖諦。勤修現觀。性暗鈍故不能速證聖諦現觀。由此因
緣。於餘所證。便生疑惑。依此疑惑。復於勝進。審思審慮。審諦觀察。
  復次。云何愛味相應靜慮等定。謂有鈍根。或貪行故。或煩惱多故。彼唯得聞初
靜慮等所有功德。廣說如前。愛上靜慮於上出離。不了知故。便生愛味。戀著堅住。
其所愛味。當言已出。其能愛味。當言正入。云何清淨靜慮等定。謂有中根或利根性
等。煩惱行或薄塵行。彼從他聞初靜慮等愛味過患及上出離。勇猛精進。入初靜慮或
所餘定。如是入已。便能思惟諸定過患。於上出離。亦能了知。不生愛味。云何無漏
靜慮等定。謂如有一是隨信行。或隨法行。薄塵行類。彼或先時於四聖諦。已入現觀
。或復正修現觀方便。彼先所由諸行狀相。入初靜慮或所餘定。今於此行此狀此相。

P. 82
不復思惟。然於諸色乃至識法。思惟如病如癰等行。於有為法。心生厭惡。怖畏制伏
。於甘露界。繫念思惟。如是方能入無漏定
  復次。云何順退分定。謂有鈍根下劣。欲解勤精進故。入初靜慮或所餘定。於喜
於樂。於勝功德。不堪忍故。從靜慮退。如如暫入諸定差別。如是如是還復退失。乃
至。未善調練諸根。云何順住分定。謂有中根或利根性。彼唯得聞諸定功德。廣說如
前。愛味相應。於所得定。唯生愛味。不能上進。亦不退下。云何順勝分定。謂有亦
聞出離方便。於所得定。不生喜足。是故於彼不生愛味。更求勝位。由此因緣。便得
勝進。云何順決擇分定。謂於一切薩迦耶中。深見過患。由此因緣。能入無漏。又諸
無漏名決擇分。極究竟故。猶如世間珠瓶等物。已善簡者名為決擇。自此已後。無可
擇故。此亦如是。過此更無可簡擇故。名決擇分
  復次。云何無間入諸等至。謂如有一得初靜慮乃至有頂。然未圓滿清淨鮮白。先
順次入乃至有頂。後逆次入至初靜慮
  復次。云何超越入諸等至。謂即於此已得圓滿清白故。從初靜慮無間超入第三靜
慮。第三無間超入空無邊處。空處無間超入無所有處。乃至廣說。逆超亦爾。以極遠
故。無有能超第三等至。唯除如來及出第二阿僧企耶諸大菩薩。彼隨所欲入諸定故
  復次。云何薰修靜慮。謂如有一已得有漏及與無漏四種靜慮。為於等至得自在故
。為受等至自在果故。長時相續入諸靜慮。有漏無漏更相間雜。乃至有漏無間無漏現
前。無漏無間還入有漏。當知齊此薰修成就。若於是處是時是事。欲入諸定。即於此
處此時此事能入諸定。是名於諸等至獲得自在。等至自在果者。謂於現法樂住。轉更
明淨。又由此故。得不退道。又淨修治解脫勝處及遍處等勝品功德能引之道。若有餘
取而命終者。由此因緣。便入淨居。由軟中上品修諸靜慮有差別故。於一切處受三地
果。如前有尋有伺地已廣分別。修習無尋唯伺三摩地故。得為大梵。由軟中上。上勝
上極品。薰修力故。生五淨居。當知因修清淨靜慮定故。生靜慮地。不由習近愛味相
應。既生彼已。若起愛味。即便退沒。若修清淨。還生於彼。或生下定。或進上定。
先於此間。修得定已。後往彼生。何以故。非未離欲得生彼故。非諸異生未修得定能
離欲故。又非此間及在彼處入諸等至樂有差別。唯所依身而有差別
  復次。已說修習作意相差別。云何攝諸經宗要。謂八解脫等。如經廣說。
  八解脫者。謂如前說。有色觀諸色等。前七解脫。於已解脫。生勝解故。名為解
脫。第八解脫。棄背想受故名解脫。云何有色觀諸色。謂生欲界。已離欲界欲。未離
色界欲。彼於如是所解脫中。已得解脫。即於欲界諸色。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而
生勝解。由二因緣。名為有色。謂生欲界故。得色界定故。又於有光明。而作勝解故
。問觀諸色者。觀何等色。復以何行。答欲界諸色。於諸勝處所制少色。若好若惡若
劣若勝。如是於多。乃至廣說。何故修習如是觀行。為淨修治能引最勝功德方便。何
等名為最勝功德。謂勝處。遍處。諸聖神通。無諍願智。無礙解等。雖先於彼欲界諸
色已得離欲。然於彼色未能證得勝解自在。為證得故。數數於彼思惟勝解。云何內無

P. 83
色想觀外諸色。謂生欲界。已離色界欲。無色界定不現在前。又不思惟彼想明相。但
於外色而作勝解。若於是色已得離欲。說彼為外。由二因緣。名內無色想。謂已證得
無色等至。亦自了知得此定故。不思惟內光明相故。餘如前說。云何淨解脫身作證具
足住。謂如有一已得捨念圓滿清白。以此為依。修習清淨聖行圓滿名淨解脫。何以故
。三因緣故。謂已超過諸苦樂故。一切動亂已寂靜故。善磨瑩故。身作證者。於此住
中。一切賢聖多所住故。云何空無邊處解脫。謂如有一於彼空處已得離欲。即於虛空
思惟勝解如是。識無邊處解脫。於彼識處已得離欲。即於是識思惟勝解。無所有處解
脫者。謂已得無所有處。於識無邊處思惟勝解。有頂解脫。更不於餘而作勝解。乃至
遍於想可生處。即於是處應作勝解
  復次。先已修治作意勝解。後方能起勝知勝見故名勝處。此勝當知復有五種。一
形奪卑下故名為勝。謂如有一以己勝上工巧等事形奪他人置下劣位。二制伏羸劣故名
為勝。謂如有一以己強力摧諸劣者。三能隱蔽他故名為勝。謂瓶盆等能有覆障。或諸
藥草呪術神通有所隱蔽。四厭壞所緣故名為勝。謂厭壞境界捨諸煩惱。五自在迴轉故
。名為勝。謂世君王隨所欲為處分臣僕。於此義中。意顯隱蔽及自在。勝前解脫中勝
解自在。今於勝處制伏自在。觀色少者。謂諸有情資具等色。觀色多者。謂諸宮殿房
舍等色。言好色者。謂美妙顯色。一向淨妙故。與此相違。名為惡色。言劣色者。謂
聲香味觸不可意色。與此相違。當知勝色。此四顯色。有情資具宮殿等攝。言勝知者
。謂數數隱蔽所緣勝解。有如是想者。謂有制伏想也
  復次。由諸遍處於勝解事生遍勝解故名遍處。言無二者。謂諸賢聖無我我所二差
別故。言無量者。遍一切故。何故遍處。唯就色觸二處建立。由此二種共自他身遍有
色界常相續故。眼等根色。唯屬自身。香味二塵。不遍一切。聲聲有間。是故不說。
如是有色諸遍處。定色界後邊。於無色中。空遍一切故立遍處。識所行境遍一切故。
亦立遍處
  復次修觀行者。先於所緣思惟勝解。次能制伏。既於制伏得自在。已後即於此遍
一切處。如其所欲而作勝解。是故此三如是次第。八色遍處。善清淨故。能引賢聖勝
解神通。及於諸事轉變神通。如其勝解。隨所轉變。皆能成就。又能變作金銀等物。
堪有所用。由識遍處善清淨故。便能引發無諍願智無礙解等諸勝功德。由空遍處善清
淨故。隨其所欲皆轉成空。譬如世間凡鐵金師。初和泥等未善調練。解脫位亦爾。如
善調練。勝處位亦爾。如調練已隨欲轉變。遍處位亦爾
  復次。三三摩地者。云何空三摩地。謂於遠離有情命者及養育者數取趣等。心住
一緣。當知空性略有四種。一觀察空。謂觀察諸法空無常樂。乃至。空無我我所等。
二彼果空。謂不動心解脫。空無貪等一切煩惱。三者內空。謂於自身空。無計我我所
及我慢等一切僻執。四者外空。謂於五欲空無欲愛。如說我已超過一切有色想故。於
外空身作證具足住。乃至廣說。此中緣妙欲想。名為色想。此想所起貪欲斷故。說為
外空。又修行者。由彼果空。或時作意思惟外空。或時作意思惟內空。由觀察空或時

P. 84
思惟內外空性。由此力故。心俱證會。設復於此內外空性。不證會者。便應作意思惟
無動。言無動者。謂無常想。或復苦想。如是思惟。便不為彼我慢等動。由彼不為計
我我慢乃至廣說動其心故。便於二空心俱證會。云何無願心三摩地。謂於五取蘊。思
惟無常。或思惟苦。心住一緣。云何無相心三摩地。謂即於彼諸取蘊滅。思惟寂諍。
心住一緣。如經言。無相心三摩地。不低不昂。乃至廣說。云何名為不低不昂。違順
二相不相應故。又二因緣入無相定。一不思惟一切相故。二正思惟無相界故。由不思
惟一切相故。於彼諸相不厭不壞。惟不加行作意思惟。故名不低。於無相界正思惟故
。於彼無相不堅執著。故名不昂。此三摩地略有二種。一者方便。二方便果。言方便
者。數數策勵。思擇安立。於彼諸相。未能解脫。由隨相識。於時時中。擾亂心故。
彼復數數自策自勵。思擇安立。方能取果。解脫隨相。於此解脫又解脫。故不自策勵
思擇而住。是故名為極善解脫。若數策勵。思擇安立。方得住者。雖名解脫。非善解
脫。又曉了果。曉了功德者。謂煩惱斷究竟故。現法樂住究竟故。又復滅道俱應曉了
。即此二種。隨其次第。名曉了果曉了功德。又諦現觀阿羅漢果。俱應曉了。於見道
位中。名曉了果。於阿羅漢果。名曉了功德。若於此處無有彼物。由此道理觀之為空
。故名空性。即所觀空。無可希願。故名無願。觀此遠離一切行相故名無相。何故此
中先說空性。餘處宣說無常故苦。苦故無我。後方說空。謂若無無我。無常苦觀終不
清淨。要先安住無我之想。從此無間方得無願。是故經言。諸無常想。依無我想。而
得安住。乃至廣說。彼於無常。觀無我已。不生希願。唯願無相專求出離。故此無間
宣說無相
  復次云何有尋有伺三摩地。謂三摩地。尋伺相應。云何無尋唯伺三摩地。謂三摩
地唯伺相應。大梵修已為大梵王。云何無尋無伺三摩地。謂三摩地。尋伺二種。俱不
相應。修習此故。生次上地乃至有頂。唯除無漏諸二摩地。云何無尋無伺三摩地相。
謂於尋伺。心生棄捨。唯由一味。於內所緣。而作勝解。又唯一味平等顯現
  復次云何小三摩地。謂或由所緣故。小觀少色故。或由作意故小。小信小欲小勝
解故。云何大三摩地。謂或由所緣故大。觀多色故。而非無邊無際觀諸色故或由作意
故大。上信上欲上勝解故。而非無邊無際信欲勝解故。云何無量三摩地。謂或由所緣
故。無量無邊無際觀諸色故。或由作意故。無量無邊無際信欲勝解故。此中大心三摩
地者。謂於一樹下想諸天光而生勝解。乃至廣說。無量三摩地者。謂四無量。云何於
一樹下想諸天光而生勝解。謂於欲界極厭壞已得初靜慮。為令此定善清淨故。更修方
便。又聞諸天身帶光明。便思惟彼身光明相遍一樹下乃至大地大海邊際。發生勝解。
由三摩地。後後轉增。有差別故。令所生起而有差別。云何作意得成唯二。謂隨勝解
分齊。施設作意故。云何作意唯二為緣修成唯二。謂即由此作意力故。施設所修定有
差別。圓滿清淨轉增勝故。云何以修唯二為緣行成唯二。謂如如善修定轉增勝。如是
如是施設所感生有差別。云何以行唯二為緣補特伽羅建立唯二。謂此因緣所生有情。
施設高下勝劣差別。問初二靜慮諸天光明有何差別。答如末尼珠外有光明內無光明。

