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討論區

標題: 蓄勁如張弓,發勁似射箭 [打印本頁]

作者: chnp    時間: 2012-5-9 12:57 AM     標題: 蓄勁如張弓,發勁似射箭

本帖最後由 chnp 於 2012-5-9 12:56 AM 編輯

這文章對這古書上的拳論,解釋的很另類,不知大家的看法如何?

我看一些古人的拳論,古人對發勁的描述,有說腰腿發力,有說力由脊發,從字義上來看,似乎是有矛盾.但從目前運動力學的觀點來看,這點矛盾是可以解釋的.現在的運動力學,認為所有的動作都有一個動力鏈,投球有投球的動力鏈,打球有打球的動力鏈.在動作時,動力鏈上的肌肉要彼此協調配合,才能發出最大的力量.從動力鏈的觀點來看,腰腿及背脊都是在同一個動力鏈上,發勁時要彼此配合.
光從這些描述,是很難想像這個動力鏈是如何運作的,但古人想到一個非常有趣的比喻,那就是蓄勁如張弓,發勁似射箭.依據這個描述,身體從蓄勁到發勁後的變化如下:
蓄勁        發勁
子            -了

蓄勁時,以身為弓弦,手腳如箭,箭搭在弦上,蓄勢待發,身型就像是書寫體的子(下半部是彎曲的).發勁時,用力將箭射出,身型就像是印刷體的了.前面勾起來的一點,則示意了丹田的要領.
這個比喻,很生動的勾勒出了發勁的要領,比用虎形來形容,更是具體,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

轉載自 Yahoo 一個專門介紹八極拳的部落格

作者: kazama_r    時間: 2012-5-9 02:56 AM

好久沒有這類的討論了
腰腿發勁 跟勁有脊發
這是兩把弓分開來用
如果把兩把弓的彈力整合
你得到的便是一把很強的弓
作者: kevin.chang    時間: 2012-5-9 07:53 AM

太極拳經就太極拳經唄

古書...
作者: XiaoChunDan    時間: 2012-5-9 05:08 PM

很有意思!
不過又好像不是這樣.
若是強弓,蓄勁的時候變如拉滿弓一樣,要把強弓拉滿是費力的!
但練全實並不覺得蓄勁需要花費多少力氣!
感覺~嗯!不太一樣!
作者: kazama_r    時間: 2012-5-9 05:54 PM

XiaoChunDan 發表於 2012-5-9 05:08 PM
很有意思!
不過又好像不是這樣.
若是強弓,蓄勁的時候變如拉滿弓一樣,要把強弓拉滿是費力的!

嗯 ~ 拉弓不要用肌肉的力去拉
否則拉到最後會肌肉酸痛
要鬆筋拔骨 肌肉才能保持鬆弛
這樣便能達到外柔內剛的境界 ~
作者: r68101500    時間: 2012-5-9 08:06 PM

應該是要做到五弓合一  雙手雙腳加上身體

勁從湧泉發出借地發力經腰跨在傳到肩再送到手尾

全部合再一起沒有間斷 這樣發出的勁道就很難擋住了

不過要做到隨心所欲的應用還是需要苦練就是了
作者: qze51c04    時間: 2012-5-9 08:14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shtom    時間: 2012-5-9 08:37 PM

我覺得各門各派都有自己的發力方法,沒有好與不好,只有是否能打
作者: 13F    時間: 2012-5-9 09:16 PM

發勁沒有這麼多口訣.
就是模仿老師發勁的動作.老師在旁觀察並調整姿勢.
大概三分鐘就教完了...之後就是回家自己練習.
至於別門派的發勁是否真的這樣難學難練.這就不清楚了...




作者: woodyex8473    時間: 2012-5-10 08:41 AM

13F大大應該是高手了
3分鐘就學完了>"<,我看我的師兄都學好久的說= ="
作者: 13F    時間: 2012-5-10 12:43 PM

我不會發勁,或者說那點微弱的功力不夠拿出來用.
說這個只是想讓大家知道書本和現實中的落差.

作者: ci681038    時間: 2012-6-19 10:14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f704045    時間: 2012-6-20 09:20 PM

qze51c04 發表於 2012-5-9 08:14 PM
張弓:是指拉意念的弓
放箭:是指以意念帶動攻擊

先進說的很對,小弟學習了,剛開始練掩手肱拳,小弟也是使勁的衝拳
手臂抽痛的一陣子,體會到意念的張弓放箭:是指以意念帶動攻擊.
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手臂便不再抽痛了。
作者: qze51c04    時間: 2012-6-22 06:54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chnp    時間: 2012-6-23 12:23 AM

用意念拉弓? 這麼說來, 射箭也用意念射囉!只要意念夠強,全身癱瘓了也能發勁囉.