P. 85
初靜慮身亦復如是。外放光明內則不爾。譬如明燈外發光明內自照了。第二靜慮身亦
如是。若內若外俱有光明。是故經說彼地已上唯一種身。非於下地
  復次云何建立四無量定。謂諸有情有三品故。一者無苦無樂。二者有苦。三者有
樂。如其次第。欲與其樂。欲令離苦。欲令其樂永不相離。於彼作意。有四種故。如
其次第。建立四種。謂由與樂作意故。拔苦作意故。樂不相離隨喜作意故。建立前三
。即於此三欲與樂等。為欲令彼不樂思慕不染污作意故。瞋恚不染污作意故。貪欲不
染污作意故。建立於捨。經言以慈俱心。乃至廣說。現前饒益故名慈俱。饒益相故名
慈善友。其饒益相略有二種。一欲利益。二欲安樂。此二種相。一切無量之所顯示。
無怨者。離惡意樂故。無敵者。離現乖諍故。無惱害者。離不饒益事故。廣者。所緣
廣大故。大者。利益安樂思惟最勝故。無量者。果無量故。如四大河眾流雜處。善修
習者。極純熟故。設有問言。慈俱等心有何等相。故次答言。勝解遍滿具足而住。勝
解遍滿者。增上意樂勝解周普。義具足者。圓滿清白故。住者。所修觀行日夜專注時
專注故。問如經言。善修習慈極於遍淨。乃至廣說。此何密意。答第三靜慮。於諸樂
中其樂最勝。憶念此樂。修習慈心。慈最第一故。說修慈極於遍淨。憶念空處。修習
悲心。亦最第一。以修悲者樂欲拔苦。無色界中。遠離眾苦斷壞等苦。彼都無故。是
故憶念無邊空處。修悲等至。作如是念。當令一切有苦有情。到無眾苦及所依處。修
喜定者。亦常憶念無邊識處。慶諸有情所得安樂。作如是念。當令一切有情之類受無
量樂。猶如識處。識無限量。是故憶念識無邊處。修習喜定。為最第一。修捨定者。
亦常憶念無所有處。作如是念。無所有處無漏心地最為後邊。捨最第一。如阿羅漢苾
芻一切苦樂不苦不樂現行位中皆無染污。當令一切有情之類得如是捨。是故憶念無所
有處。修習捨定為最第一。如是一切皆是聖行。唯聖能修。故經宣說覺分俱行
  復次。云何一分修三摩地。謂於此中。或唯作意思光明相。或唯作意思惟色相。
而入於定。如是二種隨其次第。或了光明或覩眾色。云何具分修三摩地。謂俱思惟而
入於定。亦了光明亦見眾色。如是修習光明定者。定難差別。有十一種。所謂疑等。
如經廣說。問此誰難耶。答三摩地相。相有二種。謂所緣相。及因緣相。用彼為依住
三摩地。若退彼相便不能住。此中最初於所顯現光明色相。不善知故。便覺有疑。方
便緩故。有不作意。如於眾色不欲見者。或閉於目。或復背面。此觀行者。於諸色中
不欲作意。亦復如是。由不善守根門等故。有身麁重。多習睡眠。或多覺悟。便增惛
睡不見眾色。設有所見而不圓滿。為此二事極作功用。力勵思惟。故有太過勇猛精進
。由有太過策勵過故。還極下劣。如急捉持斥鷃鳥者。彼唯思求光明之相。此與見色
若俱生時。悕一得二。便生踊躍。猶如有人得二伏藏。遍於諸方欻然並見不祥之色便
生大怖。猶如有人兩邊旋轉卒起。彼於行時或復住時。於世雜類起種種想。如是外想
。與定為難。或復因其所修習定。謂己為勝。觀他為劣。便自高舉。如是亦得名種種
想。或多言論。或久尋思。令身疲勞。心不得定。如是多言與定為難。若從定生光明
之相及見色時。便捨內修相續作意願樂。於外諦視眾色故。極思察與定為難。如是諸

P. 86
難。隨其所應障三摩地。所緣境相及因緣相。或有遇此退失所緣因緣相故。如其次第
二相俱沒
  復次云何喜俱行三摩地。謂初二靜慮諸三摩地。云何樂俱行三摩地。謂第三靜慮
諸三摩地。云何捨俱行三摩地。謂第四靜慮已上諸三摩地
  復次云何修定為得現法樂住。謂於四種現法樂住。方便道中所有修定。及未圓滿
清淨鮮白諸根本地所有修定。為顯修習未曾得定。是故世尊說初靜慮前方便道。云何
修定為得智見。謂諸苾芻。於光明相。慇懃懇到審諦而取。如經廣說。當知此在能發
天眼前方便道所有修定。此中天眼於諸色境能照能觀說名為見。能知諸天如是名字如
是種類。乃至廣說。如勝天經。是名為智。云何修定生分別慧。謂諦現觀預流果向方
便道中所有修定。或為修習諸無礙解。云何修定為盡諸漏。謂阿羅漢果方便道中所有
修定
  復次云何五聖智三摩地。謂我此三摩地是聖無染無執。廣說如經。此中示現五行
相智。謂自體智。補特伽羅智。清淨智。果智。入出定相智。聖者。善故名聖。又無
漏故名聖。無染者。顯善聖性。無執者。顯無漏聖性。非凡夫所近者。謂諸佛及聖弟
子所親近故。是聰叡所讚者。謂即彼所稱讚故。是諸聰叡同梵行者。常不訶毀者。謂
一切時常稱讚故。非如世間初靜慮等為背下地修方便故。先以靜相而稱讚之。為趣上
地修方便故。後以麁相而復呵毀。寂靜者。所治煩惱永寂靜故。微妙者。自地煩惱不
愛味故。得安隱道者。所得之道無退轉故。證心一趣者。已得無尋無伺地故。現在安
樂者。能得現法樂住故。後樂異熟者。引無餘依涅槃樂故。正念而入者。善取能入三
摩地相。無忘失故。正念而出者。善取能出三摩地相。無忘失故
  復次云何聖五支三摩地。謂諸苾芻。即此身內離生喜樂。廣說如經。離生喜樂者
。謂初靜慮地所攝喜樂。所滋潤者。謂喜所潤。遍滋潤者。謂樂所潤。遍充滿者。謂
加行究竟作意位。遍適悅者。謂在已前諸作意位。由彼位中亦有喜樂時時間起。然非
久住。亦不圓滿。於此身中。無有少分而不充滿者。謂在加行究竟果作意位。譬如黠
慧能沐浴人。或彼弟子者。當知喻於修觀行者。銅器瓦器或蜯蛤器者。喻為離欲生喜
樂故教授教誡。細沐浴末者。喻能順彼出離尋等。水澆灌者。當知喻於尋清淨道。沐
浴摶者。以喻於身。帶津膩者。喻喜和合。膩所隨者。喻樂和合。遍內外者。喻無間
隙喜樂和合。不強者。喻無散動。不弱者。喻無染污亦無愛味。又於第二喻有差別。
山者喻於無尋伺定。尖頂者。喻於第二靜慮。無尋無伺於所緣境一味勝解。泉者。喻
於內等淨支。水軸者。謂水傍流出。水索者。謂水上涌出。此二種喻。如其次第。顯
示喜樂。滋潤等言。如前解釋。無不充滿者。當知喻於無間相應。又於第三喻有差別
。如嗢鉢羅等。離喜之樂。彼相應法。及所依身。當知亦爾。水喻離喜無尋伺定。喜
發踊躍。由無彼故。喻花胎藏沒在水中。又於第四喻有差別。清淨心者。謂與捨念清
淨相應。超過下地諸災患故。鮮白者。謂性是善。自地煩惱無愛味故。何故復以長者
為喻。謂彼所作皆審悉故。不放逸故。思惟籌量觀察勝故。於增減門無不知故。證得

P. 87
清淨第四靜慮者。亦復如是。凡有所為審諦圓滿無諸放逸。於一切義無不了知。其性
捷利。八經九經以為喻者。由堅緻故。顯蚊虻等不能侵損。首足皆覆者。若有二失容
可侵損。謂衣薄故。有露處故。今此顯示二失俱無。此定亦爾。其心清淨鮮白周遍。
一切散動所不能侵。堪忍寒暑乃至他所呵叱惡言。及內身中種種苦受。又於第五喻有
差別。於所觀相慇懃懇到等。當知已如前釋。謂審觀察三世諸行。於能觀察又復觀察
。是此中總義。何等名為聖三摩地。云何建立五支差別。謂四靜慮中所有聖賢心一境
性。及於安立審諦觀察。如是名為聖三摩地。依於四種現法樂住。建立四支。依審觀
察緣起法故。又為斷除餘結縛故。建立第五。當知此由二因緣故。建立五支。
  復次。云何有因有具聖正三摩地。當知善故。及無漏故。說名為聖。有五道支名
此定因。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具有三種。所謂正見正精進正念。
此中薄伽梵總說。前七道支與聖正三摩地。為因為具隨其所應。差別當知。謂由前導
次第義故。立五為因。於三摩地資助義故。立三為具。云何正見等前導次第義。謂先
了知世間實有真阿羅漢正行正至。便於出離。深生樂欲。獲得正見。次復思惟。何當
出離居家迫迮。乃至廣說。從此出家受學屍羅。修治淨命。是名正語正業正命。此正
見等。於所對治邪見等五。猶未能斷。還即依止此五善法。從他聞音。展轉發生聞慧
正見。為欲斷除所治法故。又為修習道資糧故。方便觀察。次依聞慧。發生思慧。復
依思慧。發生修慧。由此正見。於諸邪見。如實了知此是邪見。於諸正見。如實了知
此是正見。乃至正命。如實知已。為欲斷除邪見等故。及為圓滿正見等故。發勤精進
。若由此故。能斷所治。集能治法。令其圓滿。是名正念。此念即是三摩地分故。亦
兼說正三摩地。若是時中。捨邪見等。令不復生。修正見等。令得圓滿。即於如是方
便道中。亦能棄捨邪精進念。兼能修滿正精進念。若於是時。於彼諸法。能斷能滿。
即於此時。聖正三摩地。亦得圓滿。此中由慧為導首。於增上戒。先自安處。次聞他
音。如理作意。及增上戒學。二為依止。於方便道中。發生增上心學。及增上慧學。
此中正念。名增上心學。正見正精進。名增上慧學。如是三學。於修聖正三摩地時。
皆得圓滿
  復次。云何金剛喻三摩地。謂最後邊學三摩地。此三摩地最第一故。最尊勝故。
極堅牢故。上無煩惱能摧伏故。摧伏一切諸煩惱故。是故此定名金剛喻。譬如金剛其
性堅固。諸末尼等不能穿壞。穿壞一切末尼寶等。此定亦爾。故喻金剛
  復次。云何五現見三摩鉢底。謂諸苾芻。即於此身等。廣說如經。已見諦者修此
等至。是故名為現見等至。是諸修道所斷煩惱制伏對治。斷滅對治。及觀察斷。當知
此中總略體性。初不淨觀。方便念住。以為依止。為令欲貪不現行故。觀察內身種種
不淨。第二不淨觀。即彼念住以為依止。乃至。觀察骨人之相。為令彼貪不現行故。
觀察此身種種不淨。當知齊此名具觀察一切不淨。最極通達者。是青瘀等觀。品類次
第極逾越義。初不淨觀觀察內身現前安住種種不淨。後不淨觀。通達法性。觀察此身
有如是法有如是性。乃至廣說。觀識流轉者。觀察此識生滅相續。或觀生身展轉相續

P. 88
。謂麁觀察行緣識等。或觀剎那展轉相續。謂細觀察若有貪心離貪心等品類差別。荏
苒過度彼彼日夜。剎那臘縛。牟呼栗多。於其中間。非一眾多種種心識異生異滅。觀
察有學未離欲者俱住二世。已離欲者惟住他世。阿羅漢果俱無所住。如是名為觀察。
  於斷勝處等至遍處等至。如前已說
  復次。云何無想三摩鉢底。謂已離遍淨欲。未離上欲。求出離想作意為先。諸心
心法滅。問以何方便入此等至。答觀想如病如癰如箭。入第四靜慮。修背想作意。於
所生起種種想中。厭背而住。唯謂無想寂靜微妙。於無想中持心而住。如是漸次離諸
所緣。心便寂滅。於此生中。亦入亦起。若生於彼。唯入不起。其想若生便從彼沒
  復次。云何滅盡三摩鉢底。謂已離無所有處欲。暫安住想作意為先。諸心心法滅
。問以何方便。入此等至。答若諸聖者。已離無所有處欲。或依非想非非想處相而入
於定。或依滅盡相而入於定。依非想非非想處相而入定者。謂於此上心深生厭捨。非
想非非想處進趣所緣皆滅盡故。心便寂滅。依滅盡相而入定者。亦復如是。將欲趣入
滅盡定時。有二種法。多有所作。謂奢摩他。毘鉢舍那。云何奢摩他。云何毘鉢舍那
。云何此二多有所作。謂於此義中八次第定名奢摩他。所有聖慧名毘鉢舍那。於此二
中隨闕一種即不能入滅盡等至。要具此二方能趣入。是故此二多有所作。問入滅定時
云何次第滅三種行。答此有二種。謂行時住時。若於行時。亦起言說。於初靜慮有此
作用。有語行故。若於住時。從第二靜慮已上次第定力。彼三種行次第而滅。當知出
時。由逆次第次第而起。問滅盡定中。諸心心法並皆滅盡。云何說識不離於身。答由
不變壞諸色根。中有能執持轉識種子阿賴耶識。不滅盡故。後時彼法從此得生。問入
滅定時。無有分別。我當入定。我當出定。正在定時。心寂滅故。遠離加行。將出定
時。心先滅故。亦無作意。云何能入云何能出。答先於其心善修治故。若有諸行諸狀
諸相。能入於定。能出於定。於彼修習極多修習。由修習故。任運能入。任運能出。
云何出滅定時。觸三種觸。一不動觸。二無所有觸。三無相觸。謂出定時。多由三境
而出於定。一由有境。二由境境。三由滅境。由此三境。於出定時。如其次第。觸三
種觸。緣於有境。而出定時。無有我慢擾動其心。謂此為我而起我慢。或計未來我當
有等。乃至廣說。是故說言觸不動觸。緣於境境而出定時。無貪所有無瞋所有無癡所
有。是故言觸無所有觸。緣於滅境而出定時。於一切相不思惟故緣無相界。是故說言
觸無相觸。如是已說靜慮解脫等持等至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二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volk1979 發表於 2014-6-16 04:16 PM

P. 89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三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三
  復次。如世尊言。汝等苾芻。當樂空閑勤修觀行內心安住正奢摩他者。謂能遠離
臥具貪著。或處空閑。或坐樹下。繫念現前。乃至廣說。名樂空閑。當知此言顯身遠
離。若能於內九種住心。如是名為內心安住正奢摩他。當知此言顯心遠離。若樂處空
閑。便能引發內心安住正奢摩他。若內心安住正奢摩他。便能引發毘鉢舍那。若於毘
鉢舍那善修習已。即能引發於諸法中如實覺了
  復次。如世尊言。汝等苾芻。於三摩地。當勤修習無量常委安住正念者。謂先總
標。於三摩地。勤修習已後。以三事別顯修相。無量者。謂四無量。常委者。謂常有
所作。及委悉所作故名常委。安住正念者。顯於四念住。安住其心。何故說此三種修
相。謂依二種圓滿故。一者世間圓滿。二者出世圓滿。修無量故。便能引發世間圓滿
。修正念故。便能引發出世圓滿。常委修故。於此二種速得通達。由此因緣。處二中
說。是故但說三種修相。又無量者。顯奢摩他道。住正念者。顯毘鉢舍那道。常委者
。顯此二種速趣證道。又無量者。顯趣福德行。住正念者。顯趣涅槃行。常委者。顯
趣二種速圓滿行。先於奢摩他善修習已後與毘鉢舍那方得俱行。修此二種三摩地故。
如實覺了所知境界
  復次。如世尊言。修靜慮者。或有等持善巧。非等至善巧。廣說如經。嗢柁南頌
。云何等持善巧。謂於空等三三摩地得善巧故。云何非等至善巧。謂於勝處遍處滅盡
等至不善巧故。云何等至善巧非等持善巧。謂於十種遍處等至及無想等至。若入若出
俱得善巧。非於三三摩地。云何俱善巧。謂於彼二俱善巧故。云何俱不善巧。謂於彼
二俱不善巧故。如是於先所說等持等至中。隨其所應當善建立。又說等持善巧非等至
善巧者。謂於等持名句文身。善知差別。非於能入等至諸行狀相差別。云何等至善巧
非等持善巧。謂如有一善知能入隨一等至諸行狀相。亦能現入。而不善知此三摩地名
句文身差別之相。亦不能知我已得入如是如是等持差別。有諸菩薩。雖能得入若百若
千諸三摩地。而不了知彼三摩地名句文身。亦不能知我已得入如是如是等持差別。乃
至。未從諸佛所聞。及於已得第一究竟諸菩薩所而得聽聞。或自證得第一究竟。云何
為住。謂善取能入諸三摩地諸行狀相。善取彼故。隨其所欲能住於定。於三摩地無復
退失。如是若住於定。若不退失。二俱名住。云何為出。謂如有一於能入定諸行狀相
。不復思惟。於不定地。分別體相所攝定地不同類法。作意思惟出三摩地。或隨所作
因故。或定所作因故。或期所作因故。而出於定。隨所作者。謂修治衣鉢等諸所作業
。定所作者。謂飲食便利。承事師長等諸所作業。期所作者。謂如有一先立期契。或
許為他當有所作。或復為欲轉入餘定。由此因緣出三摩地。何等為行。謂如所緣作種
種行而入於定。謂麁行靜行。病行癰行。箭行無常行等。若於彼彼三摩地中。所有諸
行。何等為狀。謂於諸定臨欲入時便有此定相狀先起。由此狀故。彼自了知我於如是

P. 90
如是相定。不久當入。或復正入。彼教授師由此狀故。亦了知彼不久當入如是如是相
定。何等為相。謂二種相。一所緣相。二因緣相。所緣相者。謂分別體。由緣此故。
能入諸定。因緣相者。謂定資糧。由此因緣。能入諸定。謂隨順定教誡教授。積集諸
定所行資糧。修俱行欲厭患有心。於亂不亂審諦了知。及不為他之所逼惱。或人所作
。或非人所作。或音聲所作。或功用所作。云何調善。謂若三摩地猶為有行之所拘執
。如水被持。或為法性之所拘執。不靜不妙非安隱道。亦非證得心一趣性。此三摩地
不名調善。不隨所樂安隱而住。與此相違名為調善。云何猶為有行拘執。謂由誓願俱
行思故。制伏外緣持心。於定又於作意要由功用方能運轉。不令內心於外流散。故作
是說如水被持。云何法性之所拘執。謂觀下地為麁法性。觀於上地為靜法性。寂靜微
妙得安隱道。及能證得心一趣性。如五聖智三摩地中已略解釋。云何所行。謂三摩地
所行境界。由所得定。過此已上不能知故。如初靜慮不能觀見第二靜慮。如是根度。
數取趣度。亦不能知。云何引發。謂能略攝廣文句義。及能成辦諸勝功德。云何等愛
。謂慚愧愛敬信。正思惟。正念。正知。根護。戒護。及無悔等。樂為最後。由隨樂
故。心便得定。與此相違。名不等愛。云何等愛亦不等愛。謂如有一於慚愧等少分成
就。少不成就。謂具慚愧。而無愛敬。乃至廣說。云何為增。謂所得定轉復增長。云
何為減。謂所得定還復退失。云何方便。謂趣彼二道。又止舉捨。當知如前止等相中
已具分別
  復次如分別靜慮經言。有靜慮者。即於興等。謂之為衰。乃至廣說。此中四轉。
當知二時顛倒。謂於三摩地。若退墮時。若勝進時。趣退及退。俱名為衰。趣勝進道
及與勝進。俱名為興。云何應知於三摩地進時顛倒。彼謂我今退失離生喜樂。我今退
失勝三摩地。謂靜慮者。勤修習故。心趣寂靜隨捨行故。從初靜慮入於第二靜慮近分
。然於此事不善了知。於此位中初靜慮地喜樂已過。第二靜慮地中所有喜樂猶未能得
。便作是念。於今退失離生喜樂。遂還從彼退攝其心。當知如是修靜慮者。其心顛倒
。云何應知於三摩地退時顛倒。謂如有一得初靜慮。為涅槃故。積集資糧。彼於涅槃
。已得所修資糧圓滿。由此因緣。或由功用。或復任運。起如是想作意現前。由如是
想作意故。於諸色中乃至識中。了知如病乃至無我。由如是想作意故。從此無間因世
間定所生喜樂不復現行。便作是念。我今退失定生利益及所依止。遂還從彼退攝其心
。如是當知修靜慮者。於三摩地退失顛倒。云何當知於三摩地退失無倒。謂如有一得
初靜慮。便生喜足。不求上進。唯起愛味。由起如是欲俱行想作意故。遂便退失近欲
界定。彼於此衰能了是衰。由此因緣。當知無倒。又由所得靜慮定故。自譽毀他。謂
我所得此靜慮定非餘能得。由起如此欲俱行想作意故。所有蓋纏。轉增轉厚。便從定
退。彼於此衰能了是衰。又以所得靜慮諸定。顯示於他。為諸國王及王臣等當供養我
。從定起已。尋思此事。由如是欲俱行想作意故。所有蓋纏。轉增轉厚。餘如前說。
如是當知修靜慮者。於三摩地。退失無倒。第二無倒。翻初無倒。應知其相。此二無
倒。亦於二時。應知其相。由依如是倒無倒處。安立四轉