那還練甚麼發勁,練習念動力就好啦!練成了,劉謙算甚麼!
作者: asd123456132    時間: 2012-11-30 12:46 AM

應該是要做到五弓合一  雙手雙腳加上身體

勁從湧泉發出借地發力經腰跨在傳到肩再送到手尾

全部合再一起沒有間斷 這樣發出的勁道就很難擋住了

不過要做到隨心所欲的應用還是需要苦練就是了
作者: kazama_r    時間: 2012-12-1 06:06 AM

asd123456132 發表於 2012-11-30 12:46 AM
應該是要做到五弓合一  雙手雙腳加上身體

勁從湧泉發出借地發力經腰跨在傳到肩再送到手尾

嗯 ~ 要練這樣技巧
必須先把身體的結構跟拳架練好
體內結構要能貫串, 腳到手到勁才會整 ~
作者: ppop4422    時間: 2013-11-9 11:02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林間品茗    時間: 2013-11-10 02:15 AM

本帖最後由 林間品茗 於 2013-11-10 02:15 AM 編輯

我之前練發勁也是以動力鏈的觀點去練
我先放慢動作讓力隨著自己想像從腳到腿到腰到手最後出去
但是我發現這樣練根本不對
因為力在傳遞過程中太慢了
後來才體會我們師父很要求的整勁
就是一種總合的感覺
讓手眼身法步齊到發出的勁才會最大
而不是靠動力鏈慢慢傳
但是我又不知道這種"整"的概念到底是不是動力鏈的一種
有時武術很難用現代觀點去解釋
我到現在還在體會摸索中
未能發出真正的勁
作者: chnp    時間: 2013-11-10 04:36 PM

林間品茗 發表於 2013-11-10 02:15 AM
我之前練發勁也是以動力鏈的觀點去練
我先放慢動作讓力隨著自己想像從腳到腿到腰到手最後出去
但是我發現這 ...

1. 發勁的送力點不是腿,「根於腿」不是力由腿發
2. 發勁前要先蓄勁,就是串起整個動力鏈,力由脊發的瞬間,力量才送的到手
作者: 林間品茗    時間: 2013-11-10 04:53 PM

chnp 發表於 2013-11-10 04:36 PM
1. 發勁的送力點不是腿,「根於腿」不是力由腿發
2. 發勁前要先蓄勁,就是串起整個動力鏈,力由脊發的瞬 ...

1.「其根在腳發於腿...」太極拳拳經上這樣寫,那拳經上寫的是不對的囉?
2. 我蓄勁時是拳放腰際,所以其實我是有蓄勁的。照您這樣說,是不是在蓄勁時力全部聚集在脊呢?
3. 所以整勁其實也是動力鏈的表現嗎?
謝謝chnp大的回復~
作者: chnp    時間: 2013-11-10 06:59 PM

林間品茗 發表於 2013-11-10 04:53 PM
1.「其根在腳發於腿...」太極拳拳經上這樣寫,那拳經上寫的是不對的囉?
2. 我蓄勁時是拳放腰際,所以其實 ...

太極拳相關的拳論對勁的描述可不是只有「其根在腳發於腿...」,還有一句很重要的話「力由脊發」。其他還有很多,就先看這兩句。從字面上來看,這兩句不是自相矛盾? 所以我們師兄弟也困擾很久。

現在了解後就覺得都是對的! 只要身形正確,丹田發力的瞬間會使的腿部對地面施壓,所以自然有地面的反作用力傳到脊椎再送出去。所以我的傳藝師兄最常講的話就是,力量下不去,勁道就上不來。

蓄勁其實就是調整身形,讓這條動力鏈是完整沒有中斷的,蓄勁時除了維持身形的力量外要全鬆,身體一緊張,動力鏈就斷了。

作者: 林間品茗    時間: 2013-11-10 10:47 PM

本帖最後由 林間品茗 於 2013-11-10 10:50 PM 編輯
chnp 發表於 2013-11-10 06:59 PM
太極拳相關的拳論對勁的描述可不是只有「其根在腳發於腿...」,還有一句很重要的話「力由脊發」。其他還 ...

剛剛稍微詢問了朋友
我才發現我跟chnp大您所敘述的發勁類別其實不太相同
您講的是鬆彈勁,我講的比較偏向結構勁
鬆彈勁在通臂拳很強調,就是一種動力鏈的概念,藉由波動傳送力量
同時要表現鬆、重的質感
要有「拳如石,手如繩,舞動起來像條鞭」的感覺出現
結構勁則是在形意拳內比較多,將全身之結構撐住,發力時身體跟手部做同步運動
全身像一頭戰象一樣「撞」出去,產生一種厚重的渾厚之力
這時就會強調「手眼身法步齊到」
這兩種勁其實也很難明確區分,只能說我發的勁偏向哪種感覺
但是兩者的感覺截然不同
我朋友說通常也會互補,可以截長補短,這我就不知道了,因為我還沒練出來
不過因為我練的拳種有包含這兩種勁,所以這兩種我們都有在練
可能是因為都有在練所以我才會弄混了
作者: kazama_r    時間: 2013-11-11 05:43 PM

林間品茗 發表於 2013-11-10 10:47 PM
剛剛稍微詢問了朋友
我才發現我跟chnp大您所敘述的發勁類別其實不太相同
您講的是鬆彈勁,我講的比較偏向 ...

chnp 大說的其實跟太極的結構力相通 ~
沉不下去勁就上不來 ~ 能不能沉下去關鍵就在結構 ~ 沉不是壓力而是鬆透, 才能作為傳導 ~  

作者: 林間品茗    時間: 2013-11-11 05:51 PM

所以我也有提到
這兩種勁其實也很難明確區分,只能說我發的勁偏向哪種感覺
因為很多時候會混合在一起用
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
這只是個不同質感的概分而已
作者: kazama_r    時間: 2013-11-11 06:20 PM

林間品茗 發表於 2013-11-11 05:51 PM
所以我也有提到
這兩種勁其實也很難明確區分,只能說我發的勁偏向哪種感覺
因為很多時候會混合在一起用

我想你需要了解的是勁的根源在哪 ~
有根源不管是由內往外或是外往內, 才會有明確的路徑 ~
這樣才能提高準確度 ~ 透過反覆的練習速度, 整度, 跟勁道都相對著提高...  
作者: 林間品茗    時間: 2013-11-11 07:07 PM

kazama_r 發表於 2013-11-11 06:20 PM
我想你需要了解的是勁的根源在哪 ~
有根源不管是由內往外或是外往內, 才會有明確的路徑 ~
這樣才能提高 ...

那這樣就是說又回到chnp大說的力由脊發囉?
作者: 黃金先生    時間: 2013-11-14 04:56 AM

林間品茗 發表於 2013-11-10 10:47 PM
剛剛稍微詢問了朋友
我才發現我跟chnp大您所敘述的發勁類別其實不太相同
您講的是鬆彈勁,我講的比較偏向 ...

本串不敢造次, 純粹討論一下

我的經驗是因勢制宜, 沒有一定該用哪一種發力好
如果是要像敘述般用整體去撞的感覺
或許可以試著推牆看看來感受一下身體是怎麼用力的..

再想像一下身體被從頭直切一分為二,
出去是整個體側半邊都一起出去
這個感覺抓到了, 後面應該就更好深入了..

個人經驗, 僅供參考

作者: 林間品茗    時間: 2013-11-14 10:45 AM

黃金先生 發表於 2013-11-14 04:56 AM
本串不敢造次, 純粹討論一下

我的經驗是因勢制宜, 沒有一定該用哪一種發力好

「從頭直接切一分為二...」
不太懂您的意思,可以請您說詳細一點嗎?
作者: s797979s    時間: 2013-11-14 11:35 PM

本帖最後由 s797979s 於 2013-11-14 11:39 PM 編輯

撇開意念說不談
蓄勁如張弓,發勁似射箭
講的應該是反作用力的表現
作者: 黃金先生    時間: 2013-11-15 04:07 AM

林間品茗 發表於 2013-11-14 10:45 AM
「從頭直接切一分為二...」
不太懂您的意思,可以請您說詳細一點嗎?

就是把自己的身體分為二個區域,
只有左半邊與右半邊..
然後要出哪邊就包含頭轉.身轉.胯轉.拳出.腳出
整個半邊一起同時到位
就像是你說的「手眼身法步齊到」
我個人是覺得想成整個半邊會比較好理解與體會~

如果再不能理解可能就只好機會出來聊天一下了
因為我也實在不太習慣在網路上用文字來教拳..