P. 91
  復次如分別四撿行定經中。由四種相。撿行一切三摩地等。謂此等持是順退分。
乃至。此是順決擇分。云何撿行。謂此是劣分。此是勝分。此殊勝分。此最勝分。如
其次第。此復云何。謂修定者。從初靜慮還退出已。於諸靜慮。不復樂入。亦不思惟
此行狀相。然欲俱行諸想作意。數數現前。如先所說。從彼起已。隨念愛味。當於爾
時。修靜慮者。應自撿行。我三摩地。今成退劣。又修定者。從初靜慮還退出已。得
聞隨順此定教法。謂初靜慮諸行狀相。慇懃懇到。善取其相。令所得定堅住不忘。如
是隨念順定法故。成順住分。當於爾時。應自撿行。我三摩地。已成其勝。我三摩地
。已得安住。非退非進。非趣決擇。又靜慮者。從初靜慮還退出已。得聞隨順第二靜
慮教授之法。既得聞已。第二靜慮道俱行諸想作意。數數現前。當於爾時。應自撿行
。我三摩地。已成殊勝。非退非住。唯是勝進。非趣決擇。又修定者。從初靜慮還退
出已。聞苦諦等相相應教法。既得聞已。苦諦等俱行諸想作意。順決擇分數數現前。
彼於爾時。當自撿行。我三摩地。已成最勝。非退非住。亦非勝進。然趣決擇
  復次如經言。有眼有色。乃至。有意有法。而諸苾芻。於此諸法。若實若有。都
不領受。尚不受想。何況無想。此復云何。謂諸苾芻。於初靜慮具足安住。由此因緣
。厭壞眼色乃至意法。由厭壞故。威勢映奪。遂於眼中。無有眼想。然有其想。乃至
。於法無有法想。然有其想。云何有想。謂於眼等作意思惟。是苦是集。或是病等。
彼於諸法不受自相。如是。乃至無所有處。此中正說無漏作意。云何名為不受無想。
謂不思惟一切相故。於盡滅中。思惟寂靜。此中意說離諸相想。名為無想。又說安住
滅盡定者。一切諸想皆不生起
  復次。如經中說四種趣道。云何宴坐於諸法中思惟簡擇。謂有苾芻。先已證得初
靜慮等。而未見諦。由聽正法。及多聞故。而能宴坐。依三摩地。於苦等諦。發起現
觀。如是行者。依增上心。修增上慧。又有苾芻。如實知苦。乃至知道。而未證得初
靜慮等。彼便宴坐。思惟諸法。如是行者。依增上慧。修增上心。第三行者。名為俱
得。奢摩他毘鉢舍那。雙雜轉故。第四行者。先已證得初靜慮等。未聽正法。未習多
聞。後從大師。或餘尊所。聞見諦法。或復得聞斷餘結法。由此得入真諦現觀。或復
證得阿羅漢果。彼既證得出離所引。大善喜悅。由能制伏諸掉舉心。復還宴坐。如是
坐已。安心住於靜慮等至。最初趣道。引見道故。第二第三。引修道故。第四趣道。
為俱引故
  復次。如經中說。有四淨勝。為求清淨。此最為勝。故名淨勝。云何為淨。云何
為勝。謂所得所證所引戒等。若圓滿若攝受。是名為淨。發勤精進。未滿令滿。是名
為勝。云何屍羅圓滿攝受。謂若有一雖住具戒。亦能守護別解脫律儀。而於軌則及所
行中。未能具足。未於小罪深見怖畏。此於屍羅。未名圓滿。若於一切皆悉滿足。乃
名圓滿。如是名為屍羅圓滿。若於長時串修習故。便於根門善守而住。廣說乃至。即
於屍羅攝成自體自性安住。如是名為屍羅攝受。云何三摩地圓滿。謂若已得加行究竟
果。或第四靜慮。乃名圓滿。於此下位。皆未圓滿。云何三摩地攝受。謂彼所得三摩

P. 92
地等。後時清淨。又三摩地。不為有行之所拘執。乃至廣說。云何見圓滿。謂聞他音
。及如理作意故。正見得生。由此正見。雖能知苦乃至知道。若未如實。猶不得名正
見圓滿。若能於彼。如實了知。爾時方名正見圓滿。云何見攝受。謂於後時諸漏永盡
。乃至廣說。云何解脫圓滿。謂若由有學智見。解脫貪等。未名圓滿。若由無學智見
。得解脫者。乃名圓滿。云何解脫攝受。謂若行若住。常不退失現法樂住。如是名為
解脫攝受
  復次。如經言。心清淨行苾芻。於時時間。應正作意思惟五相。乃至廣說。方便
勤修。增上心者。乃得名為心清淨行。諸惡不善欲等尋思。及親里等所有尋思。皆於
此行。能為障礙。略有三種補特伽羅。由軟中上尋思。行者有差別故。初由正思惟所
餘相故。令彼尋思不復現行。第二由見尋思深過患故。或復不念不思惟故。令彼尋思
不復現行。云何不念及不思惟。由善於內安心等故。第三補特伽羅。非初即能令彼一
切皆不現行。要當方便令尋思行漸漸歇薄。麁既息已。漸當制伏。若猶未能於尋思路
尋思所緣深生厭怖。當以厭患俱行之心。多思惟力。於彼尋思俱行之心。調練制伏。
如是三種補特伽羅。分為五種
  復次。盪塵經中。佛世尊言。當如陶鍊生金之法陶鍊其心。乃至廣說。如是等義
云何應知。謂陶鍊生金。略有三種。一除垢陶鍊。二攝受陶鍊。三調柔陶鍊。除垢陶
鍊者。謂從金性中。漸漸除去麁中細垢。乃至惟有淨金沙在。攝受陶鍊者。謂即於彼
鄭重銷煮。調柔陶鍊者。謂銷煮已。更細鍊治瑕隙等穢。如金性內所有生金。種性位
中。心淨行者。當知亦爾。謂堪能證般涅槃者。問從何位名心淨行者。答從得淨信。
求出家位。此於在家及出家位。有麁中細三種垢穢。其在家者。由二為障。不令出家
。一不善業。謂常樂安處身語惡行。二邪惡見。謂撥無世間真阿羅漢正行正至。此於
已得淨信位。前能為障礙。欲等尋思障出家者。令其不能心生喜樂。親等尋思。障憙
樂者。令其不能恒修善法。由斷彼故。恒修善法。速得圓滿純淨之心。有尋有伺。如
淨金沙。是名為心除垢陶鍊。猶如生金仍未銷煮。若有復能止息尋思。乃至。具足安
住第四靜慮。是名為心攝受陶鍊。由能攝受無尋無伺三摩地故。猶如生金已被銷煮。
若三摩地。不為有行之所拘執。乃至廣說。是名為心調柔陶鍊。於神通法。隨其所欲
。能轉變故。如彼生金已細鍊治瑕隙等穢
  復次。如經言。應於三相作意思惟。乃至廣說。應時時間作意思惟奢摩他等差別
之相。不應一向為欲對治沈掉等故。若於止舉未串習者。惟一向修是沈掉相。如此修
者。當知住在方便道位。若時時間思惟捨相。如是在於成滿道位。亦由於此一向修故
。於緣起法及聖諦中。不思擇故。心不正定。不盡諸漏。於諸諦中。若未現觀。不能
現觀。或已現觀。不得漏盡。初之二種。是三摩地能成辦道。第三一種。依三摩地。
盡諸漏道。是名略顯此中要義。於時時間。作意思惟。遍一切故

P. 93
  復次。有四正法。攝持聖教。何等為四。一者遠離。二者修習。三者修果。四者
於聖教中無有乖諍。遠離者。謂山林樹下。空閑靜室。修習者。謂住於彼勤修二法。
謂奢摩他毘鉢舍那。云何已習奢摩他。依毘鉢舍那而得解脫。謂如有一先已得初靜慮
乃至第四靜慮。彼即依此三摩地故。如實知苦。乃至知道。彼即依此毘鉢舍那。於見
所斷諸煩惱中。心得解脫。云何已習毘鉢舍那。依奢摩他心得解脫。謂如有一如實知
苦。乃至知道。彼依如是增上慧故。發生靜慮。即由如是奢摩他故。於修所斷諸煩惱
中。心得解脫。如是修習奢摩他毘鉢舍那已。於諸界中而得解脫。見道所斷諸行斷故
。名為斷界。修道所斷諸行斷故。名離欲界。一切有執皆永滅故。名為滅界。是名修
果。於聖教中無乖諍者。所謂大師及諸弟子。若義若句若文。於文句義。平等潤洽。
互相隨順。非如異道施設見解種種非一差別不同。第一句者。所謂前句。若以此句。
問於初一。即以此句而問第二。設於初一。依蘊而問。復於第二。依餘問者。便不得
名與第一句平等潤洽互相隨順
本地分中非三摩呬多地第七
  已說三摩呬多地。云何非三摩呬多地。當知此地相略有十二種。或有自性不定故
名非定地。謂五識身。或有闕輕安故名非定地。謂欲界繫諸心心法。彼心心法雖復亦
有心一境性。然無輕安含潤轉故。不名為定。或有不發趣故名非定地。謂受欲者。於
諸欲中。深生染著。而常受用。或有極散亂故名非定地。謂初修定者。於妙五欲。心
隨流散。或有太略聚故名非定地。謂初修定者。於內略心。惛睡所蔽。或有未證得故
名非定地。謂初修定者。雖無散亂及以略聚嬈惱其心。然猶未得諸作意故。諸心心法
不名為定。或有未圓滿故名非定地。謂雖得作意。然未證得加行究竟及彼果故。不名
為定。或有雜染污故名非定地。謂雖證得加行究竟果作意。然為種種愛味等惑。染污
其心。或有不自在故名非定地。謂雖已得加行究竟果作意其心亦無煩惱染污。然於入
住出諸定相中。未得自在。未隨所欲硬澁艱難。或有不清淨故名非定地。謂雖自在隨
其所欲無澁無難。然唯修得世間定故。未能永害煩惱隨眠諸心心法。未名為定。或有
起故名非定地。謂所得定雖不退失。然出定故。不名為定。或有退故名非定地。謂退
失所得三摩地故。不名為定
本地分中有心無心二地第八第九
  已說非三摩呬多地。云何有心地。云何無心地。謂此二地。俱由五門。應知其相
。一地施設建立門。二心亂不亂建立門。三生不生建立門。四分位建立門。五第一義
建立門
  地施設建立者。謂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此四一向是
有心地。無尋無伺地中。除無想定並無想生及滅盡定。所餘一向是有心地。若無想定
。若無想生。及滅盡定是無心地

P. 94
  心亂不亂建立者。謂四顛倒顛倒其心。名為亂心。若四顛倒不顛倒心。名不亂心
。此中亂心亦名無心。性失壞故。如世間見心狂亂者便言此人是無心人。由狂亂心失
本性故。於此門中。諸倒亂心名無心地。若不亂心名有心地
  生不生建立者。八因緣故。其心或生。或復不生。謂根破壞故。境不現前故。闕
作意故。未得故。相違故。已斷故。已滅故。已生故。心不得生。由此相違諸因緣故
。心乃得生。此中若具生因緣故。心便得生。名有心地。若遇不生心因緣故。心則不
生。名無心地
  分位建立者。謂除六位。當知所餘名有心地。何等為六。謂無心睡眠位。無心悶
絕位。無想定位。無想生位。滅盡定位。及無餘依涅槃界位。如是六位。名無心地
  第一義建立者。謂唯無餘依涅槃界中。是無心地。何以故。於此界中。阿賴耶識
亦永滅故。所餘諸位。轉識滅故。名無心地。阿賴耶識未永滅盡。於第一義。非無心

本地分中聞所成地第十之一
  已說有心無心地。云何聞所成地。謂若略說。於五明處名句文身無量差別。覺慧
為先。聽聞領受。讀誦憶念。又於依止名身句身文身義中。無倒解了。如是名為聞所
成地。何等名五明處。謂內明處。醫方明處。因明處。聲明處。工業明處
  云何內明處。當知略說由四種相。一由事施設建立相。二由想差別施設建立相。
三由攝聖教義相。四由佛教所應知處相
  云何事施設建立相。謂三種事總攝一切諸佛言教。一素怛纜事。二毘奈耶事。三
摩怛履迦事。如是三事。攝事分中當廣分別
  云何想差別施設建立相。嗢拕南曰
 句迷惑戲論  住真實淨妙 
 寂靜性道理  假施設現觀 
  云何句。謂內六處。無量境界。無量方所。無量時分。復有三界。謂欲界色界無
色界。又有三界。謂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復有四眾。謂在家眾。出
家眾。鄔波索迦眾。非人眾。復有三受。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復有三世。謂過去
世未來世現在世。復有三寶。謂佛寶法寶僧寶。復有三法。謂善法不善法無記法。復
有三雜染。謂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復有四聖諦。謂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
。道聖諦。復有九次第等至。謂初靜慮等至。乃至。滅想受等至。復有三十七菩提分
法。謂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復有四沙門果。謂
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最勝阿羅漢果。復有眾多勝妙功德。謂無量解脫。勝處遍
處。無諍願智。無礙解六神通等。復有方廣大乘五事。謂相名分別真如正智。復有二
空性。謂補特伽羅空性。及法空性。復有二無我性。謂補特伽羅無我性。及法無我性
。復有遠離二邊處中觀行。謂離增益邊。離損減邊。復有四種真實。謂世間所成真實
。道理所成真實。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復有四尋思。謂名尋

P. 95
思。事尋思。自性假立尋思。差別假立尋思。復有四如實遍智。謂名尋思所引如實遍
智。事尋思所引如實遍智。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遍智。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遍智
。復有三種自性。謂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復有三無性性。謂相
無性性。生無性性。勝義無性性。復有五相大菩提。謂自性故。功能故。方便故。轉
故。還故。復有五種大乘。一種子。二趣入。三次第。四正行。五正行果。最初發心
。悲愍有情。波羅蜜多。攝眾生事。自他相續成熟。復有五無量想。謂有情界無量想
。世界無量想。法界無量想。所調伏界無量想。調伏方便界無量想。復有真實義隨至
。謂於一切無量法中。遍隨至真如及於彼智。復有不思議威德勝解無障礙智。三十二
大士夫相。八十種隨形相。四種一切相清淨。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三不護。大悲無
忘失法。拔除習氣一切相妙智等。如是諸句。略唯二句。謂聲聞乘中所說句。及大乘
中所說句
  云何迷惑。謂四顛倒。一於無常計常顛倒。二於苦計樂顛倒。三於不淨計淨顛倒
。四於無我計我顛倒
  云何戲論。謂一切煩惱及雜煩惱諸蘊。云何住。謂四識住或七識住
  云何真實。謂真如及四聖諦
  云何淨。謂三清淨性。一自體清淨性。二境界清淨性。三分位清淨性
  云何妙。謂佛法僧寶名最微妙。墮最第一施設中故
  云何寂靜。謂從善法欲。乃至。一切菩提分法。及所得果。皆名寂靜
  云何性。謂諸法體相。若自相。若共相。若假立相。若因相。若果相等
  云何道理。謂諸緣起及四道理
  云何假施設。謂於唯法。假立補特伽羅。及於唯相。假立諸法
  云何現觀。謂六現觀。如有尋有伺地已說。復次嗢拕南曰
 方所位分別  作執持增減 
 冥言所覺上  遠離轉藏護 
  云何方所。謂色蘊
  云何位。謂受蘊
  云何分別。謂想蘊
  云何作。謂行蘊
  云何執持。謂識蘊
  云何增。謂有二種。一煩惱增。二業增。如增
  有二種。當知減亦爾
  云何冥。謂無明及疑
  云何言。謂諸如來十二分教。說名為言。云何

P. 96
  所覺。謂彼彼言音所說之義。名為所覺云何上。謂四沙門果
  云何遠離。謂五種遠離。一惡行遠離。二欲遠離。三資具遠離。四憒鬧遠離。五
煩惱遠離云何轉謂三界五趣云何藏護。謂追戀過去。希慕未來。耽著現在。復次嗢拕
南曰
 思擇與現行  睡眠及相屬 
 諸相攝相應  說任持次第 
  云何思擇。謂一行。順前句。順後句。四句。無事句。復有有色法無色法。有見
法無見法。有對法無對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有諍法無諍法。有味著法
無味著法。依耽嗜法依出離法。世間法出世間法。有繫屬法無繫屬法。內法外法。麁
法細法。劣法勝法。遠法近法。有所緣法無所緣法。相應法不相應法。有行法無行法
。有依法無依法。因法非因法。果法非果法。異熟法非異熟法。有因法非有因法。有
果法非有果法。有異熟法非有異熟法。有執受法無執受法。大種造法非大種造法。同
分法彼同分法。有上法無上法。又有過去法未來法現在法。善法不善法無記法。欲繫
法色繫法無色繫法。學法無學法非學非無學法。見所斷法修所斷法無斷法。又有四緣
。謂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又有四依。一法是依。非補特伽羅。二義是
依。非文。三了義經是依。非不了義。四智是依。非識。又有四無量法。四念住法。
四正斷法。四神足法。五根法。五力法。七覺支法。八支聖道法。四行跡法。四法跡
法。奢摩他法。毘鉢舍那法。增上戒法。增上心法。增上慧法。解脫法。勝處法。遍
處法。如是等法。無量無邊。應當思擇
  云何現行。謂諸煩惱纏
  云何睡眠。謂諸煩惱隨眠
  云何相屬。謂內六處。於一身中。當知展轉互相繫屬。又若此法能引彼法。當知
此彼互相繫屬。又諸根境。當知能取所取互相繫屬
  云何攝。謂十六種攝。一界攝。二相攝。三種類攝。四分位攝。五不相離攝。六
時攝。七方攝。八一分攝。九具分攝。十勝義攝。十一蘊攝。十二界攝。十三處攝。
十四緣起攝。十五處非處攝。十六根攝
  云何相應。當知此相略有五種。一與他性相應非自性。二於他性中。與不相違相
應非相違。三於不相違中軟中上品與軟中上品自相應非餘品。四於軟中上品中。同時
相應非異時。五於同時中。同地相應非異地
  云何說。謂四種言說。一見言說。二聞言說。三覺言說。四知言說
  云何任持。謂四食。一段食。二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
  云何次第。謂六種次第。一流轉次第。二成所作次第。三宣說次第。四生起次第
。五現觀次第。六等至次第

P. 97
  復次嗢拕南曰
 所作及所緣  亦瑜伽止觀 
 作意與教授  德菩提聖教 
  云何所作。謂八種所作。一滅依止。二轉依止。三遍知所緣。四喜樂所緣。五得
果。六離欲。七轉根。八引發神通
  云何所緣。謂四種所緣。一遍滿所緣。二淨行所緣。三善巧所緣。四淨煩惱所緣
  云何瑜伽。謂或四種。或九種。四種瑜伽者。一信二欲三精進四方便。九種瑜伽
者。一世間道。二出世道。三方便道。四無間道。五解脫道。六勝進道。七軟品道。
八中品道。九上品道
  云何止。謂九種住心
  云何觀。謂或三事觀。或四行觀。或六事差別所緣觀。三事觀者。一有相觀。二
尋求觀。三伺察觀。四行觀者。謂於諸法中。簡擇行觀。極簡擇行觀。遍尋思行觀。
遍伺察行觀。六事差別所緣觀者。一義所緣觀。二事所緣觀。三相所緣觀。四品所緣
觀。五時所緣觀。六道理所緣觀
  云何作意。謂七種作意。了相等如前說。云何教授。謂五種教授。一教教授。二
證教授。三次第教授。四無倒教授。五神變教授
  云何德。謂無量解脫等。如句中已說。云何菩提。謂三種菩提。一聲聞菩提。二
獨覺菩提。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云何聖教。謂授以歸依。制立學處。施設說聽。建立師徒。施論戒論。生天之論
。訶欲愛味。示欲過失。顯說雜染及清淨法。教導出離及與遠離。稱讚功德。乃至廣
說。無量無邊清淨品法
  云何攝聖教義相。此中有能修習法。謂於諸善法專志所作相續。所作方便勤修。
有所修習法。謂所有諸善法。有有過患法。謂應遍知法。有有染污法。謂應不著制伏
初應斷法。有障礙法。謂違逆現觀究竟法。有隨順法。謂隨順現觀究竟法。有真如所
攝法。謂應覺悟法。有勝德所攝法。謂所應引發法。有隨順世間法。謂應習應斷及斷
已現行法。有得究竟法。謂究竟自義所應證法
  云何佛教所應知處相。當知此中一切有情住有三種。謂日別住。盡壽住。善法可
愛生展轉住。初由食增上力。第二由命行增上力。第三由於諸善法不放逸增上力。於
諸不善無記法中。亦有相似不放逸法。如於殺生等事及威儀工巧等中審諦而作。然於
善法不放逸者。於現法中。乃至。能得般涅槃故。於後法中往善趣故。多有所作
  復次依有情世間及器世間。有二種法。能攝一切諸戲論事。謂能取法。及彼所依
所取之法
  又諸世間。略有二種雜染根本能引無義無利雜染。謂於真實無正解行。及彼為先
悕求無義

P. 98
  又正法外。若諸沙門若婆羅門。略有二種雜染根本。謂薩迦耶見增上力故。雜求
我常。推求我斷
  又諸有情。略有二種眾苦根本。謂於有漏法喜愛俱行所有期願。及非理所引厭離
俱行所有期願
  又有二種師及弟子。教授教誡相違之法。謂諸弟子。不能堪忍教誨語言。及師倒
見習行邪行。與此相違。當知即是白品二法又有二法。甚能違越世出世間正行境界。
謂於自非法增上所生不可愛果。無有顧慮。於所作罪。無有羞恥。及於現法他所殺縛
衰退等事。無有顧慮。於所作罪。無有羞恥。與此相違。當知即是白品二法
  又有二種無倒建立。能令行者少用功力住於梵行終不唐捐。一正立學處。若有違
越。便獲大罪。若不違越。便生大福。二正立出離。令違越者速復出離
  又有二法。能令作者得自他利。一居遠離者。心常安定。現法樂住。二居憒閙者
。有來求法。時時為說能令正法相續久住
  又有二法。能令有情內正作意。外聞他音。二因緣故。於現法中。入諦現觀。或
令當來諸根成熟。一於因所生法。正通達因。二於如來所說所有甚深。相似甚深空相
應經。一切緣性。及諸緣起。隨順作意。數數思惟
  又有二法。能令根熟補特伽羅速證通慧。一於教授教誡。遠離諂誑。二厭離為先
。身語意行。離諸調戲
  又有二法。令居一處。同梵行者。展轉皆得安樂而住。一者堪忍他所逼惱。二者
自不逼惱於他
  又有二法。令居一處同梵行者。未生違諍。遮令不生其已生者。速令止息。無鬪
無訟。無諍無競。一者展轉互起慈心。二者平等受用財法
  又有二法。速令心住得三摩地清淨梵行。一者憶持久遠所作所說增上力故。若有
所犯如法悔除。若無所犯便生歡喜。晝夜隨學甞無懈廢。二者於身語意一切事業。能
正了知增上力故。於諸過失終無違犯。由此因緣。亦無憂悔。隨生歡喜。廣說乃至。
解脫智見。又有二法能越眾苦謂能超越諸惡趣苦。及能超越生死大苦。一者深見現法
當來諸過患故。遠離惡行。二者心常安定。精勤修習菩提分法。又有二法。能令修斷
居遠離者得安樂住。一者於諸境界。不生雜染。無惡尋伺擾亂其心。二者凡所噉食。
要為利益。稱量消化。能隨順斷令身調適。又有二法。令修善品諸苾芻等時無虛度。
一者於諸根境。正勤方便。研究法相。二者知時知量。少習睡眠
  又有二法。能壞增上心學慧學。一者建立邪學。違越正學。及懷猶豫。二者增益
損減邪見決定。與此相違。當知即是白品二法又有二法。能令已集菩提資糧。未入現
觀補特伽羅速入現觀。一者思惟現在過去自他衰盛。二者勤修諦行所攝。無倒作意
  又有二法。令觀行者。最極究竟離垢梵行速得圓滿。一者修諦現觀。二者於後離
欲。方便勤修。於諸等至。無有愛味。離諸障難