作者: chnp    時間: 2013-11-15 09:07 AM

s797979s 發表於 2013-11-14 11:35 PM
撇開意念說不談
蓄勁如張弓,發勁似射箭
講的應該是反作用力的表現

正確的說,講的是身形,也就是運動時全身的動作協調,就好像投球姿勢、揮棒姿勢之類的。身形對了,勁道自然從腳底上湧,全身都會自然的配合施力,這才叫整勁。
作者: s797979s    時間: 2013-11-15 11:17 AM

chnp 發表於 2013-11-15 09:07 AM
正確的說,講的是身形,也就是運動時全身的動作協調,就好像投球姿勢、揮棒姿勢之類的。身形對了,勁道自 ...

蓄勁如張弓,發勁似射箭。一句能否直接導出身形的結論,我想值得討論?

確如chnp大大所言,身形、運動的協調很重要,這點小弟並不否認。
但身形一詞本身涉及的內涵,非常的廣。
身形對了,力道自然從腳底上湧一言,是從結果論來討論這個現象。
但武術本身的創設,是從經驗,而後歸納出理論。
也就是說,拳架裡的身形,是從多種動作中,挑出認為最適合的施力方法,也就是最後歸納出力道從腳底上湧(反作用力的表現之一),是我們要的身形條件之一。

因此可以說,如果能做到正確的反作用力展現,只是達成了身形的其中一條件罷了,拳論中尚有其他要件須處理。大大認為身形正確,便符合此一語的內涵,或許正確,但可能會將太多要件歸如身形裡,最後可能會有無法具體了解到底是身形裡的哪個要件有欠缺的遺憾。

一句身形,一句全身的動作協調,恐怕難以知道癥結點所在,這是小弟所慮者。有誤也請大大指正。
作者: 林間品茗    時間: 2013-11-15 01:59 PM

黃金先生 發表於 2013-11-15 04:07 AM
就是把自己的身體分為二個區域,
只有左半邊與右半邊..
然後要出哪邊就包含頭轉.身轉.胯轉.拳出.腳出

我了解了
先練半邊再練半邊吧?
這種方法我也有試過
還在抓協調和感覺
感謝黃金先生的建議~
作者: geese3068    時間: 2013-11-15 04:51 PM

很多古文都會把一些簡單的是講的很抽象( 也許文字記載不一樣也有因素 )懂了其實沒那麼難!!
發勁我不懂,但打拳擊有遇到一個別館的教練教過我一種理論到現在還受用無窮......分享一下,出拳時不要想著要揮出多重的拳,而是要想著如何揮出最快的拳~然後教我練習抽濕毛斤!!這真的對出拳很有幫助。
作者: kazama_r    時間: 2013-11-15 07:26 PM

geese3068 發表於 2013-11-15 04:51 PM
很多古文都會把一些簡單的是講的很抽象( 也許文字記載不一樣也有因素 )懂了其實沒那麼難!!
發勁我不懂,但 ...
而是要想著如何揮出最快的拳~然後教我練習抽濕毛斤


拳擊的出拳真的是這樣教的嗎?   這樣練用上的可能只有手上了力哦 ~
泰拳出拳, 肘, 踢 跟膝擊幾乎都是配合上步伐, 轉腰, 重心移動 ~ 這跟傳武拳架的練習的內容也是有共通性的...
作者: 13F    時間: 2013-11-15 08:30 PM

拳先求重而後求快.從腳底帶到腰傳到肩,送出去.不貪快.慢的拳易重(撞擊).
快的拳架子易散,威力減弱(打擊).


作者: chnp    時間: 2013-11-15 09:26 PM

s797979s 發表於 2013-11-15 11:17 AM
蓄勁如張弓,發勁似射箭。一句能否直接導出身形的結論,我想值得討論?

確如chnp大大所言,身形、運動的 ...

講到身形,要打的字可多了,而且也不見得能解釋的清楚。我看過對身形解釋最多的,多半是形意拳一脈的,像前一陣子有人貼了一篇心意六合拳的練拳心要,不知道還在不在,那解釋的就很詳細,可是很多人說看不懂。

有興趣自己找找
作者: geese3068    時間: 2013-11-15 10:23 PM

kazama_r 發表於 2013-11-15 07:26 PM
拳擊的出拳真的是這樣教的嗎?   這樣練用上的可能只有手上了力哦 ~
泰拳出拳, 肘, 踢 跟膝擊幾乎 ...