P. 99
  又有二法。令觀行者速能引發世出世間一切勝德。一者九相住心。二者由六種事
。以正定心思擇諸法。如聲聞地當廣分別
  又觀行者。有二種淨。謂作意淨。及所依淨。於三世中。遠離愚癡。智清淨故。
名作意淨。遠離三界諸煩惱品麁重法。故名所依淨
  又有二法。心善解脫諸阿羅漢。內自所證。一者於現法中。苦因永盡。二者由此
為先。
  當來世苦畢竟不生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三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volk1979 發表於 2014-6-16 04:18 PM

P. 100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四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聞所成地第十之二
  已說二種佛教所應知處。次說三種。謂依十相三門三種及與三根。於諸有情發起
邪行。能令有情墮諸惡趣。言十相者。謂壞生命。財物。妻妾。若壞實義。善友。讚
美。所為事業。若意三濁。謂執受他財欲為己有。欲令他遭所不愛事。誹謗真實。所
有惡見。言三門者。一作業毀壞門。二意樂毀壞門。三方便毀壞門。於十相中。前之
七種。作業毀壞。其次二種。意樂毀壞。最後一種。方便毀壞。所謂惡見。由惡見故
。羞恥慈悲離諸惡行。悉皆毀壞。無有羞恥。無有慈悲。廣造眾惡。言三種者。一身
所作。二語所作。三意所作。言三根者。一為自饒益相。二為損害他相。三於他顛倒
相。謂於非法而作法想。於不應作作應作想。堅執現行
  復有三法。能令有情不護諸根。一於依止中邪法種子。二於諸境界取不正相。三
於私隱處不正思惟。如是三種。當知即是欲貪瞋恚。及與害品。依四處所。發生三種
不正尋思。謂於自己利等四種白品法處。為欲獲得。或為不失。生欲尋思。於能障彼
怨中二品有情處所。生恚尋思。於親友品有情處所。生害尋思。所以者何。若親友品
。或時違犯於彼不生全斷滅欲。唯有輕微苦楚方便訓罰之欲。與此相違。所有白品。
如應當知。略有四種內法種子。遍攝一切諸法種子。一世間種子。二出世種子。三不
清淨種子。四清淨種子。世間種子者。謂欲色無色界繫諸行種子。出世種子者。謂能
證三乘及三乘果。八聖道等清淨種子。不清淨種子者。謂欲界繫諸行種子。清淨種子
復有二種。一世間淨。二出世間淨。色無色繫諸行種子名世間淨。能證三乘及三乘果
。八聖道等所有種子名出世淨
  復有三種從因所生有漏法因。若於此中。不如正理修方便者。能生諸苦。若能如
理修方便者。於苦於因。能知能斷。謂於欲界繫法。染污希求。於色無色界繫法亦爾
。又有三種諸煩惱趣。令諸有情流轉生死。謂於勝欲。發意悕求。名初煩惱趣。於色
無色界勝自體中。發意悕求。名第二煩惱趣。於邪解脫。發意悕求。名第三煩惱趣。
又有三種諸有情類。欲為根本作業方便。一為得勝欲。二為得勝自體。三為證勝解脫
道。又有三種諸有情類。於三界中。攝受自體諸行威勢。一牽引威勢。二能得威勢。
三成滿威勢。牽引威勢者。謂能引之業。能得威勢者。謂健達縛正現在前。成滿威勢
者。謂住於此受淨不淨諸業異熟。又有三種無明蘊。諸有情類住無明者。由此因緣。
能生三世自體差別。謂於過去世前際等無知。能生現在自體。於現在世前際等無知。
能生未來自體。於未來世前際等無知。即於未來能生後後當來自體。又有三種未究竟
聖。共諸異生生死災患。若有於彼深厭怖者。當速斷除三種憍逸。修習現法涅槃方便
。一無病衰退。二少年衰退。三壽命衰退。其有智者。應觀未來如是三事定當隨逐。
又有三種有情之類。貪瞋癡縛所依處所身分差別。能急繫縛諸有情類。閉在大苦生死
牢獄。一能饒益。二能損害。三者平等。二種俱離。又有三處所生諸苦。遍攝有情所

P. 101
有眾苦。一合會所生苦。二乖離所生苦。三平等相續苦。初由損害位和合故。第二由
饒益位變壞故。第三於一切位相續而轉。麁重所攝諸行所生。唯眾賢聖覺之為苦。非
諸異生。又有三種心高舉法。違害欲求沙門果證修方便者預流果支。能障沙門令不得
證。一者以己校量於他。謂我為勝心生高舉。二者以己校量於他。謂我相似心生高舉
。三者以己挍量於他。謂我為劣心生高舉
  復有三種種子。當知能生一切諸行。一已與果。二未與果。三果正現前。又有三
種諸行言說所依處所。謂去來今。又有三相。能攝一切色法自相。謂顯形作用。安立
眼識所取之色。於自處所障礙餘色。行住安立根色。若一切境界色。當知一切總有十
色及定地色。若得淨定為引變化修方便者所有諸色。當知是內化心境界。亦是未滿變
化心果。又有三種為諸煩惱所隨逐心。一諸異生心。二未滿學心。三已滿學心。又有
三種聽聞法者。一於法於義不能受持。二唯能領受不能任持。三能受能持。又有三法
是修行者觀身語意無常性觀趣入上首。一者入出息。二者尋伺。三者想思。又有三種
尊勝應受敬養。一年齒增上。二族姓增上。三功德增上。又有三種住定不定因。二是
定因。一不定因。一惡趣定因。謂無間業。二善趣涅槃定因。謂無漏有為法。三不定
因。謂所餘法。又有三法。為令聖教得久住故。展轉舉罪。一者現見身語現行違犯學
處。二從他聞。三以餘相比度了知。又諸如來自說具足三不護德。為顯外道諸師內懷
眾惡自稱一切智者實非一切智者。又欲令彼於如來所發起真實一切智信
  復有三種邪執所生大火所起有情燒惱。一貪愛燒惱。二愁憂燒惱。三顛倒燒惱。
又有三火。為化樂福邪事外火。勝解有情示無虛誑所應事火。雖實非火假立火名。一
者父母。二者妻子。三者真實應供福田。又有三種為諸樂欲增上生者所說真實增上生
道。一者布施。得大財富。二者持戒。得住善趣。三者修定。遠離苦受。得生一向無
有惱害樂世界中。又有三種。諸受欲者。劣中勝欲。觀待諸欲所生樂故。一多用功力
依緣諸欲。謂現前住所有諸欲。二少用功力依心諸欲。謂樂化天所有諸欲。三極少功
力依心諸欲。謂他化天所有諸欲。又有三種。超過諸欲劣中勝樂。一有尋伺喜。二無
尋伺喜。三離喜之樂。又有三種。覺悟所知。能令三乘出離眾苦。一從他聞音種類。
二內正思惟種類。三長時修習止觀種類。又有三種。覺悟所知。一者具縛。二不具縛
。三全無縛。又有三種所應作事。修觀行者。由此三事增上力故。修習信等一切善法
。一者永斷見道所斷諸煩惱已。證預流果。二者永斷修道所斷諸煩惱已。漸次證得一
來不還阿羅漢果。三者證得阿羅漢已。現法樂住。又由三分照了一切所知境界。增上
力故。建立三眼。一者肉眼。能照顯露無有障礙有見諸色。二者天眼。能照顯露不顯
露。有障無障有見諸色。三者慧眼。照一切種若色非色所有諸法。又有三法。能害現
行煩惱怨敵。一者信順善友。二者不與在家出家諸眾雜住。三者內正作意覺悟所知真
實道理

P. 102
  復有三種正教誡方便。能展轉證後後所證。及得涅槃。一於屍羅正教誡方便。二
於心住正教誡方便。三於覺悟所知真實道理正教誡方便。如正教誡方便有三種。當知
數習正教誡方便亦爾。又於正教誡方便。現修習時。由三種法得安隱住。一者空無願
無相滅盡等至。二者四靜慮。三者四無量。又略有三種心一境性。能令證得如實智見
。一於意言中種種差別所緣行相。二意言無間種種差別所緣行相。三超度意言專注一
境無種種無差別所緣行相。又有三處。能善攝受於惡邪處妄計尊勝及處中庸所化有情
。引入聖教。一現己所有最勝神通。二於他所有染淨諸行。遮止開許。三宣說妙法正
教正誡。又有三淨。為欲斷除樂淨外道以外事水暫除外垢。自謂已得第一清淨。所起
邪慢故建立此三。第一義淨不淨處生超越因故。又有三種牟尼。為欲斷除持牟尼戒諸
外道等。暫息語言。自謂已得真實寂靜所起邪執故。又為顯說無倒牟尼故。建立三種
真實牟尼。即是聖所愛戒所攝身語二業。及無漏心。又有三法。能令處遠離者斷除現
行不正尋思。謂由他所誹毀自所誹毀。退失大利增上力故。所起愧慚。及與愛敬。又
依道及道果。當知有三種最勝無上。謂無常智。苦智。無我智。樂速通等四種行跡。
一切世間出世間。有學無學。時解脫不動心解脫。最勝無上。修觀行者。先得其智。
由此智故。為斷煩惱。次修行跡。修行跡已。心得解脫。又有三明。當知為顯於前後
中際。斷常二邊邪執。現法涅槃愚癡。沙門婆羅門無明性故。建立三明。已說三種佛
教所應知處。
  次說四種。謂有四法。能攝一切所知及智。謂身及聞思修增上念住。以為依止。
緣身境慧。如身及緣身境慧。當知受心法。及緣受心法境慧亦爾。復有差別。謂四種
縛。一執取縛。二領受縛。三了別縛。四執著縛。當知心於身。由執取縛所縛。於受
。由內領受縛所縛。於色等境界相。由了別縛所縛。即於所說身等。由貪瞋等大小煩
惱執著縛所縛。對治如是四種縛故。立四念住。又有四種。欲勤為先。觀察過患及與
對治。以為依止。能斷現行諸不善法。及斷彼繫。能得善法。及能增長。又有四種為
欲住心。為得勝定。修方便者。心住如意。能生長門。一樂出離欲。二受持讀誦。悔
過精進。三能取賢善定相之心。四住空閑處。觀察諸法。又有四種心定心住。一有尋
有伺有喜心住。二無尋無伺有喜心住。三無尋無伺離喜心住。四捨念清淨超度一切苦
樂心住。又有四種所知真實。染污清淨二品別故。建立四種。若能了知。善了知者。
能斷見修所斷一切煩惱。一染污品果真實。二彼品因真實。三清淨品果真實。四彼品
因真實。又有四種想為先戲論縛。一於小欲中想為先戲論縛。二於大色中想為先戲論
縛。三於無量空識無邊處想為先戲論縛。四於無所有處想為先戲論縛。又有四法。於
諸有情對治恚害。不樂欲貪。善修習時。能生大福。能趣離欲。一慈。二悲。三喜。
四捨。又有四法。超過色界。令成遠分。謂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又有四種。為令解脫速得圓滿。勤修行者聖解脫欲勝任持法。為斷四愛。增上力故。
謂為衣服飲食臥具少有所求。無作無亂。時無虛度。勤修方便。心離散亂。樂斷煩惱
。樂修正道。又有四種修習道果諸煩惱斷。一見所斷煩惱斷。二修所斷下分結上中品

P. 103
斷。三即此無餘斷。四上分結無餘斷
  復有四種。證預流支。能令行者於佛聖教及善趣中畢竟不動。謂於大師所。真覺
所生無動心淨。如於大師所。當知於所證法及為證法修證行者所亦爾。如是三種。名
心清淨。第四一種。名色清淨。聖所愛戒所攝故。前之三種令於聖教無有動搖。最後
一種。令於善趣無有動搖。又有四種證預流支。一於說法師及教授者。能善承事無所
違犯。二無倒聽聞師所說法及教授法。三於所聞法。能正思惟。及善通達。四成辦所
修。又有四智。攝一切智。一唯無漏。於諸法中能現見智。二一向無漏。於諸法中非
現見智。三一向有漏。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世間智。
四通有漏無漏。他心差別智。又有四種。於轉還品真實能取智。能盡諸漏。一轉品果
真實智。二轉品因真實智。三還品果真實智。四還品因真實智。又有四法。能令信者
為斷煩惱修正方便。一相續殷重作用精進。二正知行念。三奢摩他。四毘鉢舍那又有
四種。能通達法。能盡上漏所依足跡。謂為得聖道。修有漏慧。既得道已。缺諸煩惱
。及缺諸事無餘。永斷諸煩惱事。如所得道。轉更修習。又有四法。展轉相應。有行
有緣和合而轉。同一緣轉。謂受想行識。又有四護。能令已入佛聖教者愛樂聖教。一
者命護。二者力護。三者心煩惱護。四者正方便護。又有四種。能得正見無倒義行所
依處所。由前三種。行時清淨。由後一種。住時清淨。謂守根門者。於諸境界。不順
不違。為守根門。念增上力。正智而行。住遠離者。心無染污。專注一緣。又由四行
。當知能證明及解脫。由念眼慧。能證於明。又由身故。能證不動及時解脫
  復有四法。能為廣大種種差別諸所造色生起依止。一者堅性二者濕性。三者煖性
。四者輕等動性。又有四法。能持已生諸有情類。令得久住及能攝益。尋求有者。攝
事分中。當廣分別。又有四種。於生死中。諸識流轉所依足跡。謂於諸色見已趣向。
由貪愛故。取為所緣。所依境界。俱有建立。如於諸色。於受想行。當知亦爾。又諸
苾芻。顧戀現法身命。為依止故。而於衣服飲食臥具。生希求愛。顧戀後法身命。為
依止故。而於後有。生悕求愛。愚於涅槃。為依止故。而於無有。生悕求愛。如是略
有四種悕求之愛。謂依服愛。飲食愛。臥具愛。有無有愛。又有四法。能令有情現行
造作所不應作。謂隨順可愛事。違逆不可愛事。怖畏強敵。其心顛倒。愚於現法及後
法果。又有四種請問記論。能斷所疑。能悟未悟。又能任持勝決擇力。謂於法實相。
應一向記。於諸有情業果異熟。應分別記。於隱密說。非一向問應詰問記。於不如理
應當置記。於此問中。云何名記。謂記彼問言。佛世尊於斯不記。又有四種惠捨。或
清淨或不清淨。三種清淨。謂唯自身戒見具足。或復唯他戒見具足。或自及他戒見具
足。一不清淨。謂自及他戒見二種俱不具足。其清淨者。當生善趣資產豐饒。不清淨
者。當生惡趣資產無匱。又有四種攝眾方便。能正攝化一切大眾。一饒益方便二攝受
方便。三引導方便。四修治方便。又有四種。從業所生諸有情類。於彼彼趣生依止門
。一由業及卵。二由業及胎膜。三由業及潤污。四唯由業。又彼彼處受生有情有四
種死。一者由自故死。謂於戲忘意忿天中而受生者。二由他故死。謂於羯羅藍。頞部

P. 104
曇。閉屍。鍵南。母腹中者。三俱由故死。謂在欲界所餘有情。四俱不由故死。謂色
無色界有頂為後所有有情。復有四清淨道。一非功用根圓滿。亦非喜樂圓滿。二功用
根圓滿。非喜樂圓滿。三喜樂圓滿。非功用根圓滿。四喜樂圓滿。亦功用根圓滿。又
有四清淨道。一背惡說法及毘奈耶。二向善說法及毘奈耶。三資糧道。四清淨道。此
中最初。謂如有一於外道見及引無義苦切行中。心不愛樂。亦不忍可。第二。謂如有
一於蘊界處緣起處非處等諸善巧中。愛樂忍可。又能堪忍寒熱等苦。第三。謂淨屍羅
守根門等。諸善資糧所攝正法。第四。謂奢摩他毘鉢舍那斷諸煩惱。現法樂住。又有
四種學增上心方便。謂未離欲者。為得不還果。或不還果依未至定求現法樂住。又為
令他斷諸惡法及往善趣。又為自己斷諸煩惱得勝決擇。又有二業四相差別。謂轉所攝
業差別有三。還所攝業。總立一種。當知初業一向能感不可愛果惡趣異熟。第二業一
向能感可愛樂果色無色界異熟。第三業能感愛非愛果欲界天人異熟。第四業能斷前三
業。又有四種諸有情類增上勤務。一樂而非利益。二利益而非樂。三亦樂亦利益。四
非樂非利益。又有四門。起諸煩惱。能令有情與生等苦和合不離。一染著諸欲門。二
染著色無色等至門。三外道諸見門。四住此法中未得眼者無智門。又修聖道令此四門
所生眾苦速得離繫。如能令有情與苦和合。能令順流取後有業。難可解說。當知亦爾
。復有四種補特伽羅。當知遍攝一切補特伽羅。一者異生。二者未離欲有學。三者已
離欲有學。四者超薩迦耶見一切無學。又有四種補特伽羅。一自住律儀。不能為他宣
說正法。二自不住律儀。而能為他宣說正法。三俱能作。四俱不能作。又有四種補特
伽羅。一族姓卑下。現行白法。二族姓尊高。現行惡法。三族姓卑下。現行惡法。四
族姓尊高。現行白法。此中最初現法有苦非於後法。第二後法有苦非於現法。第三二
世俱苦。第四二世俱樂。又有四種補特伽羅。一以苦自任。不任於他而生非福。謂受
外道自苦戒者。二以苦任他不任於自而生非福。謂隨有一不律儀者。三以苦俱任。而
生非福。謂諸國王及祠祀主馬祠祀等。四不以苦任。於自他而生大福。謂住靜慮者。
及離諸惡補特伽羅。又略有四種語失。一不實。二乖離三毀德。四無義。興此相違。
當知即是四種語德。又略有四種非聖妄語。謂於見不見顛倒而說。於聞不聞。於覺不
覺。於知不知。當知亦爾。與此相違。當知即是賢聖諦語
  已說四種佛教所應知處。次說五種。謂有五種諸欲貪品麁重。隨逐流轉雜染所攝
行聚。一所依所緣自性行聚。二能領納自性行聚。三能分別言說分位。取諸法相自性
行聚。四能作用自性行聚。五能了別自性行聚。此五相違。當知即是離欲貪品麁重還
滅清淨所攝自性行聚。又有五種受用欲者所愛境界。諸樂欲者常所追求。常所受用。
諸背欲者恒正觀察。謂色聲香味觸。當知此中依所追求所尋思所染著事。有四種愛樂
。謂未來所愛樂事。即所追求。過去所愛樂事。即所尋思。現在所愛樂事。即所染著
。此復二種。一所愛樂事。二從彼所生所愛樂受。又有五種有情所得受愛非愛業果異
熟自體。謂天人那落迦傍生鬼趣。又有五種失利養因行。亦是背涅槃因行。謂若於是
處受用利養。若從彼得。若所得物。若所為得。若如是得。於此諸處。心生吝惜。又

P. 105
有五法。令修行者先毀淨戒多聞。後虧止觀善軛。謂於諸欲中。心生愛染。於能覺發
憶念教授教誡者所。心生瞋恚。未受屍羅。令其不受。雖先受得。後令棄捨。或使穿
穴。耽著惛睡。恒不寂靜。染污追悔。常懷疑惑。於所聞法。不能領受。雖初領受。
尋即忘失。雖不忘失。不證決定。又有二種下分。謂見道是修道下分。欲界是色無色
界下分。約此二種下分。說五下分結。依初下分。說薩迦耶見戒禁取疑。依第二下分
。說貪欲瞋恚。又有二種上分。謂色界及無色界。依此二種上分。說五上分結。或有
無差別結。謂色貪無色貪。或有有差別結。謂愛上靜慮者掉。慢上靜慮者慢。無明上
靜慮者無明。又為五種不信敬所執持者。心不調柔。不能生長諸善根本。謂於大師所
說正法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正覺發者。正教授者。正教誡者。同梵行所
。無有信敬。又有五種為斷煩惱正精進障。一者耽著等至及生。二者耽著利養恭敬。
三者放逸。四者惡慧。五者其心下劣。或增上慢
  復有不能堪忍補特伽羅。於他怨敵所。起五種邪行。謂不堪忍者。於他怨敵。先
起瞋心怨嫌意樂。於彼親友。樂欲破壞。常欲令彼發生憂苦廣作一切不饒益事。壞自
所受清淨屍羅。由身語意多行惡行。由此五種惡邪行故。能感後世還來此中三種等流
過患。一種現法等流過患。一種後法異熟過患。謂此生中多諸怨敵。親友乖離。由他
發起種種憂苦。不可愛事。恒現在前。臨命終時。多生憂悔。命終已後。顛墜惡趣。
與此相違。能堪忍者。於他怨敵。發起五種正行。由此所感勝利差別。如應當知。又
有五法。能生現法後法一切憂苦。一親屬滅亡。二所有財寶非理喪失。三疾病緣身。
此三能生現法憂苦。四毀犯屍羅。五毀謗一切。諸惡邪見。此二能生後法憂苦。與此
相違五法。當知能生現法後法所有喜樂。又阿羅漢。雖現追求供身財物亦常受用。而
能超度三邪追求二邪受用。謂能超過殺生偷盜妄語所引三邪追求。亦能超過妻妾畜積
二邪受用。又修斷者。成就五法。隨其所欲。於諸善品。方便修行。亦能速證究竟通
慧。一者於所修斷。猛利樂欲。如教奉行。二者於自所有如實發露。三者身力康強。
四者相續無間修方便中其心勇銳。五者成就通達止舉捨相時分智慧。又有五種。能圓
滿解脫。厭離所對治法。謂於諸法中。有三種愚。以為依止。起三顛倒。三種愚者。
一時節愚。二分位愚。三自性愚。三顛倒者。一於無常計常顛倒。二者於苦計樂顛倒
。三於無我計我顛倒。及規求利養。希望壽命。為治如是五所治法。起五取相。謂於
諸行。取無常相。亦取苦相。於諸法中。取無我相。於飲食中。取惡逆相。於其命根
。取中夭相。又有五種修定修智二勝行者。正心解脫生長之門。定勝行者。因聞依諦
聖言論故。正解法義。如因聽聞因廣大音。讀誦經典。因為他人。開闡妙義。在空閑
處。審諦思惟。正解法義。當知亦爾。智勝行者。於上品亂貪欲。對治無倒思惟。又
有五種修觀行者意樂方便悉皆具足。謂於涅槃菩提。起猛利信解。名意樂具足。無間
殷重。修習正智。而行奢摩他毘鉢舍那。名方便具足。又有五法。令諸有情受愛非愛
業果異熟。煩惱身心。具攝眾苦。謂苦樂憂喜捨。又由成就如前所說意樂方便。悉皆
具足不退轉故。令觀行者。堪能速證聖諦現觀。亦善安住諸勝善品。又有五種離欲界