怎麼可能會有人只靠這小東西練出拳?拳擊的出拳更對腳/腰的運用更要求................甩濕毛巾是他自己發明的,正規才沒人這樣教!!沒有一定基礎甩一輩子應該也無法了解他會這樣交的原因!!
作者: kazama_r    時間: 2013-11-16 02:19 AM

geese3068 發表於 2013-11-15 10:23 PM
怎麼可能會有人只靠這小東西練出拳?拳擊的出拳更對腳/腰的運用更要求................甩濕毛巾是他自己發 ...

嗯 ~ 我想這樣的練習除了訓練速度之外, 同時可以體會怎麼把力延伸出去吧 ~
作者: k5d    時間: 2013-11-16 10:03 AM

本帖最後由 k5d 於 2013-11-16 10:12 AM 編輯

純以力或勁而言,簡單講就是要最快的速度及最大的質量
速度及質量間是有矛盾的,如何達成協調,這中間如何的配當,各家自由巧妙.
這跟拳架也是有關係的.
我猜
1.蓄勁如張弓:攻擊前拳架就已完成攻擊準備而不是作拉弓的動作.
2.發勁似射箭:攻擊時只要拳架放掉就可攻擊像箭一樣的快.
更簡單的形容就如"彈耳朵"

作者: ss000    時間: 2013-11-16 05:40 PM

一身背五弓


這是基本的



如果把自己本身的   練好    就像是  一條很好的弓玄   輕輕一碰   他就有很好的   勁道



並不是需要用力續勁


況且  勁道  是因為  對方的來歷改變的
作者: 黃金先生    時間: 2013-11-18 02:36 AM

林間品茗 發表於 2013-11-15 01:59 PM
我了解了
先練半邊再練半邊吧?
這種方法我也有試過

強調一下..這只是大概的敘述
可以搭配一下推牆壁來感覺看看~

在網路上實在不易描述細節
只能說其他的有機會再一同當面交流吧~


作者: 林間品茗    時間: 2013-11-18 11:54 AM

黃金先生 發表於 2013-11-18 02:36 AM
強調一下..這只是大概的敘述
可以搭配一下推牆壁來感覺看看~

好喔~
感謝黃金先生的熱心回復
作者: c9148715    時間: 2013-11-18 10:36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heeroya    時間: 2015-4-9 09:39 PM

發空拳很容易傷身的。
盡量練形就好了,要不然找個軟墊或沙包會好一點。
質量守恆定律,要使出一定的勁,必定要使出一定的反力,反力超出身體能承受的範圍就會受傷了。
作者: aviester    時間: 2015-4-10 10:49 PM

對於發勁每個人認知不同
在推手上可以把人帶走帶出去
應該就不錯了~
作者: zhau    時間: 2015-4-14 01:47 PM

發勁重點在於尾閭,一身備五弓,尾閭到大椎這支弓是最主要的,而發勁的控制中心在尾閭.... 外面老師很少教低!
作者: chnp    時間: 2015-4-14 03:05 PM

zhau 發表於 2015-4-14 01:47 PM
發勁重點在於尾閭,一身備五弓,尾閭到大椎這支弓是最主要的,而發勁的控制中心在尾閭.... 外面老師 ...

多數不是不教, 是因為示範不出來
作者: lukyshen    時間: 2015-5-3 10:25 PM

要了解形意拳對人體"弓"與"弦"的定義,才能理解古人對"勢'過程的形容. 很多習武者就是沒學到弓弦的定義,因而做不出操作 (定義搞反了). 我有幸接過這種勁才能明白原傳形意拳是多麼可怕.   
作者: chnp    時間: 2015-5-4 03:19 PM

這句話源自於 武禹襄的十三勢行功心解, 武禹襄練的是陳太. 所以這並非是形意拳才講究的功夫.
作者: lukyshen    時間: 2015-5-7 12:28 AM

chnp 發表於 2015-5-4 03:19 PM
這句話源自於 武禹襄的十三勢行功心解, 武禹襄練的是陳太. 所以這並非是形意拳才講究的功夫. ...

出處是源自十三勢行功心解這點沒錯,但是我想談得是以人體架構學來檢視真正的核心,更廣泛的來說內家拳都有類似的概念,只是形意拳說得比較直接,在第一階段上就將談架構力的建立且是人體直力. 然而太極拳在普傳後消失了在骨架中建立直力的訓練,而直接去練第二階段螺旋力當然很難成就出傳說中太極大家的本領. 很多的所謂的秘傳並不是說有甚麼神奇功法或技巧,而是把基本功與相對應的人體架構連結講清楚.

立身中正就指出頭頂與尾骨間的中心線為弓架,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就在談如何以脊椎為弦的問題. 所以發勁之所以難練很清楚了. 但是正確操作原則還是要找明師來指導,以免練錯.
作者: chnp    時間: 2015-5-7 09:27 AM

同意! 現在很多練太極的已經完全誤解了這句話的本意,也失去了相關的訓練.

陳太老架已經少人按照古法去操練了
作者: ba7028    時間: 2015-5-13 12:16 PM

發勁在每個武術都有,空手道就時常在做這些動作

發勁就是把力量瞬間集中在一個點上
身體該放鬆的地方放鬆
身體使用過多不必要的力量
自然勁就不會出來
作者: lukyshen    時間: 2015-5-15 10:31 AM

chnp 發表於 2015-5-7 09:27 AM
同意! 現在很多練太極的已經完全誤解了這句話的本意,也失去了相關的訓練.

陳太老架已經少人按照古法去操練 ...

to chnp:
沒錯! 但要先了解古法背後的真正涵意,尤其是古代用字的含意與現代人的理解是完全不同. 這也是很多現代習武多年的武者,功力是不可能接近百年前的武師.

to ba7028:
要將力量集中的意識都拿掉,進一步說連力量的意識都拿掉,才可能做到真正的發勁.
作者: basty311    時間: 2015-5-21 04:25 PM

本帖最後由 basty311 於 2015-5-21 04:27 PM 編輯

蓄勁如張弓,發勁似射箭
針對45樓的朋友,那句話不是廢話...

在此提出一點小心得..

發勁用的是腳站穩以後,瞬間髖關節交錯(大腿肌)+腰扭(腹肌)+肩膀甩(少部分胸肌)
,手臂力量幾乎不用。

理由很簡單,以上幾個肌肉群的力量都遠大於手臂力,因此當身體協調時,可以打出超過自身手臂能承受的力量。

跟古書說的依樣,拳頭是個石頭,手臂是繩子。石頭的傷害力端看你甩的多快,石頭多重,跟繩子無關。(傷害模式類似鞭子、流星錘等等)
要用弓箭比喻單然是同個意思,總之就是手臂不發力。

這種發力方式,力量來源是你身體最強大的幾個肌肉,甚至可以超過你自己的拳頭承受上限。

但是如果你用一般的搏擊方式,手臂用力,那你的手就像個棍子依樣,傷害上限=你的手臂承受上限,超過上限手臂就彎了。而偏偏手臂再怎麼訓練力量也大不過你自己的大腿力、腰力。

也就是說,當你捨棄用發勁的方式出拳時,你已經替自己的拳加上了傷害上限。

當然發勁是有缺點的,而且缺點很大。
1.要求身體的平衡。所以一沒站穩拳頭就傷害大減。
2.沒有鉤拳(你用鞭子甩個鉤拳出來看看 XD)
3.不同的出拳角度要重新練,身體姿勢不對也打不出來,很麻煩
4.手腕容易內傷
5.無法連擊

以上用白話文說的小心得,其實我覺得古書的描述是很準確的。
作者: chnp    時間: 2015-5-21 04:51 PM

"發勁用的是腳站穩以後,瞬間髖關節交錯(大腿肌)+腰扭(腹肌)+肩膀甩(少部分胸肌)"

看你的回復,就知道你對這句話的理解也是錯的. 腰刻意去扭就不叫發勁似射箭了.

八極拳裏有個招式叫做馬步雙栽, 有興趣的話,去研究研究,這招腰不扭的話要怎麼打.

作者: 20090408aa    時間: 2015-5-21 05:16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basty311    時間: 2015-5-21 05:39 PM

chnp 發表於 2015-5-21 04:51 PM
"發勁用的是腳站穩以後,瞬間髖關節交錯(大腿肌)+腰扭(腹肌)+肩膀甩(少部分胸肌)"

看你的回復,就知道你對 ...

不好意思..用字不準確。應該是腰動,主要是傳力用。不過這只是我個人理解,錯的地方希望能夠解釋更多一點~萬分感謝~

另外,馬步雙栽我真的看不懂... 這是用在什麼時候的招式,好難想像..