P. 106
欲。未盡餘結學生差別。一住中有。便能究竟得般涅槃。二於初靜慮。初受生已。得
般涅槃。三受生已後。少用功力。聖道現前。得般涅槃。四多用功力。聖道現前。得
般涅槃。五或色界邊際。乃至。色究竟得般涅槃。或無色界邊際。乃至。有頂方能究
竟得般涅槃。又有五種雜修第四靜慮果得不還者生地差別。一下品靜慮果生地。二中
品靜慮果生地。三上品靜慮果生地。四上勝品靜慮果生地。五上極品靜慮果生地。又
有五種修觀行者觀察作意。能令三界煩惱永斷究竟決定。謂雖深厚憶念分別思惟欲相
。於諸欲中。仍不趣入。任運捨心。於離欲相。率爾思惟。便能任運其心趣入。如於
欲離欲相如是。於恚無恚相。害無害相。色等至生相。無色等至生相。及涅槃相。當
知亦爾。已說五種佛教所應知處。
  次說六種。謂依六相。宣說八種有情事差別。為令墮在我及有情命者見等眾生趣
入無我故。謂我所依事差別。境界事差別。自性事差別。受用因事差別。受用事差別
。隨說事差別。作用事差別。希望事差別。於如是等事差別中。未善純熟修觀行者。
便謂有我。依眼等根。於色等境。由觸及受。種種受用。有如是名。如是種。如是姓
。如是食等。於自於他。隨起言說。造作一切法非法行。於可愛事。希望和合。久住
增益。於非愛事。悕望不合。不住捐減。若於如是事差別中。已善純熟修觀行者。爾
時妄計皆不得生。又於寶學有六輕懱能令善法或未得退。或已得退。捨佛聖教。乃至
微信。亦皆退失。謂於佛法僧寶。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由惡友故。於增
上心慧。令得邪僻教誡教授。由惡語故。全無所得。彼由邪僻及無所得故。退失一切
所有善法。與此相違。當知即是白品六法。又有情心。與不如理作意俱行。於色等境
。有六種貪所依處平等分位。如貪所依處平等分位。如是瞋所依處不平等分位。癡所
依處非平等。非不平等分位。當知亦爾。又有六種最極清淨。轉自所依。第一究竟。
無間無缺。無有染污。恒平等住。謂若行若住。於眼所識色乃至意所識法中。恒平等
住。又有六法。是諸色根及所依處。隨其所應之所依止。無有障礙。引導安養。於彼
彼生自在而轉。謂四大種。空界識界。如是識界。能於現在。積集任持福非福業。能
引當來愛非愛果。亦能執持識所依止五種色根及所依處。令不爛壞。又由現法後後所
生識自在力。令諸有情於善不善無記業中。差別而轉
  復有三處諸修行者難可超越。一者超越欲貪恚害不樂所攝下界。二者超越一切行
相現行。三者超越有頂。超越此三難超越處。當知由六種無上對治。四無量是初對治
。無相心三摩地是第二對治。我慢永盡是第三對治。永害如是所對治故。諸三摩地皆
悉成滿。善修對治故。害所對治。令彼決定不復現行。已斷我慢者。終不為彼我。為
究竟為不究竟。如是疑惑纏擾其心。當知有疑惑者。必不離我慢。若離我慢。必無疑
惑。又有六種諍根本處。一展轉相違。作不如意。二覆藏諸惡。三於等類中剩受利養
。執為己有。四於衣服等。更相欺誑。五違越學處。六於法於義顛倒執著。又有六法
。能斷如是諍根本處。慈心所發身語意業。能斷初二。同受利養。能斷三四。同趣屍
羅。能斷第五。同趣正見。能斷第六。又有六法。能攝一切諸修行者威德究竟。謂神

P. 107
境。天耳。宿住。他心。生死智通。能攝威德。漏盡智通。能攝究竟。又於聖諦未得
現觀補特伽羅。略有六種能障諦現觀法。謂如前說。三種愚癡增上力故。起三顛倒。
規求利養。悕望壽命。此中差別者。於順惡見惡聞惡說惡分別處法中。喜樂惡見惡聞
惡說惡分別事。如是喜樂。於未得聖諦現觀異生心。最能漂動。極為障礙。非於聖者
。是故說此在明分中。非在解脫成熟分中。對治如是能障礙法。當知即是六種正取相
。謂如前說五種取相。及一切世間不可樂取相。又有二種具足隨念六行差別。能令心
沒諸修行者。正策其心。令生歡喜。謂歸依具足隨念。有三種行。證具足隨念。有三
種行。於佛法僧隨念之行。名歸依隨念。於趣涅槃行。趣資財行。趣生天行。隨念之
行。名證隨念。又有六法。於善說法毘奈耶中。立為無上。不與一切諸外道共。謂見
大師。聞正法。得淨信。隨學一切所有學處。於大師所。起隨念行。謂佛世尊。是正
等覺者。能說一切法。乃至廣說。又於大師。以身語行。承事供養。又有六法。能令
為盡貪愛修觀行者。決定證知我於今者猶有貪愛。非無貪愛。謂於色境乃至法境。繫
攝其心。又六因緣故。應知諸業是實可依。非種家姓是實可依。謂下劣種性補特伽羅
。亦生不善。往於惡趣。亦生善業。往於善趣。亦於現法能般涅槃。貴勝種姓三種亦
爾。已說六種佛教所應知處。
  次說七種。謂有七法。能於諸諦。如實覺了。圓滿解脫。謂毘鉢舍那品有三。一
擇法。二精進。三喜。奢摩他品亦有三。一安。二三摩地。三捨。念通二品。又由根
故。果故。解脫故。建立七種補特伽羅。於向道中。依鈍根利根故。建立隨信隨法行
。於果道中。即此二種名信解脫見到。定障解脫。非煩惱障解脫故。建立身證。煩惱
障解脫。非定障解脫故。建立慧解脫。定障煩惱障俱解脫故。建立俱分解脫。又三因
緣七種行故。令修行者心得內定心正一緣。謂趣入。安住。攝受因緣。若世間正見。
了知定有施與等行及此為依。了知居家迫迮。居家塵染等行。出離所引正思惟。名趣
入因緣。既趣入已。受持正語正業正命。名安住因緣。於趣入因緣。安住因緣。及後
方便作意隨行中。所有正精進正念。名攝受因緣。又諸世間樂求財者。為得樂故。雖
樂積集一切凡財。而未能得七種聖財所生之樂。謂與信俱行清淨之樂。生於善趣所起
之樂。顧自妙好不行諸惡。無有追悔所生之樂。顧他誹毀不行諸惡。無有追悔所生之
樂。於法於義正解俱行所生之樂。後世資財無所匱乏所生之樂。於勝義諦如實覺悟所
生之樂。諸如是等無量無邊無罪之樂。樂求積集世間財者。皆所未得。惟得現法資財
無匱所生有罪妄想之樂。又有七種魔惑品力。一憎嫉聖教。二現行能往惡趣惡行。三
樂習不顧自妙好障法。四樂習不顧他誹毀障法。五於善不善。有罪無罪。若劣若勝。
若黑若白。及廣分別緣起法中。不能解了。六慳垢弊心。積集眾具。七智慧陜劣。愚
癡增廣。若能降伏如是七種魔惑品力。當知即是聖法律中信等七力。又有七種第一義
法涅槃所對治法。能令正法衰退隱沒。如是七法三衰損攝。謂受用衰損。增上意樂衰
損。方便衰損。於衣服等。樂求妙好。樂欲多求。及彼所起種種受用。名受用衰損。
於道及道果涅槃。心不信解。名增上意樂衰損。懈怠。失念。心亂。惡慧。名方便衰

P. 108
損。受用衰損。是貪不善根品類。意樂方便衰損。是癡不善根品類。與此相違。當知
即是白品七法。又有七種第一義法涅槃品法。能令正法無退久住。一聞所成慧。二思
所成慧。三修所成慧。四不為惡緣侵損依止。五正求財法。六無增上慢。七於可供養
不可供養補特伽羅。能善簡擇此可供養此不可供養。此中由聞慧故。於未了義能正解
了。由思慧故。於未善決定義能善思惟。由修慧故。斷諸煩惱。由無惡緣侵損依止故
。堪能修斷正求財法故。速證通慧。無增上慢故。於下品所證。不生喜足。能善揀擇
補特伽羅故。於諸世智大福者等。不樂親近。亦不供養。唯樂親近供養少欲者等。又
有七種諸有情類受生處所。於彼處所受生有情。諸識現前相續而住。於三界中唯除惡
趣。無想有情。及非想非非想處。由惡趣中極可厭故。不立識住。無想有情。一向轉
識不現行故。不立識住。非想非非想處。行與不行不決定故。不立識住。身異類故。
名種種身。想異類故。名種種想。當知與此相違。名一種身一種想。梵世已下。身形
異類。所生身形種種色相有差別故。於梵世中。初受生時。彼諸梵眾。咸作是念。我
等皆是大梵所生。爾時梵王亦作是念。是諸梵眾皆吾所生。如是彼想非有異類。第二
靜慮已上一切諸天。身光等照故。名一種身。光音天眾先後生者。由覩梵世猛焰燒然
。爾時便有怖不怖想。是故於彼有異類想。又諸有情有七種麁重。遍攝一切煩惱品麁
重。謂劣界貪瞋品麁重。中界妙界貪品麁重。劣中妙界慢無明見疑品麁重。又於外道
惡說法律中。當知有七種過失。謂解過失。行過失。依止過失。思惟過失。功用過失
。增上心過失。增上慧過失。彼諸外道雖少於法聽聞受持。而常隨順四顛倒故。凡興
言論。專為毀他免脫徵難。為勝利故。其所生解。皆有過失。所受禁戒。邪範邪命所
攝受故。不能令自得出離故。亦有過失。所事師友。唯能宣說顛倒道故。亦有過失。
所有思惟。邪求出離損壞心故。亦有過失。所有功用。離方便故。亦有過失。彼增上
心。忘念愛慢及與無明疑上靜慮之所攝故。亦有過失。彼增上慧。六十二見所損壞故
。亦有過失。與此相違。當知善說法律中。亦有七種無過失事。又有七法。令諸苾芻
所起違犯諍事止息。餘如攝事分中。當說當知。此中有七種違犯諍事。一開悟現前犯
諍事。二開悟過去失念犯諍事。三開悟不自在犯諍事。四尋思犯諍事。五決擇犯諍事
。六自悔犯諍事。七忍愧建立二眾展轉舉罪諍事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四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br><br><br><br><br><div></div>
頁: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