作者: chnp    時間: 2015-5-21 09:49 PM

20090408aa 發表於 2015-5-21 05:16 PM
有說腰腿發力,有說力由脊發....看起來跟太極拳經的描述 有點雷同 (主宰於腰 形於手指...) ...

"說腰腿發力,有說力由脊發" ,如果你的用勁,能同時達到這兩個要求,就對了.

如果只做到一個,那就再練吧!

勁道就是整合這些結構力的表現.
作者: chnp    時間: 2015-5-21 09:50 PM

basty311 發表於 2015-5-21 05:39 PM
不好意思..用字不準確。應該是腰動,主要是傳力用。不過這只是我個人理解,錯的地方希望能夠解釋更多一點 ...

先不論用法, 馬步、身體不轉動如何發勁,才是要研究的重點
作者: chnp    時間: 2015-5-21 09:53 PM

basty311 發表於 2015-5-21 05:39 PM
不好意思..用字不準確。應該是腰動,主要是傳力用。不過這只是我個人理解,錯的地方希望能夠解釋更多一點 ...

先不論用法, 馬步、身體不轉動如何發勁,才是要研究的. 不懂的話去問你的老師吧!
作者: 20090408aa    時間: 2015-5-22 11:36 A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chnp    時間: 2015-5-23 04:42 PM

20090408aa 發表於 2015-5-22 11:36 AM
恩恩 了解 你平常都在哪練  試煉哪一套拳法?

我主練八極、八卦跟陳家太極.

平常都是在家客廳自己練, 每週都會跟著我追隨很久的傳藝師兄一起練習.
作者: zhau    時間: 2015-5-29 11:49 AM     標題: 所以坐著躺著也可發勁

本帖最後由 zhau 於 2015-5-29 11:51 AM 編輯

基本上發勁不轉腰,如果說是發螺旋勁是轉胯。

主宰於腰是說上力下傳,下力上傳都是經過腰當樞紐,實際上發勁或化勁都是由胯帶動。

腿部發勁有兩種,一是下撐之力,二是下沉之力,兩者皆可發勁但作用不同,

真正核心還是在脊椎在於尾閭,所以坐著躺著也可發勁只是少了腿部之力。
作者: chnp    時間: 2015-5-29 10:22 PM

本帖最後由 chnp 於 2015-5-29 10:25 PM 編輯
zhau 發表於 2015-5-29 11:49 AM
基本上發勁不轉腰,如果說是發螺旋勁是轉胯。

主宰於腰是說上力下傳,下力上傳都是經過腰當樞紐,實際上發 ...

我這文章發了一、兩年了吧! 確實是引出了幾個高手.

我每天搭捷運上班要一、兩個小時,坐在椅子上都可以練這內勁,不要太用力,動作不要太大,也沒人知道我在幹啥!

大大是練哪種拳的? 真該讓我那些師兄弟瞧瞧,不要坐井觀天.

作者: zhau    時間: 2015-6-2 11:53 AM

chnp 發表於 2015-5-29 10:22 PM
我這文章發了一、兩年了吧! 確實是引出了幾個高手.

我每天搭捷運上班要一、兩個小時,坐在椅子上都可以練 ...

我只是傳武的愛好者,各種武術都有涉獵一些,不只中國武術,練的比較深的是太極,因為太極的理論有別於其他武術,很值得仔細玩味。
作者: mordeesrow    時間: 2015-6-10 10:12 A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fanli6888    時間: 2015-6-20 12:59 PM

我是實踐派的,理論沒有懂很深
但是揮拳的練習次數已經上萬,身體也沒有傷表示方法無誤

因為拳力已經大到可取人性命,所以現在有配合念佛
武力愈高也要有相應的慈悲才行
作者: a5604604    時間: 2015-6-21 03:09 AM

如果是內家子對這話可能會說
陰陽頓錯位,意動筆先行了
因為說來發勁是為了散勁化勁
沒有續再發的動作

蓄勁是為了反擊
也就是對手一招來時以他招一式歸零的反擊
這時候才需要蓄勁而直發這零式
這零式沒有發勁的弓射
作者: lukyshen    時間: 2015-8-12 10:08 AM

basty311 發表於 2015-5-21 04:25 PM
蓄勁如張弓,發勁似射箭
針對45樓的朋友,那句話不是廢話...

從你的操作方式描述來看,你所學觀念是以肌肉傳導的觀念來操作.
因此在這觀念下,你的發力行為會是長距離且十分依賴肌肉強度.
就定義來看是屬於外家的操作模式.

再談內家的操作模式前,我要先說明為何會有內家一詞的背景.
一個人要保有肌肉力,需要做重量訓練來維持一定肌肉強度.
但是當一個人年老時肌肉強度一定會衰退,這是生理限制沒有人可以避免.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因而思考在肌肉力衰退的情況下如何找回人體的原始力量且不受天年限制的操作法則.
內家就是在這背景下誕生的思維產物. 內家拳所談就是研究拋棄肌肉力後找回原始本力的操作法則.

內家的操作,在第一階段上很注重架構訓練.
這與人類的進化是息息相關的演變,首先人類直立後脊椎所產生的四個生理彎曲(頸曲向前,胸曲向後,腰曲向前,薦曲向後)
對維持身體的重心,和吸收人體活動時所產生的震盪有很大的幫助.
然而這生理彎曲會被錯誤的日常操作所影響,而使得人體的原生力量消失且產生病痛.
因為每個人的身形架構都不一樣,所以明師所幫你的就是依照每個人條件找回四個生理彎曲的正確角度.
外面的有些武術老師說要練成C型腰,而拋棄人體最正常的S型腰,來解釋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的道理.
這是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的最大謬論,因為C型腰的出現會導致椎間盤突出的病變,而練不出功夫.  
孫祿堂先生在九要論所談的蹋腰就是談如何將每一節脊椎骨的力量正確的向下引導,而蓄集出身體的原始本力.
身形與姿勢為為何如此重要,說到底就是在談結構連結的好壞.
   
而運動中如何保持脊椎四個生理彎曲不變,而雙腳又能自在移動? 就是第二階段中找回胯骨的運動角度.
胯骨的運動角度為何如此的重要? 因為它涉及了如何做到力由地起的觀念.
因此在太極拳中才會大量的提到胯的練法,如落胯 提胯 抽胯等觀念.
首先人體最大最強壯的骨骼就是骨盆腔,骨盆腔負責了上半身器官的重力擠壓外,還產生一反作用力以維持架構的平衡.
這力量引導的多寡決定了反作用力的大小,而這股反作用力也需經由胯骨的引導到來建築更穩定的架構.
中國武術中架構力的陰陽,就在討論如何建構出重力下行與反作用力上行的路徑. 路徑圖可參考陳鑫的陳氏太極拳圖說.
這就是力由地起的觀念依據,鬆沈就是這個物理現象的體現結果.
而八卦掌的轉掌所練的就是在實現動態移動中功架結構不變的行為.

若將此反作用力藉由每一段的骨節加速引導到手上,這股力量根據人體骨架結構推算,最大約可以產生數十噸的巨大打擊力.
(傳說中的爆炸勁指的是這件事). 所以說許多的古代傳奇歷史或故事背後的確是有其科學根據而非空想.
而如何將每一段的骨節加速引導到手上方向,就要由氣勁(內功)的修練來完成. 當然這又是另外一件延伸話題.
中國文字的造字法則,是根據高度自然現象觀察後象形化的結果,這說明出由完整的身體功架,釋放到身體末端上的力才謂之勁.
正所謂"流通四肢者為勁". 正是指這個道理.
在此概念下才可實現初步的零距離打擊(不受加速距離與角度方位的限制),拳經所談的周身無處不發勁指的就是這觀念的體現結果.
作者: chnp    時間: 2015-8-14 11:37 AM

lukyshen 發表於 2015-8-12 10:08 AM
從你的操作方式描述來看,你所學觀念是以肌肉傳導的觀念來操作.
因此在這觀念下,你的發力行為會是長距離 ...

很精闢的解說,大大真是太有耐心了.

C型脊一說,雖有助於讓初學者了解傳武發勁的特性,但確實不太正確.

拳經要求 "涵胸拔背、虛領頂勁、收尾閭、坐胯" ,基本上就是要求維持脊椎的自然曲度.

當脊椎保持它自然曲度時,骨盆的位置就會中正. 我們可以把骨盆想像成飯碗,平常要讓內臟裝在裡面.所以要保持中正,內臟才會安定.

現代人的姿勢不良常會有骨盆前傾(像女人穿高跟鞋導致屁股過翹)或骨盆後傾(坐姿不良導致C型脊)的毛病,這些都是現代人容易腰酸背痛,脊椎不正的主因.

作者: weistar777    時間: 2015-8-16 12:54 AM

同意所述,在氣的發展上,勁的滲透與彈抖是很重要的!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web01.eyny.com/) Powered by Discuz!